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与时代张岱年前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印大型杂志《国学研究》,《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国学在燕园兴起的文章,颇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之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学丛书”,已出十几种;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印了“国学大师丛书”;同时有关单位分...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初,胡林安与友人在上海创设了国学研究社,该社的宗旨在于弘扬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据(国学研究社宣言》述其办社之原因,乃是由于“近数年来,研究国学者,日少一日,其原因以国学乏有统系之书警,用力多而获益少,一般学者,无党闲之岁月,以从事于国学,而国学较深者,又为旧思想所拘束,不能将国学寻出一个条理,以引起未经从事于国学者之兴昧。同人知国学有研究之价值,又知多数欲研究国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发行斯周刊,以从事于国学之研究。”这段文字中所提及的“国学”这一概念,从现在来看,其范畴之内含与外延,颇…  相似文献   

3.
国学研究肩负的使命毕全忠我作为《国学研究》的一名读者,在《国学研究》第2卷出版之际,发表一些看法。我认真读了《国学研究》第一卷中的全部文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当然,也包括《国学研究》的编者与出版者)正承担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4.
当今谈国学不能不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要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就务必要了解章太炎、马一浮的国学观,因为章马两先生的国学观是上个世纪初学人国学观的典型。本文对马一浮国学观的探讨,重在说明:马氏不赞成章氏以经、史、子、集四部学问谈国学,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他对于其国学之定义并没有予以论证,只是陈述了他的看法——“国学”为“六艺之学”,是因为中国固有的四部学问为“六艺”(六经)所统摄。他不但认为“六艺”统摄中国一切学问,还进而强调“六艺”亦统摄“西来的一切学术”。这一强调,旨在凸显“六艺之学”的世界意义,为其“世界人类文化最后必归于六艺”之见解确立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学、政治和二十一世纪的“匾”季羡林祝贺《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想谈几点意见:第一,前不久接到吴江同志的信,附有他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关于国学问题的文章。接着我就接到了上海《文汇报》直接给我的信,要求我参加国学问题的讨论。我都还没有答复。如果答复...  相似文献   

6.
钱基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他在1924年为中学生编选的《国学必读》一书,纲举目张,选文精审,在考虑到当时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要的同时,也兼顾了各个朝代的文章,成为当时影响较大、流传甚广的国学普及读物之一.钱基博特别强调文学可以“通国学之邮”,故单独拈出《文学通论》作为上册.下册《国故概论》分别按通论、经学、小学、史学、子学来进行辑录,体现了钱基博的“国学分类”思想.《国学必读》对今日之“国学热”或不失为一种反思和参照  相似文献   

7.
近日得以拜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第一卷,欣喜之余,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无端地袭来。“国学”这个词语,由于某种“革命”的忌讳,已经久违了许多年了。如今,《国学研究》在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堂而皇之地问世了!这是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以“国学”命名的刊物。《国学研究》以“国学”标名,无疑是要继承章太炎以来的学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造和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昌明的时代里,  相似文献   

8.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研究国学的重要著作,是他治国学的思想和方法及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的表述,其精髓是“求真”,惟有求真方可致用。它对我们今天进行学术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学不是一潭止水,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国学应具有当代的形态。研究国学应采取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赡的态度,围绕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宏伟目标,实现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而言之,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而言的范畴。从历史上看,国学是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纷纷兴起而诞生的专门学术。从世界范围看,国力强盛的各个国家大都有自己的专门学术,它们虽然名称各异,然而覆盖的领域却基本相同,故而可以统称为各国学。中国的国学,或曰中国学,或曰汉学,与各国学的差别在于其传统非常悠久。刘文典的国学研究自成体系,所著《淮南鸿烈集解》乃是其国学研究的高度成就。刘文典的国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比较研究的突出特色,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刘文典具有鲜明的独立人格。刘文典的一生,活得爽气,活得大气,活得有骨气。刘文典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相似文献   

