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金和其人其诗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本文试从金和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的乐府传统、诗史特征、讽刺艺术、革新精神等方面对他进行再认识,并进一步探讨他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3.
刘咸是清末民初重要巴蜀学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经学、文学、史学、子学等方面.其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系》一文中.《诗系》梳理了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论述了清代诗歌批评家的利弊以及唐以后诗歌衰败的缘由.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阐述,刘咸提出了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即通过推源溯流法来探讨诗人风格的渊源和流派.从中可以看出刘咸的诗学思想是在"诗言志"的传统诗学基础上,倡导学习《风》系诗歌的创作手法,重视诗歌词、义、情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清末至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急遽变化,为适应中国新诗变革的需要以及外来诗学的冲击和影响,中国诗歌理论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从"诗界革命"论者到王国维、青年鲁迅再到五四诗歌革命先驱,一大批诗人、诗论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特色的诗歌观念、主张,逐步实现了诗歌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胡琴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2):127-129,133
我国诗歌翻译大兴于清末民初,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诗歌译介代表人物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对拜伦的<哀希腊>的翻译发现: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译者自身主体性的影响,三人翻译的预先规范各不相同,其操作规范也千差万别.梁译注重诗歌的思想性,苏、马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译语文化的可接受性.这表明在我国诗歌翻译兴起初期表现出了预先规范的不确定性和操作规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得出,唐彦谦的诗歌以师法温、李而得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诗歌的接受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发轫期(从宋初到清末);空白期(从清末到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文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其诗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论述,并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屏障及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清代地域诗歌总集编纂高度繁荣.作为当时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文化现象,此类总集有其自身的演进轨迹.从宏观上看,它兴起于清初,繁荣于清中叶,深化、发展于清末.在这个过程中,清代地域诗歌总集的编纂形式趋于多样,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层级系统日益完善,卷帙规模也普遍宏富,从而将我国古代地城诗歌总集的编纂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重要巴蜀学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经学、文学、史学、子学等方面。其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系》一文中。《诗系》梳理了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论述了清代诗歌批评家的利弊以及唐以后诗歌衰败的缘由。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阐述,刘咸炘提出了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即通过推源溯流法来探讨诗人风格的渊源和流派。从中可以看出刘咸炘的诗学思想是在"诗言志"的传统诗学基础上,倡导学习《风》系诗歌的创作手法,重视诗歌词、义、情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和诗歌,深受同时代青年的欢迎,曾掀起过一股"曼殊热".本文结合苏曼殊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其译作的选材特点、选材原因、翻译的目的、译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以凸显这位文学天才在近代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诗歌是"优美"的,但其诗歌也有"崇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政治类诗歌的创作中.以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为基点,探求李商隐诗歌中的"崇高"特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