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禅是中国古代国家级的祭祀大典,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多方面影响巨大,但时至今日诸多重要问题仍不明晰。我们以为封禅既非始自泰山也非仅在泰山,而泰山后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封禅正宗所在,却又同其独具的文化渊源有密切关系:如天梯神话、东夷人的生命地、东夷族的中心等。此外,封禅作为非常的祭祀大典,虽然各帝封禅的目的不尽相同,但与帝王的平常巡游有严格区分,不应加以混同。  相似文献   

2.
墨子 《百姓生活》2010,(4):59-60
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千余年间,共有12位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每个到泰山封禅的皇帝都会带上玉册,这些封禅玉册被视为帝王们和神灵进行沟通之物,历代帝王封禅之后,封禅玉册被深埋在泰山。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泰山出土的玉器中只发现了其中两卷,而这两卷玉册的身世流转,也颇为传奇。  相似文献   

3.
开元十三年的唐玄宗泰山封禅活动,没有道士的参与,道教色彩淡薄,成为封禅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这与开元前期唐玄宗强调儒家政治、怀疑道教神仙方术、有节制地发展道教的政策等因素相关。然而,唐玄宗崇道和以道修身治国,泰山是道教名山,封禅又与道教有天然的联系,使此次封禅又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道教文化的色彩。唐玄宗的泰山封禅,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封禅嵩山 ,不仅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惟一的女性封禅者 ,而且是惟一的在泰山之外举行封禅大礼的封禅者。武则天登封嵩山 ,向天地告成功 ,求福佑 ,不仅借以粉饰太平 ,而且欲借以证明武周政权是天命所归 ,其本人也是功高德厚的一代圣主。武则天之所以登封嵩山 ,与嵩山优越的自然条件 ,魏晋以来封禅嵩山的呼声 ,本人祈求长生、以丈夫自居以及标新立异的心性 ,驾驭群臣、稳定社会的需要有关。武则天封禅嵩山的成功举行 ,打破了自古以来男性独霸“祭天告成”大典主持人角色和泰山独居封禅圣地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泰山"、"蒿里"、"梁文"早期与统治阶层祭祀仪式中的封禅不死观念等有关,汉末它们逐渐渲化为一般人死后的去处;而死者的殉葬物中的冥船、漆盾等形象,则显示了汉代人"以生事死"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华夏齐鲁之地,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之美誉.泰山为"五岳独尊",万代瞻仰.春秋时期,诸多伟大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及其弟子都直接受到过泰山的影响,正如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名言,体现了两千年前齐鲁之邦先贤圣人之胸怀气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对秦泰山刻石文,褒不足而贬有余。  相似文献   

8.
泰山信仰即以泰山神(民间化后称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为主的宗教神灵信仰。泰山神信仰源于远古的山岳崇拜,在明代以前,泰山神不仅因多次得到帝王的敕封、致祭而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也因“泰山治鬼”之职而成为民间各香社崇祀的主体,泰山行祠亦已遍布域内各府、州、县,其在泰山乃至域内众神中的独尊地位是其他神灵所无法比拟的;而碧霞元君不仅兴起较晚,其民间杂祠甚至淫祀的属性亦不时成为世人抨击的对象,地位远在泰山神之下。但明代中后期之后,两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碧霞元君犬有凌驾于泰山神之上之势,究其原因则与泰山神回归官方祀典、封禅活动的终结及碧霞元君神职广大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泰山,以其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成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山。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兴盛发达的宗教文化,文人墨客的接踵游历,成就了泰山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文化史的局部宿影”来科学地概括泰山的历史影响。1987年12月,泰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考察泰山时曾指出:“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把人在  相似文献   

10.
齐鲁放歌     
泰山极顶站在泰山极顶,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一个至高点上,我仿佛听到了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钟声,那庙宇、那碑刻就在钟声禅语的覆盖里向时光更深处蔓延,成为一种精神的永恒。站在泰山极顶,我眼前陈列了自然文化遗产过于丰盛的珍馐。巍峨的山峰描绘出泰山惟我独尊的山体造型,或拔地而起披一身诡幻的云彩,或奇石垒成千恣万态的尊容。风姿绰约的苍松翠柏将泰山一层层尽染出绿色的神韵,如旌旗猎猎,如游龙戏风。奇异的花香,深谷的幽冥、朦胧的烟云、歌唱的泉声……我把自己迷失在这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里,心底没存下“一览众山小”的慨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