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九年三月,周恩来同志因抗战机缘自重庆辗转来到故乡绍兴,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才干,为伟大的抗战事业奔波呼号,战斗了三昼夜,给故乡人民带来了党的声音,带来了抗日救国的力量,带来了胜利的希望。第一个昼夜周恩来同志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代表、南方局书记,兼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他以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于三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半和秘书邱南章、警卫员刘久长同志,由临浦乘单放汽轮抵绍。周恩来同志光临故乡的喜讯传开,“处在危难中的故乡人民,犹若盼来了救星,莫不欢欣鼓舞”。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既憎恨又害怕,十分恐慌,他们大要特务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巴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鲁迅与巴金的名字联在一起。不管人们认为二者有着怎样的差异,但是人们已经普遍注意到,在鲁迅与巴金的身上,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某些共同的精神品德。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和人格,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范。鲁迅与巴金,在许多方面有着思想的一致性。早期的鲁迅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对人的自身和人的命运进行思考的,而早期的巴金则是在安那其主义思潮的启悟下对人进行道德的观照的。鲁迅常常是在多元的、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国民心理进行深刻的感性分析,巴金则在单一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去描摹国民心理的各种苦难。尽管鲁迅与巴金在许多领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但就其思想的哲学背景来说,却都是建立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基础上的,这使他们的作品在某些方面表现了共同的精神特征。在我看来,鲁迅与巴金早期的道德观、社会观以及美学观都是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1918年1月13日鲁迅日记:"赴北京浙江第五中学同学会举办的茶话会,并照相。"浙江省第五中学的前身是绍兴府中学堂。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也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因此也出现在照片中。鲁迅从1912年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绍兴会馆,日常与同乡的接触很多。后来周作人也来到北京,与哥哥同住会馆。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绍兴人似乎有点不喜欢"绍兴"这个名称,这个原因不曾深究,但是大约总不出这几个理由。第一是不够古雅,于越起自三代,会稽亦在秦汉,绍兴之名则是南宋才有。  相似文献   

4.
若云 《老友》2014,(10):50-50
正绍兴鲁迅纪念馆在绍兴市区的东昌坊口,总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回故乡任教时也基本居住在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6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其小说、书信、日记等许多怍品中曾提及茶店,其中小说《药》就是以华老栓开设的茶店作为背景的。绍兴的茶店历史较长,也开设的较为普遍,乡下的绝大多数村落都有一爿或若干茶店,至于绍兴城里,街头巷尾的茶店就更多了。清末明初,绍兴的茶店要算花巷、县前街一带的“适庐”、“镜花缘”、“第一  相似文献   

6.
绍兴,鲁迅的故乡!对于爱好中国文学的人来说,没有比绍兴更富有魅力、更令人向往的地方了。那略带传奇色彩的稽山鉴水,那古老庄严的大禹陵,那缠绵悱恻的沈园,早就使我们梦绕情牵了。怀着急切、期待的心情,在初夏霏霏细雨中,我们来到了绍兴。 参观鲁迅故居,和“闰土”孙子见面 到达绍兴的第二天,我们即去瞻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内。1919年,鲁迅迁冢北上,新台门的房子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绍兴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接触到的绍兴民俗种类很多,这是他幼年和少年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受的民间艺术熏陶,对他后来的思想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他从绍兴民俗中吸取的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成为孕育他作品的民族风格的源泉,也是他的作品赢得人民喜闻乐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生110周年,逝世55周年之际,绍兴鲁迅纪念馆积极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把学习鲁迅、宣传鲁迅和研究鲁迅推向一个新高潮。为了向国内外鲁迅研究界提供一些翔实的史料,绍兴鲁迅纪念馆编著了《鲁迅在绍踪迹掇拾》。寻访鲁迅在绍兴的足迹,探索鲁迅怎样在绍兴起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有助于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该书今年3月由杭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9.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综观文学史的长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伟大的文学大师总是以自己闪光的思想品德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吸引和影响后来的作家;而一个优秀的作家,也善于从景仰的先驱那量吸取养料,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风格。鲁迅与巴金的关系就是这样。鲁迅高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巴金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巴金,论年龄是两代作家,论风格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两位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关系,以及巴金从鲁迅所受到的影响,还几乎为研究者所忽视。然而,在三十年代,人们公认巴金与胡风、萧军、张天翼等作家一样,是鲁迅后期最亲密的朋友;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他与上述作家一起,参加了守灵、扶柩,被称为鲁迅用“光荣的侍卫者”之一。这就  相似文献   

12.
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全国文联主席、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扬同志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同志陪同下,专程来到会稽山下的文化古城绍兴参观访问。他  相似文献   

13.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鲁迅作品中最让人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一、回忆中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  相似文献   

14.
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抬》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其中《父亲的病》一文写到一位替他父亲治病的S城名医陈莲河,他就是当时绍兴颇负盛名的中医何廉臣,有趣的是鲁迅有意用谐音将他的姓名颠倒写了。  相似文献   

15.
韩学政 《新天地》2017,(4):54-55
又一个暑假到了,我们几位老师合计着来一次文化之旅,在导游的指点下来到了绍兴,来到了多年向往的一条街,当地称为鲁镇.这里文化搭台,给旅游经济唱戏,已成为当地人的习惯,绍兴人的聪明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一五四时代,鲁迅在猛攻“朽腐的名教”的同时,也大反“僵死的语言”。他还以所谓“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的“引车卖浆者流”的白话,创制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二十多篇杰出小说,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问世不久即为广大读者所激赏和深爱。而小说的文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与绍兴戏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母体文化的绍兴戏与鲁迅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丰富多彩的绍兴戏对鲁迅的思想与艺术进行了最初的启蒙与滋养,不仅使鲁迅从中承传着越文化精神,而且使他接受了社会人生的教育,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底层悲苦的人生状况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还使鲁迅受到了戏剧教育,积累了戏剧知识,培养了戏剧审美的经验与情趣,奠定了鲁迅赏戏论剧,指导戏剧创作的基础,同时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鲁迅对绍兴戏十分的钟爱和关心,既高度评价了它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引领人们走进绍兴、了解绍兴戏、把握绍兴文化的强大内驱力与裹挟力,又对绍兴戏存在的不足给予了诚恳的批评,饱含着对保存和发掘这一家乡文化资源的真挚期待,而且鲁迅丰富而伟大的人生与文学作品为绍兴戏的创新和发展积聚了先天性与血缘性的营养与资源,为绍兴戏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刊登了蔡长青同志的文章:《德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吗?》(以下简称蔡文),作者认为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这种观点,当然不是始自蔡文,多年来一些小册子、教科书也是这样提的。近年来有的同志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而蔡文是在有人提出质疑之后仍然坚持这种观点的。然而,我认为蔡文所坚持的这种流行已久的观点确实值得再探讨,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根本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运用问题。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既不是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这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  相似文献   

19.
每读《故乡》,总令人想起鲁迅的《自题小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是《故乡》的“写作提纲”:萍飘莲转的游子“梦魂常向故乡驰”,他的心是无法逃脱眷恋故乡的“神矢”的;但一旦回到久别的乡土,却又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禁深有“风雨如磐”的悲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再也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是“我”不惜献出他自己的生命去探索解救祖国的道路。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揭示了《故乡》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就是立足于“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认识基点上,站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高度,以1919年返回故乡迁家北上为“触机”,动员了与这一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加工锤炼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千古不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