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赖特(Gerog Henrikvon Wright,1916~2003),20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于2003年6月4日去世。德国教授乔治.米格尔(Georg Meggle)主持编辑《冯.赖特纪念卷》,邀请我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从1996年开始,直至冯.赖特去世之前,我与这位伟大人物发生了密切交往,甚至可以说,建立了某种私人友谊。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冯.赖特那里做访问学者一年;我接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2003年2月20日,这距他最后去世仅132天;我撰写了专著《冯.赖特》,1998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我主持编译了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200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如此等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概述了与冯.赖特的交往,披露了他给我的27封信中的11封信,并把下述两者作为附录:一是1997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他的访问记,二是他为我主持编译的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所写的序言。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冯.赖特的思想、学问与人格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写出这些也是为了寄托我对冯.赖特教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并留作永远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 1916-2003),20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于2003年6月4日去世。德国教授乔治·米格尔(Georg Meggle)主持编辑《冯·赖特纪念卷》,邀请我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从1996年开始,直至冯·赖特去世之前.我与这位伟大人物发生了密切交往,甚至可以说,建立了某种私人友谊。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冯·赖特那里做访问学者一年;我接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2003年2月20日,这距他最后去世仅132天.;我撰写了专著《冯·赖特》,1998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我主持编译了他的中文版文选一知识之树》,200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如此等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概述了与冯·赖特的交往,披露了他给我的27封信中的11封信,并把下述两者作为附录:一是1997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他的访问记,二是他为我主持编译的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所写的序言。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冯·赖特的思想、学问与人格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写出这些也是为了寄托我对冯-赖特教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并留作永远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 50年来的苏 (俄 )中关系进行了回顾;对苏俄几任领导作了评价;论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苏联 (俄罗斯 )改革的看法和研究;中国哲学界对苏联 (俄罗斯 )哲学的研究以及哈尔滨俄国侨民的宗教生活和生活境况,反映出一个俄罗斯学者对俄中关系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道义逻辑的经典系统是关于行动的逻辑.这种逻辑发展的新思路是在其系统中引入主体和场合概念;同时对正规逻辑的否定概念在道义系统中作了不同的理解;和否定概念相关的一些特殊的行动概念在行动逻辑中有其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华山先生原名芷荪,江苏省无锡县人,以治宋史和思想史著名。先生生于1910年,早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1933年大学毕业后,先生回到家乡长期从事中学教育,业余时间潜心研究宋史。解放后,他开始在《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56年7月,先生应聘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在这里辛勤耕耘了十五年,1971年11月因心肌梗塞发作,不幸逝世。  相似文献   

6.
8月8日,安徽省休宁县状元博物馆迎来了由19位美国学者组成的状元考察团。这支团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中国状元博物馆,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以及休宁历史上出现的19位状元。据悉,这批美国人之所以来访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是由于该县的“阴馀堂”远嫁,美国为两国间人民建起了友谊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期,甘肃曾出现了两位全国有名的学者,一位是邢澍,一位是张澍。到了晚清,能步“二澍”后尘的甘肃地方学者,则有王权、任其昌等。这里,介绍一下任其昌的爱国主义言行。一、任其昌的学习道路任其昌,字士言,1830年(清道光十年)出生于今天水市(时为秦州州治)的西乡任家台。其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村的所谓“耕读人家”。父亲是一位勤学的读书人,但在科举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到他父亲的晚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2015,(3):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12册)2015年1月定价:576元"细讲中国历史丛书"(12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继《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专题史丛书"之后,历时7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出版工程。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著名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这是中国新一代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可信性和通俗性是其两大突出特点。每册书约20万字,2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六月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系统工程世界研究组织领导人之一依·拉兹洛(E·Laszlo)先生来我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并就“系统哲学”、“感觉与认识的控制论”、“系统进化的自然辩证法”、“世界系统经济”等十几个课题发表了演讲,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我们借拉兹洛教授在中山大学演讲之暇,采访了他,请他谈了对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哲学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9,(6)
<正>非常感谢何中华与李义天两位教授对拙文认真而同情的解读。我相信,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通过调用全球哲学资源来发展我们对人类道德生活的理解,也就是说,以一种对世界各地哲学家的见解抱持开放的方式来研究哲学。而实现这个过程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今天的哲学家们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前所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文史哲学者陈乐民同志.不幸于2008年12月27日撒手人寰,驾鹤归西。享年78岁。他的辞世,对我来说,并不感到特别意外,因为他患肾衰竭进行血液透析已十好几年,被认为是创造了奇迹。  相似文献   

12.
杜老是杜国庠同志(公元1889—1961年)的尊称。他和郭沫若、侯外庐等人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但他在同辈中是个长者。郭老在《洪波曲》中说:“杜守素是我们的老大哥,我们平常称之为杜老。他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出身,……要早我四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侯老在《杜老的道德和文章》中,称“他是老资格的革命活动家”,是“活在我心中的‘墨者杜老’,学者杜老,革命者杜老。”(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89页、194页)即此亦可见杜老为人在同辈中的声誉。综观杜老的一生,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应该说是主要的。但知人论世,为人与治学,两者实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伯希和到中国西部探险,入境之前以及考察途中,都得到了清官员的帮助。伯希和在南京、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的学术调查,也发端于新疆官员、学者的启示。对于伯希和在新疆考察及交往经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伯希和和中国学者共同开创了敦煌学,他与中国学者保持长久的私人关系和深入交流是他学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国外学者不仅是这一活动的开拓者,也是调查规模较大者。弄清这些调查的历史过程、调查宗旨、调查区域、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以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对我们正确地解读和利用这批资料将大有裨益。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调查与中国学者的调查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其独特的视野。尽管它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其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也增强了外国对中国农村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春节过去没多少天,传来曹聪孙先生病逝的噩耗。没料到那么好的一位学者,竟悄然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令人痛惜! 虽然和曹先生不在同一所大学工作,但是在同在天津学界,常常碰面。  相似文献   

16.
陈琦 《理论界》2010,(12):199-201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代表,哲学教父哈贝马斯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理论影响不仅涉及哲学和国家公共管理领域,对于德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的发展、68年学生运动、高校体制改革及其相应各种教学论的产生有着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它虽然不直接以教育学或教学论为思辨对象,但哈贝马斯哲学思辨却涵盖了整个教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在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际,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18世纪中叶起,国内外史学界对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进行了多次热烈讨论。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一问题又成为人类学、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至今悬而未决。现代学术界探讨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并不是为了猎奇,它实际上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美洲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还是外界影响的结果?在人类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城市交往的障碍与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学术界》2005,(6):177-182
当代中国的城市人际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点,同时还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随着城市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人际沟通和互动,因此良性运行的人际关系必将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寻求一条科学与合理的路径,提高现代城市人际交往的质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整合,创建和谐发展的城市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聪孙同志与我相识、相交、共事四十多年,去年一月二十六日突然离我们而去,转眼已是一年有余。这些日子他的音容笑貌总是萦绕在我的心里。看到我们共同编写的词典,翻到他的赠书,瞧见我们的合影,脑子里都显现出他总是面带微笑、平易可亲的生前的样子。去世前两个月他寄来新出版的《古汉语误读字字典》,就是他留给我的最后念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