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外国留学生作文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及对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情况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归纳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规律。说明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探寻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邹秋珍 《殷都学刊》2010,31(3):33-37
本文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来考察战国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在称数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不过有些代词"女(汝)、尔、若",以表单数为主,表复数也常见;而有些代词"乃、而"基本表示单数,表示复数的情况极少。它们在句法功能上也没有绝对的限制。不过,"女(汝)"主要作主语、宾语,较少作定语;而"尔""而"经常作定语。也就是说,这些代词在不同句法功能上只有数量分布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以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及其中译本为考察对象,对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及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来探讨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以期对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反思艺术作品的存在所体现出的时间性,探明艺术作品之所以有时间性的存在论基础,理清时间性如何内在于艺术作品的存在论结构,不仅可以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解释活动奠定存在论基础,而且也为艺术作品的意义的生成奠定基础.因此,对艺术作品的时间性进行构成性的分析,阐明构成作品的哪些因素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时间性,既解释了时间如何让一件器物成为一件艺术作品,也解释了艺术作品的所谓"永恒性".  相似文献   

6.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7.
里耶秦简作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地方官署行政文书,其内容广泛涉及到秦代职官尤其是地方职官的设置、称谓、省称、职权、职责、地位及其历史演进等方面,这在里耶秦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里耶秦简行政机构及职官的设置、称谓、省称、职权职责、职官区别与联系、官吏日常值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里耶秦简还广泛涉及到秦代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但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看到,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新出土史料大量发现,特别是秦公牍文书的陆续出土,为秦地方官制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里耶秦简为中心,结合传统文献,对秦地方官吏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分别从其名称、内涵、功用等不同方面进行考证和论述.补充和纠正了传统文献中有关秦地方官制的一些记载,可以进一步探寻到里耶秦简对于研究秦地方官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睡虎地秦简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常用词,绝大部分沿用到今天,揭示了上古汉语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利用词根能产地合成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使整个词汇系统发生从古代单音节为主到现代复音节为主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第二人称视角狭窄 ,在叙事文本中仍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实质是依附于第一、第三人称的“他者”。根据“你”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他者”又分为“在场”、“缺席”、“本我”三种形式。但第二人称是最具现代意义的人称 ,有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和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齐丹丹 《学术探索》2012,(5):175-177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为研究秦代教育提供了新材料,竹简的若干条目客观反映了秦代官员教育和基层民众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简文,可知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下,无论是高级官吏还是普通民众都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这有助于对秦代教育做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2.
竹简秦汉律与唐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竹简秦汉律与唐律的比较,尤其是篇目体例与有关诉讼方面一些具体法律条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法律虽然在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从一些具体法律条文到整个律典的篇章体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法律制度所体现的法律精神则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倪晋波 《晋阳学刊》2007,(2):107-110
秦简《归藏》的筮辞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叙事型”和“隐喻型”。它们都蕴含有明显的贞卜“程序”,如前者中的“卜亓邦尚毋有咎”和后者中的“黄鸟”。筮辞中“程序”的存在暗示《归藏》与古老的口头传统密切相关:“叙述型筮辞”承续了前代的某些筮占口语,“隐喻型筮辞”则继承了原始歌谣的某些语词。从两种筮辞反映的不同思维特质上看,秦简《归藏》的产生年代应早于《易经》。《易》、《诗》等先秦经典文本与秦简《归藏》,甚至其它出土贞卜筮辞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亲缘关联,值得进一步探寻。  相似文献   

14.
熊昌华  张显成 《殷都学刊》2011,32(2):96-100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秦代传世文献的不足,在编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时,也将其作为引文材料。限于各种原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还有一些《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副词(或义项),以及两书虽已收但引例晚于睡简的副词。本文主要是对这两类副词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秦汉简牍中几个词语的训释提出秦汉简牍词语研究中的词语互证这一词义训释方法,为解决简牍中的词义训释问题提出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西域汉简和秦简材料,通过词语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发”、“别书”和“手”三个词语在简牍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6.
《岳麓书院藏秦简》的公布掀起了简帛研究的热潮,但从辞书学角度来研究这批简的成果却很少。辞书的编纂者囿于传世文献,不能全面、客观地运用文献材料,这就导致语文辞书所收许多词的书证、释义存在明显不足之处,且词语漏收现象甚多。《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许多字词具有极其重大的辞书学价值,因此从书证订补、义项订补、词语增补角度来研究这批竹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晋文 《中州学刊》2020,(1):129-134
最新公布的里耶秦简揭示了更多授田制的细节。从申报来看,吾武和寡妇憗的"谒垦"便记录了迁陵的授田程序。主要有自报、审定和复查三个环节,其重要发现是,在迁陵乃至洞庭和更多地区授田是按小块土地分批授予的,以及管理授田的"田"均按乡设有"左田"或"右田"等。根据对刍稾的征收,在迁陵地区还允许跨乡授田,没有一夫百亩的限额。在耕作方式上,迁陵地区的垦田均大量休耕,被称为槎田或田。它的特点并不在于造田的方式,而在于"岁更"的耕作方式。由此可以推算,迁陵民田每户平均当有耕地70亩左右。至于田租,新出秦简则完全证实刍稾是按实际授田数征收的,并间接证实了土地兼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讹混是一种特殊的汉字形际关系,在楚简文字中较为常见.楚简文字形体的讹混分为整字与整字、整字与构件、构件与构件三类;造成楚简文字讹混的讹变趋向分为单讹、双讹、互讹三式;讹混具有无向性、随意性、不传承性等特点;楚简文字讹混现象多与先民的类化思维有关,同时也和先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家哲学思想有一定的隐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