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谣的故事     
“妈妈的怀抱,外婆的摇篮,月光下,草丛边,美丽的童谣唱不完。”童谣,就像一条古老的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中流过……近几年,抚顺市大官小学结合学生实际,学童谣唱童谣,编童谣创童谣,赋予童谣崭新的内容、时代的旋律,成为远近闻名的“童谣特色学校”。“灰色”童谣在挑战2003年9月,原华山小学并入大官小学,学生数量一下增至1500多人。学校的各项工作、教学秩序尚未完全理顺,校园内就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灰色”童谣日渐增多,且大有蔓延之势。这些“灰色”童谣,有的把经典古诗改得一塌糊涂——“日照香炉烤鸭店,近看香鸭冒炊烟。口…  相似文献   

2.
摘 要:水族童谣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以生活化的内容、口语化的语言形式发展传承下来,饱含着水族人民重要的思想文化与情感道德内容,保留了丰富而多元的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因素,其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叠词叠韵、节奏感强、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和生活气息,是儿童教育中极为优秀的课程资源,其在儿童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道德情感感悟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特有而多元的教育价值。因此,水族童谣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途径融入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应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校合作为基础,以政府提供多元支持为保障,以社会支持为平台,从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地区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水族童谣多元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水族童谣;教育课程;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对流传于皖北地区的童谣进行了分类整理。依照童谣的内容,皖北童谣可以分为两大类:母歌和儿童在娱乐玩耍时唱的童谣。皖北童谣展示了当地民众的语言、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等方面。童谣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了游戏娱乐、情感表达和道德教育三大功能。目前,皖北童谣正处在传承乏人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普通话的推广、电视和网络的覆盖率提高、儿童游戏方式的多样化等,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现存的皖北童谣。  相似文献   

4.
“金鸡啼罢玉犬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迎来了又一个新春佳节。在欢快的鞭炮声中,古都北京又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大马路小胡同中迎风招展的新旗,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气韵生动的迎春门帘,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再配合上节奏明快音律响亮的北京童谣,把激情与欢乐,健康与智慧,好运与繁荣,传统与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传递着和平、进步、友谊、和谐的理念……在这新春佳节之际,且让我们漫忆童谣过大年,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北京童谣悠远的源头,谛听来自民间的欢声,感受童心与挚爱,在各自的心头留下一些深沉的记忆。北京童谣,…  相似文献   

5.
梅山古童谣是梅山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童谣的传教、吟唱,梅山人寓疲于乐,体现出梅山人的率真、明理、明礼、粗犷等特性。试就教诲童谣、知识童谣、游戏童谣等3种类型,对梅山古童谣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理解是学习的基础,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地方童谣理解学习包括应答、叙述、应用、移情、洞察、沉淀六个层级,即帮助学前儿童懂得童谣文本内容的含义,辨明童谣字里行间潜藏的逻辑关系,懂得童谣蕴含主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懂得童谣角色的情感和观点,乐意童谣意蕴多维观点的表达和接纳,自觉形成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地方童谣理解学习需要倡导全方言教学,关注童谣与学前儿童的经验联结,运用联觉教学法,推动童谣作品故事化,坚持童谣活动游戏化,助力学前儿童理解、接纳、内化地方童谣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7.
古代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童谣扎根于民众的土壤,就必然和民众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榨,在古代童谣里也反映着劳动人民受压迫图反抗的生活。换言之,劳动民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也就决定了童谣的鲜明的战斗性。这部分古代童谣,一般地已经超越了只在孩童之间流传的范围,它也在成人之间传播。有一些已经难以分辨童谣与民谣  相似文献   

