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郭剑雄 《唐都学刊》2005,21(6):68-70
农业开放可以延伸农产品交易半径,又获得一个国际市场;农业开放使农业生产组织由非企业性的自给单位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现代组织的转变;农业开放使农业产权制度的演进,也使农业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组织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上海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在论述了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本质特征 ,主要差异 ,内在联系之后 ,着重研究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接点、基础与条件 ,转变的目标、实施步骤及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省委《关于把我省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定》,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在农村工作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战略方针是全面开拓,重点突破,是积极进取战略.建设农业强省要走(技术密集 劳动密集 资源节约)三结合型的集约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确定战略重点,对实施强省战略至关重要.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继续调整好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化,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四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其基础地位仍然薄弱。当前,我国已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着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应加以准确的把握。在科学界定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三重视角出发,寻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白雪瑞 《学习与探索》2008,1(2):162-164
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释放农业功能,是解决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的需要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扶持下,在农业承包制基础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实现科学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力化、产业化、生态化、社会协作化的过程.现代农业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美国型+日本型+以色列型+法国型+中国各地实际之和.借鉴外国经验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由符合中国各地实际的东北、西南、西北、中部、沿海五个方位模式组成.  相似文献   

7.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党中央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三种基本类型、五个主要特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可以促使农业规模经营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流。农业产业化通过在构成农业产业系列的各个经济主体间结成较为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一体化,进而保证市场化的农业布局、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建立在更高层次上。农业产业化要求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相对应的农产品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一系列难点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风险大,农业发展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恶化等。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建立政府的支持政策体系外,还必须建立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的制度基础,加快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两型农业”功能演变及其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型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于实践,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把两型农业简单地看成生态农业或者循环农业,掩盖了农业的基本功能和丰富内涵。分析了农业的功能及其特征,探寻两型农业的功能演变,发现其演变历程具有诱致性特征,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实质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联合性。要建设两型农业,需要定位两型农业的功能:要增强农业的食品保障功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要释放两型农业的功能: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并重;必须重视建设农业现代生产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业发展由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变为受市场、自然和资源的多重约束.农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变化使垦区在思想观念、经济运行方式、经济结构、企业营销策略等诸多方面出现不适应.必须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增强科技含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组织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结出基于农户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演进规律,分析规模化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产业化经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规模化组织的选择.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将向农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两种形式转变,这将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看,农业必然要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基础生产部门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劳动者智能化.其中劳动者智能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农民的实现途径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民进行现代化教育;通过对农民身份和职业的转换逐步"消灭"农民阶层.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主导包办向社会、企业、个人多元参与转变;由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向管办分离、政事分开转变。为此,政府需要实现从经济目标优先向社会目标优先的转变,建设型财政体制需要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变,实现依法行政,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构适合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农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食物贡献、原料贡献、劳力贡献、土地贡献和资金贡献;城镇化对农业发展有市场贡献、结构贡献、就业贡献、规模贡献和资金贡献.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存在着两种实践模式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美国模式;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不协调的英国模式.协调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要遵循农业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基本规律,借鉴成功的发展经验,在战略选择上坚持五个原则,在具体政策上要突出六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翀 《学术交流》2006,46(4):41-44
目前,学界对人事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横向分析较多,但缺乏纵向的对比研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所发生的社会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产领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事管理理念以及在这些理念指导下的人事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表现在:在人事管理原则的层面,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在人事管理运行特征的层面,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在人事管理职能的层面,由农业社会单纯地侧重选人、用人和治人发展成了由遴选、培训、薪酬管理、激励措施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全方位的人事管理职能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许辉 《学术交流》2004,(8):70-72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我省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黑龙江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市场体系,健全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问题及其对策王朗玲高兴民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积蓄后劲的紧迫要求,也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要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遵循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具体为: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规律;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的规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把握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规律;梯度推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的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容更全面,更广泛,更加注重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因此,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从七个方面"转轨变型"、总体推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线性型向循环型转变;从守业型向创新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营企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实现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转犁,即实现由单一、封闭的家族产权结构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化产权结构的转变;由家长集权的人治管理体制向现代企业的治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由自发粗放式的商品经营方式向现代市场经营方式的转变.推进民营企业的转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实现转型需要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