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统的方法论把归纳逻辑置于首位,演绎逻辑只是归纳逻辑的反面。由波普所开创的现代科学哲学否定了归纳逻辑,证明归纳逻辑并不能证实某种理论,但波普的证伪方法依然带有归纳方法的色彩,这种方法并不能充分说明科学理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在否定归纳逻辑的同时并没有对演绎逻辑作出新的解释。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逻辑悖论和逻辑批判的说明来重新解释演绎逻辑。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举办的“西方哲学史与伦理学史专题讲座”上的讲演(摘要)一、关于康德范畴的起源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先验逻辑”中的第一篇“先验分析篇”的开头,根据传统逻辑所总结出来的不同的判断形式,列出了判断表,然后从判断表里发现并引伸出十二个范畴。康德为什么从判断引伸出范畴?因为康德认为判断恰好表现了范畴的作用。范畴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它的来源是什么?这是康德先验论的一个难  相似文献   

3.
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是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二律背反”贯穿并牵制着这一整体。它是康德阐释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逻辑支点。“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是康德运用“二律背反”对审美判断力的总体设定,表现为形式和无形式、感性和超感性、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和对峙。另一方面,康德美学作为一个过程,驱动美向崇高转变的逻辑支点则是他关于“纯粹美”和“附庸美”的先验假定,这是康德美学动态层面上的“二律背反”。康德运用“二律背反”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矛盾,这是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根源,也是康德美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哲学悖论当数芝诺提出的否定运动的四大悖论和康德提出的否定思辨理性的四大二律背反。下面,笔者将芝诺否定运动的悖论化为无逻辑矛盾的命题形式而将康德否定理性认识能力的悖论化为辩证矛盾的命题形式。一、对芝诺哲学悖论的正反矛盾分析芝诺关于理性不能理解和把握运动的四大论证,曾让企图否定他论证的辩证哲学家们大为头痛、恼火,使其见之不快欲罢不能。这四大著名论题是:“运动者不能达到目的地”,“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一倍时间等于一半时间”。1“运动者不能达到目的地”论证。芝诺论证的命题与经验所证实的命…  相似文献   

5.
主观/客观二分法的破除和事实/价值二分法的瓦解,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面。认识不可能追求与世界的对应,它只能是一种杜会行为,只能在文化共同体内部进行。这样,话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价值”。在西方学术界,自韦伯提出价值判断不能从理性上被肯定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科学与伦理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普特南否定了事实(客观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意味着他必定要否定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否定科学与伦理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先天综合判断对于《纯粹理性批判》来说具有胚胎似的重要地位,它的成立与否决定着形而上学的成败。海德格尔反驳了新康德主义者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心理学或逻辑学解释,而是从此在存在论上进行解释。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研究了《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与第二版的差别,把先天综合判断的本质建立于第一版的想像力之上。以人的想像力作为先验逻辑的基础,这动摇了逻辑理性在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在第二版中从想像力面前退缩企图拯救纯粹理性,但却失败了。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美学学说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著名的康德研究者康浦·斯密曾就《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几乎在书中每一章里面康德都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难得在书中找着一个术语不是有岐义,前后不一致的”。康德的认识论是这样,康德美学也是这样。前批判期和过渡期的美学因为主要是现象描述的性质,尚未显出多少理论上的抵捂。到了批判期,当康德要为鉴赏判断寻找先验原理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翻开《判断力批判》上卷,几乎随处可见前后不一的论断。例如,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重要特性,康德曾着力加以论证,但后来又认为不能因为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就不能与利益相给合;美在形式也是康德美学的一个要点,但在论及美的理智兴趣时,又认为物的存在方面也会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美的根源在主观是康德的基本思想,但又说美是自然的作品,承认自然美的现实性就摆在经验面前,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提出来的,但又认为可以把美称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在分析美的要素时把审美与伦理截然分开,但后来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纯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却在依存美中;天才的本质在于独创性,却又需要范本和法规;康德极重视天才,但在天才和鉴赏(Geschmak,亦即趣味)不可得兼时,又主张取  相似文献   

9.
不少现代的哲学家都乐于扮演一种思想巡警的角色.这种传统也许从康德就开始了.康德曾明确地表示,“批判哲学”不是提供新的知识,而是纠正以前曾发生过的谬误;它不直接地带来某种成果,但就它能阻上混乱、维护秩序这一点来说,它仍然创造了某种成果,所以它在思想上担当的角色恰似警察在社会上担当的角色.这种“警察意识”驱使康德去追查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方法的过失——他们的哲学之所以是不可信的(康德称之为“独断论”),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掌握一套正确的方法.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他明确地宣称:“本论著乃一方法论,非即学问自身之体系.”在康德看来,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建立一门真正的哲学;即一门能够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作为方法论的批判哲学就是尚未建立的形而上学的“导论”.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拟象世界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将“消费社会”看作是当今的一种新型社会状况和经济秩序,商品崇拜、消费崇拜成为这一社会的伦理和意识形态。“符号”被看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被视为某种“消费逻辑”,其结果是用来否定真相,它支配着整个文化。世界因此成为一个模拟的世界、图像的世界,它就是后现代的世界。这样,在后现代这一“拟象”的世界里,也就成为没有真理,没有现实,没有意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进,我国理论界和高校学生中先后出现过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和实用主义热等。这些“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各自持续的时间不长。还有一种“热”则不然,它是“逐步升温”的,开始时还不为人们所注意,后来才慢慢感到它的炙人的“热度”,这就是“康德热”。 人们知道,在康德哲学中,深刻与浅薄、精华与糟粕并存。关于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梅林曾在一篇纪念康德的文章中写道:“对美学所作的科学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相似文献   

