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谷》第三:“《吕氏春秋》曰: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俱,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吾苗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原文乃韵文,孤、俱、扶为韵,族、粟为韵,行、长为韵,害、大为韵。文中之吾字当讀为芽,古字同音假借,《管子·海王》篇有“诸君吾子”,吾子犹言牙子,今山东方言犹谓小男小女曰小孩牙子。《海王》篇谓“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注:“吾子谓小男小女也”。注说是。吾子与大男大女并举,明其是小男小女也。原文层次明晰,“三以为族乃多粟”,族字讀如尔疋释木“木族生为灌”之族,言下种亦言苗之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中往往杜撰人名,在《在宥》篇中,虚拟了鸿蒙和云将的对话。注家都把云将解释为云,那么鸿蒙是什么呢?历来都根据司马彪的注解释为”自然元气”,《辞海》等书也沿用了这种说法。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鸿蒙”应当指的是雾。庄子这一段寓言是借云和雾的对话,来阐明他自己对“治人”的见解的。《说文》:“雾作(?),籀文省作”。  相似文献   

3.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4.
<正> “桃之夭夭”一语,二千余年来绝未有致疑者。而《大学》引之,字亦正作“夭夭”,似其语初不容再有问题发生。至于古书,多所变易,然历来说者皆释夭夭为“少好貌”。则按之文理字义,实悉不可通,更无论其于全诗体例之未有合矣。盖古人制字原理,一字止代表一义,绝不容有一字而能代表两义以上者。如此文“少好”字,少则少,好则好,少不必即好,好亦不必即少。少好二字乃判然两义,初不得并为一谈,且特制一字以专属之者。若谓夭夭为“少好”,则老好又当作何字?壮好又当作何字?反之,而老丑、壮丑、少丑又当作何字?何类此之字皆无之,乃独于少好二义,而特有此怪异之词出现耶?《诗》三百篇无不由比、兴、赋三者之所构  相似文献   

5.
灯下漫读,《王临川全集》卷六十四有—篇《材论》,很有些发人深思的地方。 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安辱。这是王安石《材论》中十分突出的思想。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反映出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在人才问题上卓越见解。他的这一思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取材》,《兴贤》、《委任》等篇中,也都一再得到阐发。王安石纵观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相似文献   

6.
《齐民要术》是北魏(公元前386—534年)遗留下来的一部农书。著者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县)人。《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综合性农书,共10卷、12篇,约11—12万字。另有序文和卷端《杂说》。在序文里对书的内容大体上描绘出一个轮廓:“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具体讲,《要术》的前三卷包括30篇,主要是讲农作物栽培,为本书的最主要部分。它奠定了我国粮食作物栽培理论的基础,蔬菜栽培理论也从此开始。第四、五两卷共25篇,记载用材树木与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各种树木的经济价值与种树的经济收入。第六卷包括6篇,记载牲畜、家禽与鱼的饲养、繁殖、管理方法及经济效益。第七、八、九卷包括30篇,征引了  相似文献   

7.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谐音法的巧用、妙用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谐音法系统解读《红楼梦》会有许多新的感悟。《红楼梦》运用谐音法的原因有四 :一是省时省力 ,二是慎言避祸 ,三是以有代无 ,四是刻意朦胧。其运用谐音的范畴亦有四 :一是人名的谐音 ,二是画名谐音 ,三是物名谐音 ,四是人名、物名综合谐音。其运用谐音的方法则更多些 :诸如 :一人一名谐音 ,所指一义 ;一人二名合用谐音 ,所指一义 ;一人三名三个谐音 ,各有所指 ;二人二名联合谐音 ,所指一意 ;三人三名三个谐音 ,所指一义 ;合家谐音 ,所指一义 ;一击两鸣式谐音 ,等等。《红楼梦》对谐音法的运用 ,有些很明显 ,有根有据 ,有的有歧义 ,但不能牵强和误解。用谐音法解读《红楼梦》对理解其创作意图、文本结构、人物性格和命运等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管子》与《齐民要术》都包含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二书都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也都主张对农业自然资源要做到“取之有度”,“以时禁发”.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二书的生态农业思想也各具特色.《管子》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而《齐民要术》则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管子》强调维护已有的生态系统,《齐民要术》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管子》把扩大土地开垦面积看作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齐民要术》则主张走依靠先进技术来提高单产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一、绝伪弃(甲1)虑,原释为“(从心)”。裘锡圭先生按云:“简文此句似当释为‘绝伪弃诈’。‘(从心)’从‘且’声,与‘诈’音近。”刘信芳先生认为:“字从心,声。应即《说文》‘’字,‘骄也’。”指骄饰①。池田知久先生将此字改释为“虑”②。高明先生从之,并补充说:此字与同出的《缁衣》第33号简中的“虑”字相同③。其实,此字“”之下、“心”之上类似“目”形的构件下从一横,而《缁衣》第33号简的“虑”字从“肉”,彼此有明显差异。如果拿郭店简中的“虑”字来比较,倒是《性自命出》第48号简中的两个“虑”字以…  相似文献   

