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们对中西文学作一鸟瞰就会发现海洋在其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在西方,“海洋”母题是历代作家执着追求的对象。“海洋”的形象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联系。“海洋”体现着不同时代鲜明的时代特征,“海洋”的演变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从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东,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古罗马时代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海洋”的支配力在经历着从神到人的过渡;而到文艺复兴时  相似文献   

2.
斧作为劳动工具,它和人类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是留存下来的人类最初的文化史料之一.但作为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它的内涵却在不断推衍变迁,最后终于涵盖着一个意蕴深沉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明的历史轨迹.和全人类的历史一样,作为劳动工具,斧也在华夏故土的古老岁月里记录着人们征服自然,求取生存的艰苦历程,记录着人们主宰自然的渴望与豪迈.从北京人、峙峪人留下的石制砍砸器到半坡仰韶文化中形制雅观的石斧;从古神话的描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①到《诗经》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齐风·南山》)“墓门有棘,斧以斯之”(《陈风·墓门》)“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幽风·七月》)都无非是说明了斧的原初社会功能.“斧,所以斫也.”“斤,析本斧也.”(《说文》)“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不少同志已从不同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拟从“需要”范畴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它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能动因素。作为人类各种积极性形式的来源,它把人类的行动引导到某个具体目标上。“需要”在人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从猿到人指的是从古代类人猿发展到人类(最早是猿人)这个过渡时期,它处在人类原始社会之前,生活着的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样的动物”,还不是人类。至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形态,生活着的是“完全形成的人”,现在已知道约有三百万年的历史,包括猿人、古人、真人和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人类等。从猿到人这一时期属于人类社会历史以前的动物史。从猿到人的动物群与人类社会最早的原始群团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后者才属于人类社会。这是因为,在原始群团中,人类用工具进行有益的劳动,即进行“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这是从猿到人的动物群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 本文还认为,首先应该根据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其次再根据人类自身的生产、婚姻与家庭的发展与不同形式,来讨论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这样,可以把原始社会史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个时期,又可再分为杂交乱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家长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军事民主制等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 什么是制度文明?目前人们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制度文明的起源角度,对其作出哲学界说,即制度文明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是人的作为生物本能的以外的力量来使用生存斗争武器的“第二天性”,是人类由动物王国向社会王国提升的标志。 人类群体结合方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动物种群聚合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猿群向人类转变的基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钱”、“权”都是人的某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本”、“物本”、“官本”都是人以人的某种片面性的本质为本。在全球视域中,人作为同一性和同质性的类,以人为本意指人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根源和根基,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是以人为本的。在社会历史视野中,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展现出它完整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实际上是指人性化了的社会和“合乎人性的人”.“新唯物主义”之所以必须立足于它,说到底乃是由马克思所特有的“从后思索”的运思方式决定的.在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这种运思方式有着诸多的体现.“从后思索”中所谓的“后”,既是实然意义上的,也是应然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固然是由哲学本身的反思性质决定的,是这种反思性质的要求和体现,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人的历史本身是人以其实际地存在现实地生成着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只有通过已然的和将然的“结果”,才能以反思的方式重建并再现人的存在本身的生成史.对真正历史性的发现,注定了马克思对“从后思索”方法的选择,并由此决定了他的历史叙事不是直观的,而是内在地蕴含着一个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类所说之“言”与所做之“事”既反映人类的本质特征又构成人类世界的两个主要面相。所以,先秦史官不仅重视记“言”述“事”,而且将“言”与“事”分别而书。先秦之“言”经历了从神言到人言、从具体之言到抽象之言、从散见之言到结集之言、从格言警句到系统论说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言事关系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向:一是“言”朝着离“事”而独立的方向发展。“言”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人类所做之“事”,但伴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越来越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诸子立“言”成家,最终完成了对具体之“事”的超离与统摄。二是“事”作为更为本源性的存在,本质上“言”亦属于“事”(人类活动),伴随着人类的觉醒与人类活动的日益复杂,“人物行事”愈发成为记录的中心,及至《左传》寓“言”于“事”,将经学思想、诸子言论、格言警句、俚语俗谚融入历史叙事之中,“事”最终实现了对“言”的主导与统合。“言”与“事”及其关系的演变,与经学、子学、史学的起源、形成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张荣池 《河北学刊》2006,26(3):220-222
“灌输”教育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却遭到许多人误解。实际上,“灌输”教育仍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客观实践还需要继续在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领域大力实施各种形式的“灌输”教育,把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民族凝聚力和思想道德状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处在信息社会。人们不可能离开各种信息的“灌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形成主导价值观也离不开“灌输”。而且,“灌输”教育对于克服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灌输”教育,还需要进行内容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对文本进行校释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老子>二十五章.关于章旨,这里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本章所论述的道的本质性状以及如何体道的问题,可归结为哲学意义上的"一"来理解.本文主要从"一"与"道"、"大"等的语源关系加以探讨;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句法特征,即主词和宾词围绕同一中心语而递相推转.这种句式在表达其内容时,更强调开头的主词和末尾的宾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所谓"人法自然"或"王居其一",充分表明了王作为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具备的体道精神.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于 1917年提出并实施的用民政治 ,包括民德、民智、民财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要按照人们的发展要求因势利导地把普通民众纳入其政治轨道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为他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4.
王宇 《阴山学刊》2005,18(4):49-53
“拯民者莫如实惠”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忽必烈在吸取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上对祖宗“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问题的改造,亦是对当时理学家、法家“义”“利”对立观点的解决。从“拯民者莫如实惠”的道德实践活动可以管窥包容性和实际功用性是忽必烈伦理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商丘福源集团是国有大型二级企业,与其它国有企业一样,它也严重地存在着历史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其改制过程,历经风雨、波折。在这一过程中,以林振衡为首的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有关精神和文件,顶住压力,大胆决策,使几濒破产的福源集团绝处逢生,为国有企业改革树立了典范。从福源集团改革和发展的艰难而又曲折的历程看,坚持“三个代表”也是一场革命,它要求改革的先锋者不仅具备忠诚于党的事业的政治勇气,而且具备无所畏惧、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映象》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里程碑式的成果,它同时也被视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的模式之一。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云南映象》都不可能实现“原生态”。但这并不妨碍舞集的价值,以崭新形式出现的《云南映象》理念新颖、形式超脱,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完全交给《云南映象》不太现实,“杨丽萍模式”还需要一些其他角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只是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方法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采取“教”与“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志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2,(6):118-122,160
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管理受到世界的关注,学界与企业界开始向古老的东方汲取智慧.《易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其蕴涵的中道思维深深的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中,指导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活动.本文从管理哲学、管理原理与管理道德三个视角提炼阐述“中道”思维及其管理思想,指出在超竞争环境中,企业要依经权而易变,秉承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刚柔相济进行经营管理,确保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追求并实现“保合太和”的系统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创建各种条件实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人为本创造政治条件;繁荣社会主义科技教育事业,为人的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何祚庥 《齐鲁学刊》2006,3(1):49-64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是目前各项工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其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规律;其具体规律包括:(1)生产力要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2)生产力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3)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展的;(4)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综合地满足上述生产力发展的四个规律。为此,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要实现思维模式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力分析的转变;要学会“生产力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