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覃宁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2)
黄远生是中国报界的奇才,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新闻文学的创造者.他主张办报应主持公理,力求新闻真实、客观、全面、公正,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同时,黄远生首创了日记体的新闻通讯文体,提倡新文学. 相似文献
2.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黄文彬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假如把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视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起点,自此以后,"新闻是什么"一直是我国新闻学界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光新闻定义就不下百种,可见对新闻本质问题认识不一致的程度.但是,这种不一致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不一致的背后,其实却隐藏着深刻的一致性.认识这种一致性,对于把握70余年新闻学在新闻本质问题上的思想脉络,对于认清新闻本质论的现状,对于进一步探讨并正确认 相似文献
4.
黄文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5)
假如把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视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起点,自此以后,“新闻是什么”一直是我国新闻学界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光新闻定义就不下百种,可见对新闻本质问题认识不一致的程度。但是,这种不一致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不一致的背后,其实却隐藏着深刻的一致性。认识这种一致性,对于把握70余年新闻学在新闻本质问题上的思想脉络,对于认清新闻本质论的现状,对于进一步探讨并正确认识新闻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要把握这种一致性,就必须透过彼此迥异或微殊之理论本身,透视研究者在研究思路上的一致性。从新闻思想史看,旧中国新闻学界关于新闻本质的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彼此微殊,遵循着一个共同思路;以新闻事实为思维对象,探寻事实的新闻价值。经由此一思路而形成的新闻本体论,笔者称之为“事实本体论”。而这种“事实本体论”的源头,应追溯到我国新闻学“第一位大师”、“开山祖”徐宝璜于1919年12月所著的《新 相似文献
5.
双永青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2):48-50
徐宝璜(1894—1930)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在我国新闻史和新闻学史上享有盛誉,被称为“新闻界的开山祖”。他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新闻学课程,第一个参与创办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个出版新闻专著。其新闻思想囊括了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及新闻事业的经营等全部内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启蒙意义。文章着重对徐宝璜关于报纸的职能、新闻的定义、采集与编排等方面的新闻思想作了介绍,并对其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坡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2)
黄远生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实践家之一,对他的研究长期被忽视。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新闻思想,其核心观念是新闻应有益于社会人生。他对于新闻表现的对象、新闻的功能、从事新闻应具的态度、记者的基本素质等问题都有着精到的见解,并对后世的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9.
黄远生与范长江是我国新闻史上两位杰出的记者,两人都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通讯。文章从世界观、从业经历、业界影响、新闻思想、新闻通讯五个方面对两位名记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使我们在学习两位前辈记者时获得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田振华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Z1)
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一书中,第一次较系统的阐述了新闻理论、新闻采写、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思想,正式开始了我国新闻学的"学"理研究。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徐宝潢新闻思想的一大特色,仔细分析领会徐宝璜的媒介责任观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依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远生善于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报界奇才”。《远生遗著》是其新闻通讯的结晶,它堪称民初政治斗争的实录。通过对其解读,可以使我们看出民初政治的轮廓和黄远生所持的法治思想。民初政治与黄远生的法治思想有融合和冲突的一面,从而导致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立场。 相似文献
12.
郑苏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5):111-113
邵飘萍和徐宝璜都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及新闻学教育家,他们的新闻思想都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和典型性。两者新闻思想的相同点主要包括:"新闻纸"应作为社会公共机关、强调新闻报道要对社会大众发挥教育指导功能、采访报道中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而徐宝璜和邵飘萍新闻思想的相异之处,主要有:办报理想不尽相同;对记者的核心要求不同;对报道的方式方法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徐宝璜更重视"创造正当的舆论"。 相似文献
13.
黄远生是“五四”前夕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孤独的文化先驱者 ,他不但首倡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启蒙运动 ,而且其立志通过改造个人而改造社会与国家的启蒙思路亦与“五四”先驱者大致相同。他在中国文化蜕变“阵痛”期更富独特价值和意义的贡献 ,还表现在不但具有浓厚的思想启蒙意识 ,而且富有强烈的现代内省意识 ,其内心体验与人格分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超前性 相似文献
14.
黄远生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敏锐的眼光,超强的洞察力关注着民国初年的唐绍仪内阁,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论断。《远生遗著》是其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1917年至1921年,中国新文学的倡导时期,中国新文学队伍最初的培育时期。对此期白话小说创作的研究,目前仅限于个别重要作家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成立(1921年)以后的创作。本文试评述此外的创作。一此期创作的白话小说一般发表在当时国内外各地报刊上。截至1920年底,发表过这类小说的主要报刊有近五十种,并出现了专刊《新的小说》(上海新潮社,主编张静庐)。这些报刊发表了几百篇白话创作小说,其中最先发表这类小说的是《新青年》。它登载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成为中国新文学 相似文献
16.
宋三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2)
民国初年,上海《时报》锐意改革创新,增加新闻分量,推出北京通信,迅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报纸之一。黄远生因其政界身份、广泛的政治交游、敏锐的时局观察和判断能力、过人的文字组织和表达素质等,短短的时间内在《时报》发表了大量通信。《时报》为黄远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之成为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远生通信反过来又进一步扩大了《时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从康梁的改良主义文学主张到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潮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黄远生.黄远生在1912-1915年之间颇有新文学思想发现,并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领导者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就是综合了黄远生的《晚周汉魏文钞序》等文观点而成的.对于黄远生这样一位于新文学运动有特殊贡献的人,现代文学史家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8.
19.
《市民》2006年4月刊中,针对泰国首相他信辞职事件,庄礼伟评述道:“他信终于放弃了实施强人政治的冲动,做出实质性妥协,使街头政治回复为议会政治”。 相似文献
20.
卢文芸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88-96
本文论述分析了近代文学社团南社的发展沿革、成员组成及南社研究的历史变迁,指出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他们努力的成果成了新文化的基础,他们遭遇的困境作了新文化的前鉴——虽然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南社的文化保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程中对本民族内在“自我”的顽强守护,承担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并非可以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