11.
帛书《要》篇中出现的“尚书”二字对已有的《尚书》学史的基本观点并未构成本质性的冲击,最多只能说是细微的修正而已:出土文献中称说的“尚书”与传世文献中称说的《尚书》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所谓的经学意义上的《尚书》在先秦时期只称《书》;《要》篇中的“尚书”既不是指《连山》、《归藏》,也不是指《尚书》;《墨子·明鬼下》篇中的“尚书”也不是指《虞书》。“尚书”在先秦时期泛指“上古之书”,《墨子·明鬼下》子墨子称说“尚书”二字有可能来源于《要》篇孔子称说上古典籍的习惯称谓。曾一度被学术界公认的清人王念孙改《墨子》中的“尚书”为“尚者”的观点值得怀疑,王氏之说虽然在文本上下语气上讲得通,但并没有实据,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据己意臆改,其说在出土文献的确证下显然已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正> 刘勰《文心雕龙》所阐发的文章(不单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头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之中。其实,这三篇只是谈的一个问题:圣人原于天地“自然之道”而为“文”,这种“文”就是后世所谓“经”;后人撰“文”,必须遵从这些“经”的教义,追踪这些“经”的体制。他这种文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在“宗经”一义中,刘勰虽然也混合着谈了一些文章形式问题,但是主要的还是着眼在政治内容上。  相似文献   

13.
王琯《公孙龙子悬解》《叙录》云:“刘孝标《广绝交论》曰:‘纵碧鸡之雄’辩,‘碧鸡’一义,即出本书。”王琯以为刘孝标“碧鸡”一语,出自《公孙龙子》《通变论》篇。《通变论》曰:“与其碧,宁黄。黄其马也,其与类乎!碧其鸡也,其与暴乎!”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宏大博精,立论多奇异浩荡,傲睨万物而不随流俗。可是,其书的有些篇章常被视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甚至被蔑视为“杂纂”而不可观。但若细致考察其思想端绪,则往往可以发现其精蕴之义。其“杂篇”的《徐无鬼》可为其中之一典型。是篇实为庄子学派较早的作品,如发挥庄子关于“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皆颇有精义。《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庄子自的典型篇章,其“道枢”的理论,在《徐无鬼》篇中有很重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读了《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萧兵同志的《“观”是猫头鹰》一文后,查阅《庄子》原文,觉得把《寓言篇》之“观”字解释为猫头鹰,是欠妥的。本来,《庄子·寓言》中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分歧。陆德明《经典释文》作“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蚊虻相过乎前也”;(无“雀”字。)又说:“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俞樾说:“因观误作鹳,则鹳蚊虻  相似文献   

16.
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著作 ,其所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及子州支伯之事 ,反映了庄子后学由无为向有为的思想发展。庄子后学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篇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 ,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吻合。《让王》篇蕴含了不少入世与有为的思想 ,将其完全视为隐逸者说 ,是不可取的。《让王》篇的“三世弑其君”的“三世” ,指在越王搜之前的越王不寿、翳、诸咎三世。这三位越王被弑事皆见于古本《纪年》的记载。《让王》篇为论述“贵生”的道理 ,无意中保存了越国历史上一条重要史料 ,对于研究古本《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相关记载以及考订越王世系 ,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面首”这个词,过去《辞源》一类词书没有把它的词义源流查考清楚,去年徐铸成先生写了一篇《面首考》,根据他为《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提出“面首”有壮丁、壮汉等五六个义项,认为这是“大大冲破了旧辞书和日本的《大汉和辞典》的只列山阴公主的‘面首’一义”。  相似文献   

18.
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篇》引汉《汜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宋陈旉《农书》《粪田之宜》说,“用粪犹用药。”元王桢《农书》《粪壤篇》说,“惜粪如惜金。”“粪田胜如买田。”又说,“田  相似文献   

19.
释“节然”     
<正> 《荀子·天论》:“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历来注家对这段话中的“节然”二字注释得都不够明确,有的甚至注释错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搞不明白,不仅会误解本句的句意,而且对有关上下文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妨碍对作者思想的了解。清代俞樾在《诸子平议》中,把“节然”中的“节”字以及《强国》篇和《大略》篇中的几个“节”字注为“适”,这是很有见地的。后来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又把另外几个“节”字注为“适”,也都是正确的。《荀子》中“节”字的用法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  相似文献   

20.
丁四新 《学术界》2002,(3):177-188
《太一生水》第二部分文本由后 6简组成 ,而以“天地名字”为关纽 ,可以单独命名为《天地名字》篇。“青昏”是指天地未分的本原状态 ,有昏暗、混沌和无序等义 ;“道”则表示天地已分的物事状态 ,有条理、规律、明晰和有序等义。“天地名字并立” ,是以“青昏”之名与“道”字的并建 ,解释中国大陆天地形势的变化的。这些观点当属于南方楚道家的思想 ,与《老》、《庄》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