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行动着的"新儒家"理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路径选择.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样也需要放宽历史的视野,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化的总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这样,就会对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理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3.
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视野下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既是新时代党对乡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更体现了党对乡村振兴目标的进一步优化。通过梳理和美乡村的内涵与外延,借鉴美丽乡村建设的得失经验,尝试建构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模型。具体而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依据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并借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评价》(GB/T 37072-2018)设计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5方面的23项重点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5个典型代表:黄固寺村、曼远村、梁家河村、查干湖渔乐新村、官路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据此经验材料评析,初步设计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模型,以期对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自然性、生产性和脆弱性等特性。乡村文化对游客的旅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可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动因。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治理是研究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维度。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形成乡村衰败的时代镜像,使乡村振兴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必须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辩证关系、耦合机制及其联动实践,建构并凸显乡村治理的文化使命,充分激发传统文化多方面的乡村治理功能。围绕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互嵌和相融,作出适应性实践探索和文化应激反应,才能营造适宜、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秩序状态,筑牢乡村振兴根柢。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看到新闻,山东省正积极推进"乡村儒学"建设,引导支持儒学专家、知识分子到乡村开设讲堂,推广儒学,教化群众。联想到已经在安徽农村开展数年,颇为热闹的"碧山计划",还有这些年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认为,新一波的乡村建设运动已经陆续铺开。乡村的凋敝、空心化早已不是新闻,反哺农村也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点缀在全国至少40余处土地上的乡村建设实验,大致可以划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它具有政治引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多种功能,各个功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由于组织涣散、工作方式老旧、覆盖力有限并且与其他治理组织间关系不协调等原因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可以从加强制度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方式、理顺各类关系等方面出发,助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建设与发挥,进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道家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居民的必然选择.审视道家旅游观,其中包含了"回归"、养生、追求天人和谐等乡村旅游元素.阐述道家思想中蕴涵的乡村旅游元素,现代乡村旅游勃兴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开发现代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乡公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显著提高,农村地区开始兴起了村级福利现象。村级福利可以使村民得到真正实惠、缩小村民间生活水平差距,有强化村民权利平等意识、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福利病、村级债务等消极作用。所以,对村级福利的前景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山西的70后作家,葛水平的创作聚焦于自己故乡的乡村。她小说中的乡村书写,通过对乡村女性生存境遇的多重审视,揭示了女性的工具角色和失语状态;叙述乡村女性情欲的无忌展示,表达她们对性的要求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其对乡土历史女性的日常生活书写也为女性乡土书写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表达方式和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居民的必然选择。审视道家旅游观,其中包含了“回归”、养生、追求天人和谐等乡村旅游元素。阐述道家思想中蕴涵的乡村旅游元素,现代乡村旅游勃兴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开发现代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乡村生态治理缺乏整体意义上的治理机制,出现了社会资源整合有限、政府角色错位、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合作治理主体单一等多重难题。唯有在善治视野下重塑乡村治理中公民与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等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治理,方能将外部的政策、资金支持转化为乡村生态治理的内生力量,从而提升乡村生态治理的实际效果。未来应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能动性,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完善政府与社会、市场三个维度的合作治理范式,健全乡村生态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改善乡村生态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径。文章立足整体性治理视角,通过对全国多个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一系列的梗阻问题,即在空间维度上,区域不平衡现象凸显;行动维度上,府际间责任归属模糊;主体维度上,人才匮乏与村民心理冲突叠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智治”,应当统筹区域数字化水平梯度推进、优化地方性社会基础分类推进,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的空间整合机制;落实以“数字县域”为推进单元、确保以“数字监管”为推进体系,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协调机制;内育外引“数字带头人”、开展“数字唤醒”与“数字赋能”,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信任与责任机制。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激活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迈向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整体视野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整体变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社会生产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保证,与现代制度、现代生产构成了一个整体.反过来,在这个文化整体中,只要有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难以为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在苏俄的影响下,文化思想界和政治革命家对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认识上发生改变,整体文化变革出现裂痕,最终导致了新文化运动危机的出现直至失败.  相似文献   

15.
乡村精英是当前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精英和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关注。通过对近代以来乡村精英格局变迁和文化精英散落的分析,以及由此引起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和乡村文化日渐凋敝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文化精英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以及促进乡村文化精英层的生长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因此,乡村精英模式的调整、新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城市文化反哺和智力回流等,对于加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农村现代化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江村作为长三角的农村在整个区域现代化的途程中已出现了广大农民变成了乡村居民、农业的产出比例大大降落、农村的村级社区功能也正在逐渐消褪的现象。是继续加速工业化以便吸收大量外地农民工人口?还是退出乡村工业化队伍重新回归乡村社会?其实际上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归宿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出城市或乡村单一的视角来进行区域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寻求一条超越现时利益、超越集团利益之上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以“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结,采用城乡互补、错位发展的策略,实现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当前中国基本制度设置中,一方面农民既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也可以选择进城安居生活;另一方面国家为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以备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退回农村.正是因为进城失败有退路,农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城,国家也不担心因为经济周期造成进城农民失业所引发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中国因此有了城乡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解决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要防止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践中已经普遍蔓延开来的激进的乡村振兴解读,倡导积极稳健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既是生产的实现方式,也是生产的动力目标。消费的伦理本质是利益共享,消费的人性基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消费的伦理目标是实现人的存在本性的完整。道德的消费既要以社会分配公正为伦理前提,又要以平等互利的交换为实现的道德方式,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消费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以适度为准则,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塑造健康人性。为此,消费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主原则、自由发展原则、公正合法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节俭原则和生态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性分工原理分析了二元社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中国的特殊性,并着重回顾和考察了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显示,中国二元结构演进具有曲折和迂回特征。其演绎路径是:(1)城乡分工扩展一分工受阻一乡村自给自足状态与城市高度分工并存→恢复分工→城乡分工网络扩展;(2)社会分化→反分化(城乡同质化)→社会重新分化;而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的正向演进是在城乡分工链条重新链接,分工网络逐步恢复之后乡村制度、组织和人的行为质变的结果。为了保证今后分工、专业化有序发展和社会结构正向演进,避免曲折迂回,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创造国家长期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