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书法创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微妙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要求书家在德、识、学、艺诸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而且还需要兴会灵感。“艺事必借兴会,乃得淋漓尽致,催租之罢,时或憾之。”“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因此,正确认识兴会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和规律,从而自觉地养兴,是保证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4.
书法笔法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丰富的用笔技巧和程式化的笔法理论也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束缚,而追求生动、自然的艺术之美,是书法发展的趋势。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应学习楚简篆书一类墨迹的笔法,追求生动、率意、泼辣、新奇的艺术效果,同时参以用笔随意生动的东巴文礼薄、地契等民间应用文献,避免对劲挺爽利、浑厚凝重、工整匀称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文字的取法,才符合东巴象形文字书法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书法     
朱连城 《青海社会科学》2007,(6):F0002-F0002
朱连城朱连城,男,汉族,字冀夫,河北景县人.1930年生,青海省地勘局离休干部,.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中国地质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老干部书画学会副主席,青海省老干部大学书法教授其书法作品尊崇传统而不泥古,追求清秀典雅而又不失劲健挺拔。笔到法随,寓规整庄重中见俊逸潇洒,近年来,其行草书作在第二届亚洲书法韩、日、中书艺交流展中入选,在首届中国老年书法展中获三等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书画展中获铜奖,在书法报举办的“圣茵杯”黄鹤奖书法篆刻大赛中获优秀奖,在“中华颂”全国老少文学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部分作品被有关单位收藏或编入专集.  相似文献   

6.
书法     
<正>~~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建立规范汉字的书法字形标准,旨在推进书法字体涵盖全部法定规范汉字,全面传承书法字体功能,以满足社会学习书艺,观赏应用书法产品和传播中华文化等需要。不当之处,恳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综观中国书法美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后现代历程,在还没消化现代性美学思潮的同时,许多学人还在为书法这门古典的美学有无现代性等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刻,又匆匆催产出后现代的果实。在跨越新千年之后,书法美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均呈现急剧隐遁的迹象。显然,中国书法美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越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对书法美学在现代性应激下作出的反应作细致的梳理,有助于探究其更为复杂的内核。  相似文献   

9.
书卷气是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时象.1990年以来对它的研究集中在来源出处及其产生背景、养成方法与途径、表现形式与特征、理论界定与阐释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成果,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在理论表述上还有模糊混乱之处,反映出当代书法批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色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书法     
《青海社会科学》2008,(4):F0002-F0002
倪为公,男,汉族,号“髯叟”,离休干部。20世纪40年代投身革命.50年代先后就读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和西南军政大学。现定居四川泸州。1925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一“书香世家”。其父是上海小有名气的文人书画家。早在幼年时期,倪为公便受其父影响,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十七、八岁时即能应乡亲们之请书匾题字。近80年来,其书法艺术可谓是“吾道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1.
试笔诗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专门研究过的诗歌类型。宋代以后,各朝诗人热衷于创作试笔诗,形成了诗作数量庞大的诗歌类型。试笔诗最初只是为了试用毛笔、纸张、墨等书写物品,并未承载诗文的其他功能,但诗人从试笔中体验到了超越一切的自由快乐,这是未曾有过的体验。试笔作为文类产生之后,或用于贺岁,或用于科举练笔,或用于患病之后“聊试笔力”,形成了丰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思想及其历史的研究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思想包括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体现的思想两部分,在书法发展的每一时段各有其特点.注重中国书法思想的特点能够促进中国书法思想史的更好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书卷气是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对象。1990年以来对它的研究集中在来源出处及其产生背景、养成方法与途径、表现形式与特征、理论界定与阐释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成果,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在理论表述上还有模糊混乱之处,反映出当代书法批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色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9,30(3):149-151
中国书法具有艺术的素质和性质,当我们搁置或忽视其使用性质而专注于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当我们以审美主题观照这些特定对象的时候,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凸显出来了.一代学者梁启超,书法作为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书法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处于含苞待放之态。随着教育部对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逐渐重视,书法教育渐渐蔚然成风,于是中小学书法教师这一新兴专职类教师的培养,也随即提上高校培养方向的议事日程。本文将立足广东,着重梳理广东高校书法教育专业开设的现状,并对已经开设书法专业的7所高校及书法类尖端人才(书法博士)进行浅略的分析研究,以便和书法同行们共同探讨未来广东高校书法教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书法     
《青海社会科学》2008,(1):F0002-F0002
李海观男,1920年5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当代青海最著名的书法家..国家二级美术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届理事、国家教委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曾任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渐扩大,英文版中国书法研究著述在海外呈现逐年增长之势,这使中国书法研究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不同于此前的新变化。这些著述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在学术层面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书法研究著述不足的同时,更为《中国书法术语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18.
书法的产生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慧平  向彬 《云梦学刊》2001,22(1):62-63
书法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书法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与书法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书法的产生具有以下影响(一)促使了象形文字的产生;(二)书法行款方式与众不同;(三)使得书法成为-门艺术.  相似文献   

19.
20.
李俊国 《殷都学刊》2012,(2):117-119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风格问题是学界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董作宾的甲骨文分期说为风格的界定提供了基础理论;此后几十年甲骨文书法的蓬勃发展,风格问题连同对甲骨文的摹写一并被提到书学界研究领域。本文针对甲骨文书法结合当今创作状况,旨在学习甲骨文书法过程中更加关注艺术风格演变对文字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