13.
康德先验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康德先验哲学的提出、概念辨析和认识主体辨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康德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其先验性,并给以适当评价.认为康德的先验性的真正含义是指先天的认识逻辑形式是使认识能力得以顺利发挥的逻辑前提条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这种先天逻辑形式在时间上先于经验之意.同时指出承认认识主体的先验性是康德创立其先验哲学的重要依据,并着重论述了认识主体之认识能力的先验性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逻辑”这个概念,康德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就把它作为逻辑学分类的一种使用。康德将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先验逻辑”、“特种逻辑”,然后再将普通逻辑分为“纯逻辑”与“应用逻辑”。在康德看来,应用逻辑是对于知性及其必然的具体应用规则的表述。而康德所谓的具体应用则是在偶然的、主观条件之下的应用,这些条件可能阻碍、也可能帮助其运用,并且,也都是经验中给予的。他认为应用逻辑要研究注意力及注意力的障碍和因而产生的后果,要研究错误的来源、研究怀疑、踌躇与信念的种种情态等等。后来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也认为这种相对于纯粹逻辑的“应用逻辑”,乃是一种从事于具体认识的逻辑。因此他说,“因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有关康德“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争论,着力厘清康德哲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问题,这即是:纯粹追问一切经验与知识可能的先天条件,以及先天条件如何建构起我们的经验与知识。康德本人将其概括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正是由于康德这个不甚妥当的提法导致了他思想学理上的一些混乱,并致使他不再可能把他的先验思路贯彻到底。而现代逻辑实证论者也正是由此下手否定和取消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和取消形上学。针对他们的立场,本文提出人类学问的概要系统,以首先澄清康德哲学的混乱,修正他的提法;并最终初步在学问的系统中为各门学科,尤其是为作为严格的学问的哲学确立毋庸置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康德提出主体认识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物自体),而是主体用时空先天形式和感性材料构成的“经验对象”(现象)。对康德这种从主体角度去规范认识对象,马克思曾给予某种赞赏。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社会,伦理价值的立法者对于快感一般都持贬抑、否定态度,认为快感是颠覆既有伦理道德价值谱系、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危险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展开,快感被认为是冲决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的解放力量;而随着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进一步展开,快感又被视作颠覆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秩序的文化理想.总而言之,快感概念并不是对某种生理现象的客观描述,它包含着伦理的、政治的、美学的价值判断,其内涵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深入考察这个概念,是我们思考西方美学思想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康德将逻辑视为"先验的"而非"先天的",在于排除逻辑的经验性,同时又要保持逻辑与经验的联系性,试图寻找到一条人把握逻辑的道路。因此康德的先验逻辑并没有给出逻辑是怎样的,而是在刻画一种逻辑认知能力,在建构内嵌于人之能力之中的逻辑,在回答人何以具有逻辑的知识与信念。人何以具有逻辑的知识与如何把握逻辑不属于逻辑所要关注的问题,这必然使康德的先验逻辑失去在逻辑上的地位,这一点可能是康德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命名为先验逻辑却在逻辑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但康德的先验逻辑在对人的认知结构图景、人如何通达理性等方面做出的尝试却远远超越了逻辑上的意义,它使我们的视角从外在的、客观的逻辑图景转向人内在的逻辑认知能力图景,试图搭建这两种图景的相互对应性。  相似文献   

19.
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思想根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力是康德根据想象活动这一心理经验,而为具体概念的生成所设定的一种心理能力,但由于想象力虽然被界定为感性与悟性的中介却没有自己的先天规定内容,对于先验逻辑无所贡献,所以,并不是理性批判的有效构成内容.究其始终纠缠康德的直接根源,在于他把普通逻辑学知识作为探究先验逻辑的基础,而形式逻辑中的判断理论以概念为关联对象,具体概念而非感性杂多才是先验范畴的实际作用对象,所以,概念综合是客观演绎的必经环节,然而普通逻辑学没有关于概念的内在结构的逻辑理论.而更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康德在考虑综合的思维形式时漏掉了概念,而仅仅把它归结为判断,从而必然失去对概念综合的逻辑说明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幻相是对某种向我们的心灵直接呈现的感性表象所做出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判断,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最早由培根提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幻相区分为经验幻相、逻辑幻相和先验幻相三种。其中,先验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形而上学本性以及主体对认知能力的超验使用而产生的。康德对先验幻相的阐释与培根对种族假相的分析具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对待它们的态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培根看到了认识出错的先天性因素,而康德则指出了理性的有限性是认知错误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