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凡懂点外国文学的人,决不会不知道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鸿篇巨制《红与黑》,却又很少读过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丝》。究其原因,一是《阿尔芒丝》一直未得到它在法国文学史上应得的地位,再就是迟至1986年,《阿尔芒丝》才有了完整的中译本。在司汤达的全部著作中,《阿尔芒丝》虽不及《红与黑》那样声名显赫,《巴马修道  相似文献   

2.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我国广大读者中,早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部史诗性的世界名著的研究,也越来越取得新的成果。批评家们对《红与黑》真实地揭示了法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抨击了波旁王朝最后,也是最反动的君主查理十世统治末期的封建贵族、教会僧侣的反动腐朽,以及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和赞颂,都给以了一致的评价。《红与黑》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他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封建贵族及王权的憎恨、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对拿破仑的极度崇拜毫不掩饰地投射到了其作品主人公于连身上。本文运用文献对比、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红与黑》中的投射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及反映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4.
《红与黑》历来被誉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它以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简洁质朴的散文叙事风格和异彩纷呈的心理描写享誉文坛。它的发表标志着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开始。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司汤达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因此本文拟以《红与黑》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司汤达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一、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  相似文献   

5.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外国文学评论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形象、爱情、红与黑的象征意义等层面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司汤达的精神世界在《红与黑》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于连的极度自尊即是作者主体童年...  相似文献   

6.
对于《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 ,在文学界有种种评说。本文从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出发 ,探讨其性格与品质 ,并分析了性格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法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作家司丹达尔所写的政治小说《红与黑》是一部法国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主人公于连的悲剧道路为中心图画,描绘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满身铜臭的资产阶级向贵族的进攻,揭示了贵族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家通过于连的活动还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反动教会的种种罪恶。因此,正确评价于连这个艺术形象,对于分析《红与黑》的政治主题,展示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十分重要。许多年来,  相似文献   

8.
法国资产阶级进步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作者用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一部杰作。如何评价司汤达和他这部小说,长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有些分歧意见甚至是很尖锐的。但这并不能限制这部小说的广泛影响,《红与黑》在我们国家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 本文仅就《文艺百家》(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文艺百家》编辑部编辑出版)一九七  相似文献   

9.
一部书的好的书名,应当是确切地表达作品内容、精炼、醒目、甚至还富于文彩的。它能够使人发生兴味,引起联想,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红与黑》便是这样的好书名之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的代表作,它的副标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小说揭示了一八三○年法国革命前夕波旁复辟王朝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个平民子弟,靠精通拉丁文被德·端那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他与市长夫人发生暖昧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转入神学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10.
一八三〇年司汤达的《红与黑》的付梓问世,标志着法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他在作品中准确地描绘了法国从一八一四至一八三〇年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风俗;塑造了一个在接触这个社会上充分显示其才华的主人公;开创了一种禁得住考验的小说文体和结构。所有这些成就都略早于巴尔扎克宏伟的《人间喜剧》。  相似文献   

11.
石勒消灭王浚和刘琨势力,标志着石勒集团已经成长为4世纪初北部中国比较重要的政治力量。石勒逐渐突破华夏正统观的影响和束缚,其政权以胡羯为主体;但其建国道路亦有汉人贵胄及其他各族民众参与其中。石勒政权的民族属性与政权依托地的居民构成息息相关:前赵与后赵的民族属性截然不同。石勒的姓和名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法语的条件式及其用法。法语条件式运用时态的递减产生时间上的差距,映射到空间的距离,进而映射到现实与非现实的距离以表虚拟,映射到心理距离从而表达礼貌、怀疑、不满等情感。对隐喻认知模式在语法结构中起作用的路径和方式的研究又反过来说明,语言的运用是非语言学自足的。  相似文献   

13.
柯布西耶在《东方游记》对建筑的敏锐感觉勾勒了富于异国风情的建筑、风光和文化景观,并且拓展了有关东方世界的文化思索。建筑意象是柯布西耶游记再现东方城市空间与历史的手段,而东方音乐和绘画则在艺术的层面再现了异国城市的历史深度。在此两者基础上,柯布西耶完成了一次跨文化的感知旅行和意识形态旅行。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乐”思想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灵经历艰苦磨练的亲悟。本文认为王阳明所说之“乐”是本体、工夫和境界的同一,是人的基点、人的追求和人的归宿的同一。王阳明的“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生命的存在与本质,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恬静与和乐。  相似文献   

15.
"没"和"了"同现的句子存在多种结构、语义类型。对相关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是合理解释的前提,选择解释的角度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和易接受性。表达"异于常态"的意义、处于不相邻层次,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没"、"了"同现句可以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异常态"表达系统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虽然是社会心理学名著,但也蕴含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涉及了今天传播学研究的大部分主题,其独特之处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受众心理、传播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效果等。本文首次对此进行梳理和总结,分别介绍勒庞的研究、勒庞独特的“受众观”和“传播观”,阐释其对于研究群体传播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析乐山佛教的自然、人文环境,继论乐山佛教而以凌云大佛展开,探索弥勒文化之影响;尤其对峨眉山佛教长久隆盛的诸种因素予以研讨,其于今日佛教之发展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勒南兄弟的艺术天才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复活了法国本土现实主义的传统,紧随其后的夏尔丹为其注入了更为真挚的情感,到库尔贝那个时代,现实主义的语境显得更为激烈。他们在现实主义艺术中创造的各种形态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其所创立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并以全新的形式联系起当下文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 ,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 ,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 ;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永乐大典》在同一种辞书间单字的排列顺序问题。在同一种辞书内部,《永乐大典》所引《洪武正韵》与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的韵序、字序完全相同。《永乐大典》在引用《说文》、《集韵》、《龙龛手鉴》、《五音类聚》时,单字的排列并非是按照所引辞书的前后次序加以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