8.
商洛地处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大部分属长江流域,商洛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商洛流行着一大批具有鲜明的大秦岭地域特色的童谣,为儿童文学研究原生态童谣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性资料。然而,在历史演变和传承的过程中商洛童谣却面临传承的困境。文章在收集作品的基础上,分析挖掘商洛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分析在传承中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以儿童文化的视角予以梳理思考,建议以当代儿歌创作推广为载体,通过商洛童谣对幼儿进行儿童艺术教育,使原生态童谣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9.
政治童谣在历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春秋始,逐渐增加,到魏晋南北朝隋唐达到高峰,而从宋明之后,则缓缓减少.这是因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童谣和变、乱有最密切关系,矛盾尖锐、大变将起的时候,总是童谣活跃的黄金季节,表明童谣有为人们指引未来政治方向的作用;时代越长,童谣越多,反之则少,是因为时代长,变化就多,因应这种变化的童谣就多,反之则少;童谣的多少,还和不同史书作者对其态度有关,重视者多,忽略者少,唐宋之前多而之后少,即在理学的胜利,导致神秘主义影响下的童谣数量的下降.但是只要存在政治变化,人们又关注这变化,作为特别政治谋略,预言未来政局的童谣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0.
童谣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再现社会生活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应当重视童谣,努力去挖掘、收集、整理、创作优秀童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闽台两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闽台民间童谣承载着闽方言丰富的文化信息。梳理闽台童谣的历史面貌,描述其在当下的传承状况,有助于认识童谣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地域特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一儿歌,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作童谣。《国语·晋语》载卜偃引“童谣”,韦昭注:“童,童子;徒歌曰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周宣王时童谣作“女童谣”,颜师古注:“女童谣,间里童女为歌谣也。”从韦昭、颜师古的注释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的童谣,就是指男女儿童口头所唱的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明杨慎对童谣的解释较为具体: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本分析和背景分析的方法,分析童谣的历史功能,发现被记载下来的童谣文本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主体功能,具体体现为明代之前,由于主流政治谶纬学说的流行和神学儿童观的影响,童谣文本主要发挥着政治预言的功能;明代以后,随着谶纬学说的消退和性灵文学的倡导,对童谣文本的收集注重反映妇女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当代则由于文化思想的开放性和成人对儿童话语的尊重,童谣本文在多元性功能中又凸现了儿童自身话语表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本质,是以神秘技术与理性意识相结合,对未来政治结果进行预言。因人类的特殊解释心理习惯,故常有附会童谣发生,这使人们认为童谣绝大多数是附会所致。但此种现象的存在,并不否定童谣的正常预见判断性质。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9,(11):28-31
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一些古怪童谣。这些童谣的内容大多十分恐怖,而它们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真实的故事。全世界的“恐怖童谣”爱好者超过三十万,他们和那些开膛手杰克迷一样。  相似文献   

16.
以政治童谣为附会的看法延续两千余年,20世纪也未有突破,但这种诗歌文化现象反复出现,必有自己的规律。通过剖析、对比两则避世童谣,发现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童谣的灵验与否,实际和作谣者的政治判断能力有关,敏锐的政治分析使童谣应验,反之则害人误国,从而表明童谣是一种表达思想甚至谋略论断的特殊政治诗歌。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主张教师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幼儿能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与优美,而童谣就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谣语言流畅,节奏鲜明,童谣的内容贴近于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幼儿间广泛的流传。有学者将童谣比喻为"跳动的音符",足见其具有音韵美。童谣植根于民间,洋溢原生态的乡土气息,可吟可诵,节奏韵律感极强。有学者认为:"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儿童好动好玩,喜欢用自己喜爱的独特方式反映自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以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闽南童谣,这一个在闽南地区世代相传的、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却面临着逐渐退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尴尬,正处于一个濒临消失的现状.在新世纪新时代,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倡和重视闽南童谣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闽南童谣,促使闽南童谣持续发展,这对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维护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以至世界全人类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多样性表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七言诗渊源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诗渊源辑考跃进《玉台新咏》卷九始列《歌辞》二首,即所谓“东飞伯劳”歌和“河中之水”歌,以后依次列入《越人歌》、司马相如《琴歌》、乌孙公主《歌诗》、《汉成帝时童谣歌》、《汉桓帝时童谣歌》及张衡《四愁诗》等。这些均是七言诗体。依此来看,似乎七言始于“...  相似文献   

20.
童谣是五行志家作为占卜的谶语。童谣表面上虽罩着一层浓重的封建迷信的面纱,但在面纱后面却可窥见到强烈的时代内容。《后汉书五行志》中所收辑的十三首童谣,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它们上启西汉末,下止东汉末,反映了整个东汉政治兴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