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0,(5)
庾信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用典,其用典艺术之高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善于借用古人逸事来自比,使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广阔的现实画卷,也善于利用典故与现实的暗合,达到自然贴切、使事无迹的艺术效果;他善于运用"语典"来描写现实、抒发感受,也善于选取颇具意象意义的典故。庾信用典的方法主要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虚用、活用、化用、借用、正反合用、虚实合用等等,尤善于采用避实就虚之法,即使正用、明用典故,由于他高超的表达艺术,也给人以飘逸流利之感。庾信用典极富创新性,他能"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境界",把用典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新高度。庾信用典在其创作的前后期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后期抒写乡关之思的作品大量用典、手法纯熟不同,前期作品较少用典,即或用典,也大多缺乏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文选·赋》物色类中的《雪赋》《月赋》透露出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考察南朝赋,其作家的才气主要表现为作品语言精美藻丽和结构的巧妙完美,作家的学问则主要表现为作品大量使事用典。  相似文献   

4.
陈子昂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而且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在仕宦期间所写的内容充实、朴实畅达的散文,使他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躯者之一。论及陈子昂,人们往往只推崇他的诗歌,对他的散文却重视不够。惟王运熙先生《陈子昂和他的作品》和孙昌武同志新著《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对陈子昂的散文稍多涉及。其实陈子昂的散文也写得很好,虽不如诗歌成就大,但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很有特色,自成一家,“不但蜚声当时,而且影响后世”(王运熙语)。本文仅就陈子昂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略述管见,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1992年8月下旬,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学院、成都大学、成都出版社发起,由四川省社科联、遂宁市人民政府、射洪县人民政府、射洪县沱牌曲酒厂主办,在四川省射洪县召开了陈子昂国际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余人,除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等20个省、市的国内学者外,还有俄罗斯、乌克兰、日本、美国,瑞典、缅甸、马来西亚等外国学者和我国台湾学者应邀参加。大会收到论文70篇,分别探讨了陈子昂与唐代文化、陈子昂的思想和诗歌革新理论,重新评价了陈子昂的文学作品,并对《陈子昂集》的版本及陈子昂生平事迹作了新的考证。俄罗斯驻华使馆参赞伍努科夫介绍了俄罗斯对陈子昂作品的翻译与评价。日本山口大学教授入谷仙介从日本语言中保存“陈子昂”的读音说明日本学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熟练地掌握了用典的艺术技巧,无论用暗典还是明典,都能把典故完美地融为作品的血肉和纤维,使典故成为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肖像和性格,烘托故事情节等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典故的读者,能产生更多的联想,体味到更多的意趣,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典故,也大致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起到激发新鲜感、求知欲和传授学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泛地汲取自觉地创新——建安后期文人用典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用典之风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建安则是该期文人用典风气开始走向新变的发端.与前代相比,建安后期文人作品中的用典,呈现出广泛性、创新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凭借古书获得巨大功效且为以后文人创作奠定范式的乃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尤其是在确立借古书抒情达意之文学创作范式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陈先汀 《东南学术》2007,(6):161-165
刘氏词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词当协律,使歌妓可歌,不可逞才使气,方是本色.词作内容要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精神.太平时可留连光景、歌咏太平;国蹙主辱时要感时伤事、忧国忧民.但拒绝香艳词人的低俗粗鄙、狎昵淫靡之作,反对道学家对词的攻讦和压抑.其评词兼容并蓄,主张多样化风格.其对櫽括词和词中用典的理论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9.
张振龙 《齐鲁学刊》2012,(1):116-120
孔融作为建安文学前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明显地体现出从汉代文学向魏晋文学转变的特征。这些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孔融诗文中的用典彰显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一是在用典的数量与范围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二是在用典的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变,用典的方法有了进一步拓展;三是把文人的用典从传统的引用向真正的用典在实质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清末作家钟云舫散文中的用典以量大且密、姿态横生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胜枚举的用典方式是钟云舫散文的一大亮点。然而目前关于钟云舫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对其散文的用典研究至今仍无人尝试。本文试图对其散文中的用典方式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从典故的引用标志是否明显和典故原义与新文本的意义的关系两个角度,归纳出九种用典方式,然后运用实例加以分析,并总结钟云舫运用典故的特点和创新处。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生于初唐,殁于初唐,那是一个盛唐气象尚在蛰伏、盛唐诗歌审美要素尚在酝酿的时期,斯人身上过早地肩负了盛唐诗歌的审美追求,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尽管在当时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价值,并被广泛接受.这种接受不仅限于文学,还因文及人,强化对其人格力量的尊崇.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包括对陈子昂创作成就的认可、才识人品的敬仰以及模仿其创作三个方面,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主要出于社会心理需求和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稼轩词用典的审美效果.认为辛词用典不但可以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思想内涵,含蓄地寄托词人的思想情趣,而且可以使词章呈现出一种"典雅精致"、"含蓄蕴藉"和"言简意赅"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8,21(6):30-36
宋人天社任渊、青神史容、史季温注山谷诗,在山谷诗注中为时间最早,也最权威、最可靠。山谷诗之用典最是山谷诗艺之特征处,也最能代表宋诗特色。其用典可概括为用事、用意、用语与兼用四种情况。其手法有引用、借用、摘用、改用、缩用、挪用、广用、反用八种类型。其用典特点,一是精密,二是着实。对于山谷诗之用典,自宋以来,有褒有贬。  相似文献   

14.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解读《中国历代文论选》节录的《诗式》内容可知皎然以及编者所要表达的诗学观念,其中有关诗歌“用事”论,从概念及功用上把“用事”和“用典”、“比”区分开,使“用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概念。并且通过例证,认为诗歌用事应做到“不傍经史,情格俱高”、“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用事不俗,不为事使”三个准则方可成就好诗。较之前代的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皎然对“用事”客观系统地论说开启了诗歌用事理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7个单位发起,四川省社科联、遂宁市政府、射洪县政府、沱牌曲酒厂等4个单位联合主办的“陈子昂国际学术交流会”,于8月26日至29日在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家乡四川射洪举行。来自国内以及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缅甸、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70多篇。会议就陈子昂与唐代文化,陈子昂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交流。 一、陈子昂与唐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稼轩式用典"使稼轩词获得了"格式塔质"--审美超越境界.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其典故人物意象的人格美主要呈两种类型,即崇高悲壮美和魏晋风度美,实质上都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和折射."稼轩式用典"对稼轩词主导美学特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性;3)对悲壮、阔大而又沉郁、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四川省社联、省社科院文学所、巴蜀书社、遂宁市、射洪县主办的首次陈子昂学术讨论会于今年6月15日至20日在陈子昂的家乡四川省射洪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陈子昂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建安前期文人的用典,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首先,呈现出相对自然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为典故本身与作者情感之问的感发是自然的,典故本身的内涵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且表现为用典方式也是自然的,无刻意之痕.其次,带有明显的实用目的.建安前期文人创作中的用典实践,既使他们对文学的文体特征认识加深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风格的形成;又促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深化,加深了他们对文学情感特征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刘立祥 《船山学刊》2008,(3):181-183
周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词人。有词集《苹洲渔笛谱》、《草窗词》等作品传世。本文就其词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贡献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大胆地肯定了他在音律、语言的铸熔、用典方的成就。也指出了其在构思、感染力、描写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从内容来看,石刻用典形式的意义是以来源意义为基础形成的;从形式来看,石刻用典形式基本来自典故中,除少量没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式外,石刻用典形式大都能体现、反映来源意义某一方面的内容:从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关系来看,能够直接表明意义的石刻用典形式很少,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倾向于不存在理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