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胡雪岩 商人从政,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商界名人胡雪岩可谓一代宗师:他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他延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功匹前敌。几经折腾,在左宗棠的保荐下,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于时官居二品的红顶商人。之后,他更是如鱼得水,生意遍布各个行业,将钱挣得一塌糊涂。 但“成也官商,败也官商”,其悲惨结局令人叹息与痛心,繁华过后仅留有杭州元宝街的故居在风雨飘摇  相似文献   

2.
胡雪岩在江湖上最牛的就是深谙人情世故,关于他,至少有两条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条就是靠山即火山。胡雪岩一直靠左宗棠。但左宗棠在政治斗争中把他也给牺牲了。所以,不要老相信靠山,靠山就是火山。第二条是他有一句话:"前半夜想想别人,后半夜想想自己。"就是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 曾国藩会做人,朋友、弟子满天下;李鸿章会做官,用圆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极;张之洞学问大,"中体西用"风靡一时;而左宗棠的外号是"左骡子".从外号就可以看出,此人属于性格刚烈、执拗的一类人.  相似文献   

4.
刘刚 《领导文萃》2014,(6):91-94
正左宗棠用兵,胡雪岩经商,都是大泽龙蛇,国之奇葩。可胡毕竟是商人,虽然戴红顶子,穿黄马褂,但哪里真懂官家?他不能忍受外商霸占中国生丝出口,遂邀人"集资同买",他拿出银子2000万两启动商战,囤丝14000余包,超出整个沪丝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使丝价猛涨,囤积一年,沪丝价高于伦敦。  相似文献   

5.
正左宗棠狂,一生以诸葛亮自诩,大话连篇,连左夫人都听不下去而取笑他;左宗棠"二",骂一手提携自己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对着干,连亲家郭嵩焘(晚清外交名家)都要和他断交;左宗棠直,严峭刻深,连曾国藩这样有气度的人都受不了;左宗棠脾气大得不得了,甚至盖过了他的名气和才气,人称"左骡子"。李鸿章小左宗棠整整11岁,自谓"生平不解空言高  相似文献   

6.
正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的代表,曾为政商两界的人所膜拜。在时人和后人的心目中,胡雪岩的形象就是大清首富——其实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比他更富裕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因为低调而不为人瞩目;他也俨然成为大清首善——随着他那家著名的"公关公司"兼药店"胡庆余堂"的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也成为"大善人"的代称。然而,就在1885年的冬天,胡雪岩轻轻地走了,挥  相似文献   

7.
<正>左宗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37岁还是个一事无成的教书匠。但有不少人慧眼识英才,认为左宗棠绝非"池中之物"。第一个是左宗棠的岳母王太夫人。王太夫人夫家姓周,虽说丈夫已去世,但家境殷实宽裕,找个比左宗棠门第条件更好的女婿绝对不难。但自从见到左宗棠,王太夫人便喜欢上这个小伙子,认为他才气过人,必有前途,主动将左宗棠招为上门女婿。第二个是陶澍。陶澍与左宗棠两人同乡,结识  相似文献   

8.
<正> 作为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商界名人,胡雪岩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以一介钱庄伙计一跃成为富比素封、显赫于时的“红顶商人”,斡旋于红顶子、黄马褂、生意经之间,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设了国药号。胡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治人”。用胡雪岩的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此语可谓道破了他成功的天  相似文献   

9.
清朝同治年间,江南战乱四起。杭州商人胡雪岩抓住这个恰当的时机成为一代巨商。胡雪岩为人处世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特别重视人际关系,这一传统中国商人的经营原则,既是胡氏迅速发迹的原因,也是他最后凄惨结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魏羲之 《领导文萃》2012,(1):98-100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后来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资源。说两人有师生之谊并不为过,左宗棠一直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执弟子  相似文献   

11.
任浩之 《领导文萃》2005,(10):93-95
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在社会上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十分重要。清代巨商胡雪岩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其精明之处在于,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投其所好。在胡雪岩所处的时代,要经营势力,离不开银子。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不会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时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于是找到胡雪岩,他二话没说,爽快地应承下来。麟桂派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让…  相似文献   

12.
何焰 《领导文萃》2005,(8):151-155
没有关系就没有多元化为什么胡雪岩庞大的商业集团今天只剩下胡庆余堂?为什么其他的产业都随着胡雪岩的死去而消亡?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胡雪岩是最早实现其商业模式多元化的:贸易(生丝、粮食、茶叶、军火)、房地产、金融(当铺、钱庄)、实业(胡庆余堂)。许多企业家对胡雪岩的崇敬在于他能在短短30年打造起这么一个商业帝国,而且样样赚钱,是多元化成功的典范。相比之下,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晋商、徽商,生意做得再大,也都只在一两个行业成功,如山西商人开钱庄,安徽商人做贸易和流通。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多元化”发展,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权…  相似文献   

13.
口无遮拦,言语粗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这可能是左宗棠游走官场的致命缺陷,但也可能正是他秘而不宣的护身符。左宗棠是个一根筋,情商低,对同僚的反应缺乏判断力;又是个二愣子,认死理,喜欢跟人抬杠;偏偏还是个刀子嘴,口无遮拦,言语粗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犹如市井泼妇。在他眼里,似  相似文献   

14.
正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以军功跻身于晚清封疆大吏之中,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先后两次入主军机,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左宗棠生于书香门第,生性聪颖,少年大志。大理寺少卿潘祖荫给咸丰帝的上书中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毫无疑问,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文治武功,获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地位,成为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  相似文献   

15.
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21岁到32岁,他从湘阴到湘潭倒插门12年,除了居家过日子,他到底还做了些什么?12年的寄居生活,左宗棠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去醴陵县的渌江书院主持教学;二是埋头潜心研究科学种田方法,作《广区田图说》;三是继续研究舆地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今天看这三件事,教书的事情,读书人多会做。但是,科学种田与自绘地图,就让人感到意外。左宗棠研究种田时,不迷信古人,只相信实践。他认真又细  相似文献   

16.
曾仕强 《领导文萃》2009,(10):116-120
胡雪岩的第一次机会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胡雪岩像往常一样到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便想去不远处路边的凉亭里休息一下。走进亭中,他发现里面有一个挺大的蓝布包袱,上前伸手摸了摸,硬邦邦的,又掂了掂、分量很重。他不禁好奇,于是打开了包袱,想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看不要紧,  相似文献   

17.
左宗棠的“伯乐”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祖上留下几十亩薄地,他与哥哥商议,全都留给了寡嫂,自己孑然一身,到私塾、学院讲学糊口。后来中了举人,他依然只是个穷苦的教书先生,但有不少人慧眼识英才,认为左宗棠绝非“池中之物”。  相似文献   

18.
左宗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常以诸葛、司马自况,他题一门联云: 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司马指司马迁、司马相如;卧龙  相似文献   

19.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兵买马,组建一支5000人的队伍。左宗棠凭借自己在湖南幕府打下的基础和建立的威望,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募练成军,并正式命名为"楚军"。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不用湘军之名而用楚军,后人多以为他独树一帜、自立门户的愿望十分强烈。其实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清朝名将左宗棠,一生战功显赫,才智过人,每自比诸葛亮,连当时权倾朝野的曾国藩、李鸿章也不放在眼内.那时屡屡侵略欺凌中国的英、俄、法等列强,也对左宗棠的过人胆识畏惧几分。 左宗棠在强敌面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