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小说<路的尽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神话疗法"、主人公霍纳的虚无主义信念、以及小说的核心情节--一段荒诞的"三角恋"故事,展示了巴思作品的哲学内涵,再现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韵味.  相似文献   

2.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3.
侦探小说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小说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探索与创新。美国冷硬派代表人物劳伦斯。布洛克和日本新本格派中坚力量东野圭吾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点,在其前期个人化风格浓重的作品分别奠定了他们冷硬派与本格派大师地位后,后期的作品又呈现出作者新的文学尝试,其中《图书馆里的贼》和《超杀人事件》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这两部小说皆在侦探小说内部探讨侦探小说,因此有了"侦探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4.
5.
《叔叔的故事》中有凸显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但其客观性的叙述动作能取信于读者,并没有完全消解小说的深度和文本世界的真实,与完全的元小说又有不同.凸显的叙述者使小说产生双层次叙述和多层次故事,且各层次间相互对话使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复调效果,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小说的不确定叙述者解构了“叔叔们故事”的崇高性,并与其他右派小说互文性地关联,发掘出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剧性与残酷性,使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6.
没有路的路     
崔鹤同 《社区》2008,(2):1-1
韩国的首尔有一条清溪川。20世纪60年代,清溪川是一条清澈幽静的河流。很可惜,清溪川后来被污染了,河水浑浊不堪,臭气冲天。于是,当地政府就把这条河加上“盖子”,把它封死了,“盖子”下面是排污河,上面成了一条路。20年后,这里的交通却越来越拥挤。为了缓解日益拥挤的交通,于是清溪川被改建成了一条高速路。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催生了一大批进城务工者,这些人为寻找新的生活机会涌入城市,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改造.从空间批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回家的路》中主人公在城市打工期间内心的异化过程,揭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超空间对主人公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巴思所倡导的小说技巧革新的思想在其早期作品中已有所表现:作者通过戏拟和语言游戏等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揭示了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危机,预示着现代主义文学已经走入困境,也预示着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约翰巴斯的小说《敦亚佐德》聚焦于小说作为人造品的地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指涉小说自身的小说,关注故事的虚构过程。在元小说中,揭露叙事艺术优先于叙述本身。《敦亚佐德》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重新演绎传统经典《一千零一夜》,主要体现在露迹、戏仿和反向框架,是实验写作与传统经典的“碰撞”。解读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能够揭示巴斯的后现代创作观,寻找一种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的小说形式,体现后现代作家普遍倡导的一种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伯达 《南都学坛》2004,24(3):113-117
1989年提出的"玉石之路"并非全国性的,而是实指从和田向东专运和田玉的"玉石之路",亦称"昆山玉路"。但在"和田玉路"形成之前,早在距今6000年时已出现了东北、东南等玉文化区的"玉石之路"及其相互间为了交流玉石而形成的玉石之路网络。"和田玉路"成为夏、商、周三代夷玉、越玉、鬼玉等玉石与中原及各地之间的交流途径。西汉武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于是"玉石之路"便被人们遗忘了。宋代"玉石之路"又重新浮现上来,至20世纪后半叶方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从三个维度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下艺术的终结;从艺术史的发展维度上谈艺术的终结;社会现实的维度上谈论艺术的终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实质意义,即无论从哪个维度出发,黑格尔都并没有明确断言艺术终结甚至死亡的意思,只是在社会现实的维度上,黑格尔对艺术的发展确实多了少许的悲观主义,这是因为他没有正确预见艺术正是调和个人和社会矛盾的最好方式,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需要,所以艺术不会终结,更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15.
粟特人与青海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然而 ,粟特人的足迹是否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是否到达过中国的西南边疆 ?这些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文献与新出考古材料的分析 ,认为汉唐时代粟特人不仅已经活动在青藏高原 ,而且通过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青海道” ,与中国西南地区很早便有可能产生了商贸交往 ,拓展了对粟特人活动范围及路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典型的科学史实,分析了霍根关于科学终结的内、外两个方面论证的错误,指出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一定历史时期认识的有限性使科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都把科学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科学的停滞是相对的,突破是绝对的,科学无终结.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定 ,是党中央顺应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深刻总结我国 2 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决策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阶级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