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提出了与基督教道德相反的美德———赠馈之德,它是以权力意志为准则的新价值秩序中的最高品德。本文探讨这种品德学说在语言、世界和历史意义上的体现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谈尼采的“反道德”贾海涛对于尼采来说,反道德和反基督教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他那里,反基督教就意味着反道德,道德是基督教的主要内容,他要反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而不是仅仅否定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只有抛弃基督教的道德观,解放人的本能,人类生命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反理性与反基督教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其哲学本身的发展线索、对传统辩证法和虚无主义的批判等方面,阐述对于尼采来说反基督教就是反理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反理性与反基督教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其哲学本身的发展线索、对传统辩证法和虚无主义的批判等方面。阐述对于尼采来说反基督教就是反理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反理性与反基督教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其哲学本身的发展线索、对传统辩证法和虚无主义的批判等方面,阐述对于尼采来说反基督教就是反理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尼采提出了两个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 :“消极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消极虚无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的一种颓废的生存状态 ,即信仰丧失、价值失落状态。二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本质 ,即虚构形而上价值、虚化生命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是尼采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 ,这种积极态度表现在对传统形而上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逻辑与道德批判和建立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西方伦理学史上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将道德学从属于知识论、柏拉图将道德学从属于政治学、快乐论将之归属于功利原则、基督教神学将道德学归为神学奴仆;在此基础上.文章追寻了西方道德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线索:从马基雅弗利、培尔到休谟,都试图区分道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康德则综合了三者:区分了政治学与道德学并使前者服从后者;区分了宗教与道德学并使后者高于前者;区分了知识学与道德学、特别是净化了行为的动机,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净化道德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人类最初从自然中寻求价值秩序的起源,这表明自然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和规范,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到了近代,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历史观念的成熟,人们开始区分事实与价值.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孕育了历史主义,古典的历史主义由于坚信历史的意义并没有陷入事实与价值完全二分的境地,从而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而“回到自然”式的克服虚无主义方案制造了自然与历史的二元对立,表征了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二元难题.  相似文献   

10.
虚无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这是当前学界富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描绘了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普遍历史境遇下必然遭遇的现代性危机,但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使其处于既遭遇虚无主义又反抗虚无主义的双重境遇。资本逻辑的运行引发了中国式虚无的具体症象,而当前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及对资本逻辑的自觉限定展示了对虚无主义的个性反抗。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发轫于仇视金钱的基督教文化,这已是见怪不怪的一个历史悖论。那种仇视并没有不言而喻的缘由,然而人们很少往这方面思考。初期教父们的确对物质的东西怀有极大的仇视,而中世纪的神学家并不劳神费力去修改早期教会的观点,以适应一时之需。我们试图通过广义的物质———包括财和色———和据称为犹太人统辖的反世界(anti-world)之间的联系,解释早期反资本主义的不良影响。通过研究13世纪基督教神学著作,我们发现对金钱的仇视与对外人的仇视一脉相承。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这种反感一直在各种现代著作中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2.
熊洁 《理论界》2008,(4):159-160
道德金律这一说法源于欧洲,我们要了解其文化内涵,就要深入孕育它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文章试图通过对道德金律在基督教文化中的地位、性质以及含义的分析,以揭示其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开启道德金律的当代意义做一个铺垫。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代表,庄子构成此方面伦理学讨论的良好例子。庄子于其著述中对社会现实的论述极少,并在以《人间世》篇为立论基点的哲学思想中回避和否定道德价值。在一阶道德与二阶道德两种层面上,庄子分别采取了以自然与游世姿态为道德内容的策略,从而否认了纯粹的道德之善。尽管虚无很可能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规律,这种道德虚无仍然过于轻易地从非道德转向反道德,并在道德思维与道德心理的实践中让人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4.
"虚无主义"这个词并非是我们语言的新词,它目前已经属于大众话语.现代人深受虚无主义的伤害,却又安于虚无主义便是一个重要的例证.什么是虚无主义?某些人没有专门的词来表达的"理性信仰"这个范畴,可以被正当地归诸于产生它的源头.或者说,对理性范畴的信仰以及哲学以信仰为根基也是产生虚无主义的根源.虚无主义乃是历史主义观念发展的结果.要医治我们这个时代的"疾病"--"虚无主义",要避免陷入一片(野蛮的)荒漠中,就要看清虚无主义所设的陷阱或秘密通道,通向死亡或对所有本体论区分(包括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线)的断然拒绝.马克思对法的历史学派哲学宣言的批判,崭露了虚无主义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4)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像其他社会思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就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论及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言,这一社会思潮的历史由来具体体现为孕育、发展于西方,而后逐渐浸染近现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之进程。西方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虚无主义对历史学的渗透和浸染,其发展大致产生了传统历史哲学和现代历史编纂学两大形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这两大思想形态进行了批判,指出传统历史哲学是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历史编纂学实质上是隐性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语境中自古以来存在着虚无哲学,但却不曾有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基因。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地地道道的思想舶来品。作为舶来品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思想载体的不同,由于人们对其思想载体的理解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存在着多种表现形态,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影响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价值虚无主义。现代性的浪潮摧毁了绝对的价值观念,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等价值相对主义最后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德国虚无主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意欲的、有限制的虚无主义,是对道德价值的拒斥。德国虚无主义的兴起有其智识和道德环境的根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力图以古典的或者新颖的道德拯救平庸、低俗、无精打采的现代道德文明,非虚无主义的动机却导致了虚无主义。克服现代虚无主义需要回到古典自然正当。  相似文献   

17.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欧洲各民族开始关注自己的神话.这是各民族为了提升自己文化地位,认证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尼采通过研究悲剧来证实自己的民族神话,反对基督教和文化移植.他借用"金发野兽"批判犹太人和基督教文化."金发野兽"代表着古希腊英雄主义精神和欧洲先进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暗合了迷索思的精神.尼采的神话理想就是用迷索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和基督道德.  相似文献   

19.
政治正当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旨在考察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所必须满足的道德条件,或者说旨在探讨什么样的政治权力可以得到道德证成。政治正当性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基于政治权力的五大特征,即非自愿性、强制性、垄断性、笼罩性以及深远性。就政治正当性问题而言,我们需要区分国家正当性与政府正当性,进而区分国家正当性的对内与对外两个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从文和乔伊斯的小说在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方面存在趋同性,在基督教与佛教哲学观和文学手法哲学思想层面呈现差异性。在佛教哲学观背景下,沈从文的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和家庭观念。在基督教哲学观影响下,乔伊斯的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哲学思想更具开拓性,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