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巩绪发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01-104
传统艺术往往以模仿和再现为指向,具有写实性、唯美性和叙事性,并由此形成和谐优美、规范理性、清晰明确的审美范式.当人们用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去把握表意模糊、崇尚自由、结构不明、随心所欲的西方现代艺术时,难免会出现审美困惑,并形成审美障碍.传统艺术的美学范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个性是形成审美障碍的主要原因.西方现代艺术直指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深刻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间、空间等社会现实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固有的难以名状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切近当今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感官上的审美障碍恰恰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审美尊重. 相似文献
2.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6-108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师美育应努力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中的审美文化精神内涵,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学和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质及其积极影响作用,并在中国艺术审美文化精神引领下多方探索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努力营造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积极设置与开发中华传统艺术选修课程和校本美育课程,切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鼓励学生审美实践等。 相似文献
3.
唐善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4):40-41,49
本文通过对艺术审美价值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引申,来探讨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的转向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认为审美文化/大众文化的兴盛,审美主体或人的死亡,是导致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转向的事理和学理逻辑。 相似文献
4.
数码艺术是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码艺术家将其非凡的想像力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创造观念和审美趣味,其审美特性与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王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53-59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方面,精神生态危机与自然生态危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生态文化运动所要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现代艺术领域里的非生态现象进行批判,并阐述生态审美的基本原则及其本体论基础,希望生态审美研究能成为推动艺术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陈佳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5-130
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今天,大众文化越来越向经济靠拢,呈现一种物化的倾向,文化的消费也出现了价值误区。因此,有必要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审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摆脱文化的物化牵绊,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品位,以期形成新时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本文勾勒了现代艺术的概貌 ,总结了现代艺术中的某些创作原则和思想体系 ,梳理和分析了现代艺术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及其特征 ,并对其走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通过传统纤维艺术和现代纤维艺术的对比,从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和创意两个角度切入,论述了现代纤维艺术在材质、手法、象征以及从平面到立体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和在设计思维与理念等方面的新创意特点。 相似文献
9.
吕霞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西北少数民族的神话,对万物作出了种种浪漫的解说,充满着积极昂扬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创造出了许多带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意象群,本文对此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新兴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艺术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即:造型机制的特征,网络艺术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达到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活动方式的特征,采用虚拟交互性活动方式和动态性活动方式;交往机制的审美特征,网络艺术成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和机制.同时,网络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网络正在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最大美术馆. 相似文献
11.
谷玉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1):131-135
价值取向与审美观都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因此,它必然会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处在一种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也有现代观念的冲击,二者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必将使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更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2.
李胜清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
在唯物史观的宏观构架下,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过程。作为一种具有审美规定的意识形态形式,文艺具有一种特殊的实践性质,即审美实践性质。这种实践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个体化的实践对象;形象化的实践方式;情感化的实践效果。这三者共同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的审美实践的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覃光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审美移情作用在欧洲美学史上经历了长时期的探讨研究,成为系统理论,成了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研究,但移情作用的论述却非常丰富,在文学创作中被大量运用,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的实质是以“中和”为美。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伦理的、社会政治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至美。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艺术已经发生了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全方位转型,视觉上的"好看"已经成为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了。这一变化广泛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活动被物质化的内核所操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被物质化的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表现形态进一步改造、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精神生活变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唐梅秀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119-122
威廉.布莱克以东方心物一元论认知方式为审美视角,以诗画互证的整体性艺术手法为审美原则,选取圣经题材并对其意象图式进行扭曲与变形,在其诗歌创作中藉基督教术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本主义东方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京剧与舞蹈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作为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的共同与不同,本文旨在通过一个侧面来欣赏京剧的表]艺术,来展现京剧的审美特征。以舞蹈的审美方式用形、神、乐、劲、律五方面来谈谈京剧中"舞蹈"(做、打)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8.
杨玉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82-84
通过编辑对期刊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作出的判断过程的剖析,指出了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导向意识、审美创新意识与审美和谐意识,才能使期刊充分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林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75-77
在人类千百年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艺术审美观念的区别,使浩瀚多姿的艺术作品风格迥异,形象万千。但人的情感始终植根于艺术创作的根基,使其艺术作品更具客观现实与主观精神的两重化性质。 相似文献
20.
速写在造型艺术中的功能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写在造型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并占有重要的地位。速写既是绘画的基本功,又是一种艺术语言;既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它与其它绘画形式以及生活、创作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对于画家个体,还是对于造型艺术领域,它的功能、作用、地位,都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