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过剩人口问题自古便有,也早已引起古代学者的关注。然而试图从人口学的角度对此作出系统理论解释的当首推马尔萨斯,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学的角度丰富和推进了人类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过剩人口问题的认识。鉴于现代各种引人瞩目的人口问题无不与“人口过剩”有关,因此挖掘一下“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一般性根源无疑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现行的人口学和经济学教科书,大都把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人口规律,认为,这一规律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反映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上人口运动的基本特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下面略述浅见。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资本积累趋势时揭示出来的。根据我国现行教科书的概括,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必然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2)在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同时,劳动对资本的供应都在绝对地增加。理由是:机器的使用造成了广泛使用童工和女工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向农村的发展,使大批农民破产,竟争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力市场等等。结果就使越来越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要大量安排劳动力就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不一致。对此,谈谈个人的意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就业有没有矛盾?有些同志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会给就业带来问题的。诚然,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从劳动  相似文献   

4.
美国经济学界的头面人物萨缪尔森先生在他的《经济学》(第十一版)中说:“自一九三六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失业后备军显然已不再无限膨胀,商业周期显然也不再逐渐恶化。”并以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发生“危机”的重要论据之一。《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即产业后备军的理论,究竟是已经过时了,还是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应该给予回答。本文的目的,就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迅速发展,“从事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日益下降”,就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进一步增长了”,(中央党校编写小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要和注释》,第67—68页)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是在日益下降,这是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为前提的。其实随着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口百分比必然逐渐下降,非物质生产劳动者必然逐趋增多。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第229页)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是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提出来的。他认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产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想单就尚钺同志“中国历史纲要”第六章中所提及的几个经济问题表示一点意见: 尚钺同志这书的第六章是专论明代以及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历史情况的。就中国的封建时期历史来说,这实在是很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这时代的历史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的历史。在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末期”,就在封建社会的内部产生了所谓“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这种“萌芽”并且发展起来,终於否定了固有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我们中国则不同,中国在封建社会後期虽然也产生了所谓“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这种“萌芽”发展得很缓慢,以致一直到外国资本侵入以前,中国还并未能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从外国资本侵入後才逐渐地发展起来的。为什麽中国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比美、欧各国快得多。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急剧提高,又使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这样,迅速增加起来的劳动力人口同相对缩减的劳动力需求之间,便产生了相当尖锐的矛盾。但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却使当时被生产现代化排挤出来的一千多万“过剩”劳动力得到了迅速吸收。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伴侣,是资本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周期性地毁灭大批物质财富,毁灭生产力本身,以至酿成整个社会的动荡来实现。这种荒谬现象最鲜明不过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痼疾,最鲜明不过地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方面,他认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610页) “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资本论》第1卷,第24—25页)即是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包含的一切矛盾的焦点和总爆发。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把经济危机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到来的前提。他指出:“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14页)按照马克思最初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世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工资和失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和相对过剩人口的一般规律,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而在数理分析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分析为他的生产辩证法思想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人口生产的发展促使作为具有自身狭隘性的社会形态的共同体向共同体社会发展,并由此产生出奴隶制和农奴制这样的阶级关系;物质生产的发展则促使共同体中自给自足的生产向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生产的转变,两者的结合最后导致共同体的解体和市民生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马壮昌,陈晴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末尾,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一章和阅读《资本论》的有关章节时,有些人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工人的失业或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构成也将不断提高,是否也会引起工人失业?”有些人担心,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如果采用新技术,加快机械化、自动化的  相似文献   

15.
行龙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中国近代人口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学术专著。它不仅填补了有关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将近代人口问题的各个方面勾划出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轮廊。本书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贡献。对近代中国人口过剩问题,本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近代中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过剩人口问题,甚至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过剩问题。作者认为,与资本  相似文献   

16.
熊映梧同志在《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一文中,提出了他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新见解。他认为:“马克思讲的资本积累的绝对规律其实是相对的”,因为这条规律只和“资本主义前期”的一定条件相联系,而“现代资本主义的情形已远非昔比,上述的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从资本主义前期的实际情况中概括出来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条规律,“未必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阶段。”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熊映梧同志。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廿四章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讲过这样一段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特定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范围的,有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小范围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要么是社会主义“吃掉”资本主义,要么是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然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却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他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论上有许多创新,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又在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实关系上突破了某些传统观念,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学习。本文结合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探讨大范围社会主义和小范围资本主义的关系,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发展过程中,所有制问题的实质与形态究竟将是怎样的?马克思曾明确地作过这样科学的概括和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论断,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主要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本增殖。科技创新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使“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 ,不仅内在地规定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总体生产的极限 ,而且不自觉地生成了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