12.
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大型学术年卷《国学研究》第四卷已出版发行,该学术大刊刊登了纳西族学者戈阿干的长篇论文———《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将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推向国学研究高峰,拓展、加深了东巴文化的学...  相似文献   

13.
“国学”究竟是指中国固有学术还是中国学术,即近现代学术是否应当包括在内,是百余年来数次“国学”论争悬而未决的问题。民国时期有关“国学”究竟是“国故学”的缩写还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的争持,透露出了这个问题的内在纠结。由于反对“整理国故”的声浪渐高,支持者中的新派学人强调“国学”的全称应为“国故学”,“故”字不可省略,以彰显其批判性和进步性;而反对把国学当作没有生命力的古董来看待的学者,则提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不仅包括古代学术,还理应囊括现在与未来,“国学”应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开放概念。在反复的辩难中,“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概念争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时间的界定和价值的论断,因关乎具体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理念,而出现互相渗透乃至颠倒的现象,对我们今天的“国学”讨论依旧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14.
溯源“国学”的历时性内涵及反思其兴衰的时代背景,具有总结文化历史、着眼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城市国学讲坛(第二辑)》对国学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将国学教育纳入到现代化的语境中,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行不悖的教育方式;同时,基于对国学教育规律的把握,该著以国学的现代化进程为观照,主张打破学科、专业的限制,推进国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相促进、双向契合。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晚年提出以《孝经》《大学》《儒行》《丧服》组成“新四书”,作为“十三经”之总持、国学之统宗。“新四书”体系的建构,意味着打破程朱理学的“四书”体系,回归于原始儒学,并对阳明心学有部分认同。之所以反对程朱的“四书”,是因为《中庸》《论语》《孟子》三书包含了“性天”之类“超人格”言论,与西学影响下现代哲学、史学、科学相近,而与原始儒学的“修己治人之道”有所不符,故而必须被取代。章太炎作为20世纪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派的代表,他的新“四书”体系及其晚年的国学观,对于当下重新思考儒学或国学的承继仍有其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国学是一次思想革新,某种程度上,以重新阅读和言说完成了将传统学术从君主制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体现在南社的国学中,其表现之一就是南社对“国学之真”、“孔学之真”的强调与追求。他们将追寻国学真知,定位于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来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束缚。但是他们受传统的羁绊太多,无法超越传统“语言”之障,没有实现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张岂之在《人民日报》2007年8月10日撰文指出,没有人号召,也没人推动,“国学热”近些年悄然兴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研究历史文化,不研究国学,就谈不上文化的复兴。所以,一定程度上,这股热潮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的体现。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普及工作中,一些人利用多种现代的传播手段,包括影视、网络等,对国学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一味跟风学样,国学很可能会沦为一种文化快餐。  相似文献   

18.
“国学热”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其中也折射出了人们对国学的很多模糊认识,“国学热”需要“冷思考”。本文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国学的重要意义,并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阐释了在传承国学、发展国学上应该把握好的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支持增设“国学”学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但实际上,“国学”学科建置的这三大动因都是站不住脚的。借“国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做法使得“国学”成为了手段而非目的;“国学”的疆界至今尚未明确、清晰;很多古代经典是古代不同的学人于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学术视角集体完成的,加之现代学科体制下“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学者们不会必然地突破现存文史哲分科的视阈限制而走向综合式的、贯通式的“国学”研究道路。此外,其他一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或者不利的因素均让当代的“国学”学科设置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国学季刊》与中国史学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季刊》标志着20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水平,展示了北大的学术特色和学术风格。《季刊》产生于北大特有的学术氛围中,在对“国学”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伴随着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季刊》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历史考证学的新成就、重视新发现的史料、介绍和引入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资料等史学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季刊》在许多方面还显示了其特有的编辑特色,并在当时产生了影响,对后人有所启发。回顾《季刊》的成就,对于研究北大学术和20世纪中国史学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