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学海 《云梦学刊》2013,(4):108-115
对徐志摩诗的误读,以及对他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的浅层次诠释,至今仍然贻误着读者。如果从时代背景来考察,以诗人艺术地政治介入,行进中的矛盾二重性,文化素养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去纠正历来对几首徐志摩诗的误读。并通过对徐志摩与三位女性的深度剖析,找出他与三位女性纠缠中深蕴的悲剧精神,以及此悲剧精神对徐志摩本身成功行为的一种再诘难。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所撰《水浒》人物论中的一篇。文章具体分析了杨志、鲁达、武松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而认为《水浒》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对一向占居支配地位的“农民起义”说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3.
“抱布贸丝”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以下称《古代汉语》)注:布:指布币。上古用布作货币。”各家注诗者多如此解,实为误解毛传。毛传:“布,币也”。“币”的本义是“布帛”,《说文》:“币帛也。”《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币”、“帛”同义连用。虽然汉代“币”已有“货币”义(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72—73页),但毛传用的是古本义,不是用的引申义。孔疏云:“此布币谓绵麻布帛之布,币者布帛之名。”可谓得之。其实,布帛在历史上并未充当过货币参杨琳《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5.
《诗经、邶风》中的《旄丘》一诗,素称难解。《小序》说“《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意思是说:黎侯君臣被黎人驱逐,居于卫国,滞留之日甚久,而卫国君臣不能援助他们返回黎国,因此诗人(被定为黎国之臣)登上旄丘,感忿而咏此诗。诗中所责怨的对象,就是不能援助自己回国的卫国诸臣。这一说法,并无史实根据,但在两千年来的《诗经》研究中却成了权威性的说法,直到今天还未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6.
《齐风·鸡鸣》是一首情味深长的好诗。然而没有得到挖掘,甚而遭到歪曲,很有必要为之一辨。先按毛傅的解说标点原诗如下: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相似文献   

7.
1 《秦风·蒹葭》这首诗给读者以一种"朦胧美"的艺术享受,对它的训释至今仍异说纷纭.我想从民俗学的角度,尝试解释.对《蒹葭》最早作出解说的,大概是古文《诗序》.《诗序》谓:"《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话说得不太清晰,也好象和诗的内容对不上号.今人另觅新释,或作"怀人的诗"("是男是女,则不能确定"),或作"一个痴情的青年,正热烈追求着心爱的姑娘,想去找她,却难找到"等等.然细加品鉴,似非确诂.  相似文献   

8.
这是古代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语言简单,韵律轻快,曾博得许多人的赞赏。但是,采芣苢何用呢?这个问题似乎早已弄不清楚了。按芣苢就是车前,自古入药,叶名车前草,籽名车前子。宋人苏颂的《图经本草》介绍说:“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长者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有些研究者认为,古代妇女,是在春天采芣苢的苗叶为食,断言《芣苢》是一首挑野菜的歌谣。这种说法虽然接近原诗情调,但却毫无生活依据。因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我们都找不到芣苢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的"歌诗"与礼关系密切,具有礼制性,以乐为用,极为重视《诗》的音乐性。春秋时期的"赋诗"已不再看重《诗》背后所蕴含的礼制,可歌性已无乐义,仅是婉转言志的方式。《诗》成为了言情表志的工具与手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功利性,表现出"诗以合意"、"断章取义"接受观念。从本质上讲,"引诗"仍然属于用诗现象,分为言辞与著述引用,带有很强的应用性,透露出以诗为理、以诗为史等接受观念。"说诗"标志着先秦时期《诗》的接受由实用性向学术性的转变,代表人物是孔子与孟子。前者"说诗",是从当时《诗》的实用性出发,特别是立足于儒家学说的需要而进行学术性诠释与总结的。后者首倡"说诗"说,提出了"说诗"理论,并通过具体的诗篇分析,自觉实践这种接受理论,为以后《诗经》的接受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短暂的一生、奇特的经历、丰富离奇的内心世界、饱受痛苦的心灵和由此激荡出的充满睿智的诗作,折射出诗人的艺术特质,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心灵风景图"。  相似文献   

11.
原诗九章的首章六句: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旧释: 汉毛(亨)注:“绵绵,不绝貌。瓜,绍也。瓞,瓝也。”“民,周民也。自用土居也。沮水,漆水也。”又:“古公,豳(音宾)公也。古言久也。亶,父字。或殷以名,言质也。”郑(康成)笺:“瓜之本实,继先岁之瓜必小,状似瓝”,“喻后稷乃帝喾之胄,封于邰。其后公刘失职,迁于豳,居沮漆之地。”“古公据文王,本其祖也。”“复者复于土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唐孔(安国)疏:“郑于《生民》之笺以姜嫄为高辛氏之世妃,而生后稷。《经》云,即‘有邰家室。’《周本纪》云: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是稷为帝喾之胄,封于邰也。”又注引《考工记》曰:“有虞氏上(为尚之讹)陶。《说文》云:陶,瓦器灶也。”近代释者吴(闿生):“亶父,太王名。”又“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圵而穴之。”  相似文献   

12.
《诗经·召南·驺虞》一篇,凡二章,章三句,全诗如下: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这首诗写的什么,古今注家说法不一。诗的小序谓“《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毛传》释驺虞说:“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朱熹《诗集传》谓“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故其春田之际,草木之茂,禽兽之多至于如此。而诗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叹之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强,是真所谓驺虞矣。”三说均以驺虞为兽,这是错误的。通观全诗,前面言葭言猪,若接  相似文献   

13.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阎福玲(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我们知道,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方法,改变了唐诗重情韵重兴象的风格特征而使宋诗具有重气格尚理趣的美学风范。因此,宋诗于赠答、怀古、写景、言志等抒情诗之外出现大量理趣诗,...  相似文献   

14.
彼小星,彼小星,三五在东。维参与昴。肃肃育征,肃肃育征,夙夜在公。饱衾与。实命不同!命不犹!《诗经》中这首《小星》是一个行役在外的下层官吏的怨刺诗。笔者认为,诗中“夙夜在公”的并非这个“宵征”的下层官吏,诗人是在运用对比之法。“夙夜在公”之语还见于《鲁颂·有观》:“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夙夜在公,在公饮酒”、“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这里“公”指公堂、公所;郑筹:“早起夜寐,在于公之所。”古之公卿大夫在公所饮复用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公膳日双鸡”,杜预注:“卿大夫之膳食”。《召南·羔羊》篇…  相似文献   

15.
《诗经·周南》中的《麟之趾》一诗,因为歌颂的是“麟”,历代封建学者便认为它就是神话中的“仁兽”麒麟,从而对这首诗作出了许多牵强傅会的谬解。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诗经》研究者们仍未对这首诗的传统谬解予以澄清,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麟之趾》诗中的“麟”并不是麒麟;即便说到麒麟,它原来也不是个神话般的动物;而《麟之趾》一诗非但不是宣扬神异祥瑞的诗,正相反,它是古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首婚礼歌曲,或议婚时的贽礼歌曲。这一结论,是我们对《麟之趾》诗逐字逐句重新考证后得出来的。该诗全文是:  相似文献   

16.
《诗·曹风·候人》一篇共分四章,每章四句,录之于下(入韵字下加标识):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上承儒家创始人孔子,始终围绕人和人生来讨论哲学和美学问题。但对个体人格的极度高扬和对成就理想人格的个体主动性的空前强调,又使他与孔子之间清晰而明确地划分出一条分界线。也正是因为孟子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高扬个体人格和强调成就理想人格的主动性,才使他为儒家把伦理学哲学引向伦理学美学提供了真正现实的可能,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美学史地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讨论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结合周代应国彝器铭文,如应国爯簋铭、应侯爯盨铭、应侯见工鼎铭等,以及其他文化考古成果,经文史互证,《诗·汝坟》应为应侯爯所作,是创作于周懿王年间的一首政治勤王诗。《诗·下武》为应侯见工的献诗,为颂美其父应侯爯及应公室所作,以事父孝推及事君忠,表达了期盼周人实现永久统治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梁朝是南朝中政治动乱最为频繁、危害最为剧烈的朝代,在总共56年的历史上,其八个帝王无一善终,由此可见一斑.除长达四年之久的候景之乱外,皇室相互残杀连续不断,直至陈朝取而代之.尽管如此,梁朝的文化却很繁荣,文学创作成绩显著,仅著名诗赋家就有沈约、江淹、何逊、王僧孺等,散文家、笔记小说家有任昉,丘迟、吴均、殷芸等,文论家则有刘勰与钟嵘.究其原因很多,一个重要方面是梁朝统治者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如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本身都是诗人,文学家,有的还是文学创作的组织者,编选家,如萧统的《文选》,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极大.就其本身的创作而言,虽然成就各不相同,且无在文学史上堪称杰出者,但却也是整个梁朝创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之作出应有的评价,是完全应当的,必要的.这里,我仅就萧衍、萧纲各自的一首梦诗,略作论析.  相似文献   

20.
谒墓     
初日照江城。倏然起思慕。凌晨步城■。草树犹含露。去城不五里。是曰湖迹渡。崇山郁佳气。流澌类韶頀。蟠螭下曲折。枝榦两边护。中间忽■。乃我王父墓。群山自环抱。龙起犹回顾。奔腾瞻正脈。势若狻猊怒。我闻从兄言。生圹祖自具。获兹费屏营。步陟穷千度。豈惟免崩塌。亦自有深虑。今逾七十年。马鬣封犹固。孙系出旁枝。继嗣从婴孺。忽觉暮齿近。深怀植落懼。早夜事丹铅。冥心讬缣素。谒墓岁一次。谅为先灵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