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代越州(秦汉以来称会稽郡)在前期领有今绍兴、宁波两地区,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于明州的建立,越州辖区缩小,仅领山阴、会稽、诸暨、上虞,郯城、永兴(萧山)、余姚七县。但越州是浙江东道(领有越、衢、婺、温、台、明、处七州)之治,乃江南重镇,其经济地位冠于浙江。唐朝中期以后,越州已成为关系着全  相似文献   

2.
唐代前期黄淮地区属于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的丝织业重心。中唐以后,黄淮平原的丝织业发展虽然受到战争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传统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蚕桑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州县,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丝织品的质量精纯,位居全国首位,生产的数量丰厚,仍为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日本博多和中国明州两地开展贸易的相关考古资料,并联系中日文献中有关鸿胪馆、遣唐使、吴之道、市舶司、越州窑青瓷和进出口帐单等记载,开展比较研究,揭示了唐宋时期两地间的贸易往来情况,从而证明:明州与博多分别是我国与日本唐宋时期的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它们因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条件,发生过密切的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  相似文献   

4.
唐以前 ,丝绸之路上 ,中国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丝织品与纺织技术的西传 (约公元前 10世纪~公元 6世纪 ) ,西方从拆解丝织品获取丝线 ,织造胡绫开始 ,到公元 4世纪的下半叶后 ,萨珊波斯的丝织业兴起 ,开发了斜纹纬锦的新品种 ,西方丝织技术逐渐成熟。第二阶段为西亚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东传 (约公元 6世纪~公元 10世纪 ) ,公元 7世纪后斜纹纬锦开始在中国流行 ,中国织工在束综提花机上制作斜纹纬锦 ,织锦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宁绍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绍地区位于浙江省浙北平原 ,该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按照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 ,侧重探讨该地区土地开发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认为秦汉之际宁绍地区人口稀少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非常低 ,但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 ,水利设施的兴建 ,人口的增长 ,该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宁绍地区以鉴湖、西兴运河、海塘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建设的成就,以及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在这一时期宁绍地区农田水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宁绍地区这一时期在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和这种差异性与该地区土地开发利用进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代宁绍地区藏书业在前代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政府藏书和州、县学藏书丰富,而且出现许多藏书家和藏书楼,私家藏书业发达。宁绍地区藏书有其特色,不但藏书家多,而且出现承沿数代的家族藏书。更有不少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宁绍地区公私藏书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经济繁荣,造纸、刻书业兴盛以及教育事业发达。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因为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南宋浙东各地刻书业之间,无论刻书主体抑或所刻书籍,均颇具地域特征,并大致可分为以越州、婺州、明州为代表的三大类型。南宋浙东刻书业的地域特征,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期浙东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面貌。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今绍兴市被称作越州,其治城是浙江地区的军政、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南朝迄隋唐,置于今绍兴市的州级政区经历过几度演替,即东扬州--吴州--越州--会稽郡--越州的变化.隋开皇九年始,在越州城(今绍兴)先后建置吴州总管府、越州总管府、越州都督府、浙东观察司和镇东军节度司等地方高层管理机构.开元末年,越府管8州,相当今浙江省的绝大部分.越州城是隋唐时期浙江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地位表现在:绍宁平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其中心城市的出现、越州城是联结内地与海外交通的中枢节点、越州城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名人辈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略论明州在宋丽官方贸易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中期,随着明州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及周边政治形势的变化,明州一跃成为宋丽贸易的主要港口.明州作为联结两国往来的纽带和窗口,在此后两国间的经济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我国丝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发现的考古资料可以充分反映出汉代丝织业发展的情况,汉代丝织业不仅技术上达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地域上,不仅中原地区获得了普遍发展,而且在边疆地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试图以现有的考古材料来梳理汉代丝织业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丝织业,不少高明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以长江流域为对象作区域考察,似尚未见.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特作探索,取拾遗补阙之意.在唐代,长江流经剑南、山南、淮南、江南4道,本文所论范围,即此4道的所属各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规模的海上陶瓷贸易从唐代越瓷开始,起点在明州港,贸易地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传统的陶瓷北方陆地贸易为何会转入南方海上"陶瓷之路"?以越瓷作为大宗贸易商品的"越瓷之路"主要开辟了哪些航线?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唐宋时期,越瓷在海洋贸易中又是如何依靠自然条件来完成航行任务?此文作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杭嘉湖是明清时期蚕桑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蚕桑丝织业不仅在该区域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带动该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变化的轴心和动力。因此,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在促进该区域的自然经济的日益瓦解、商品经济逐步取得优势的这样一个历史重大转折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丝织业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丝织业发展状况 ,并非大大落后于北方 ,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产量高、质量优良、丝织技术先进、产品大量行销海外  相似文献   

16.
元稹在绍兴     
元稹与白居易是诗歌唱和的好友,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他们的诗歌风格相近,世称元白。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疏浚西湖,关心民生疾苦,歌咏西湖,广为人们熟知和称颂。而元稹担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奏罢明州岁进海味,制定税籍,兴修水利,关心农事,公余登山治水,写下了许多歌咏稽山镜水的诗篇,与白居易竹筒酬唱,却少为人知。元稹字微之,河南  相似文献   

17.
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新疆 ,传入内地是在西汉。唐代以前 ,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发展缓慢 ,直到唐代 ,才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 ,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和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千古闻名的越王勾践建都之地,现代伟大文豪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自古商业发达,只因此地在唐代被称作越州,绍兴籍商人又称作“越商”。  相似文献   

19.
明后期,苏州在家庭手工业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城市工场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丝织业来看:“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实录》)。那时,有各种专门手工技艺的工匠,分别在不同地点等候受雇。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叫车匠,立濂溪坊。“素缎织工聚白蚬桥,锦缎织工聚金狮子桥,名曰立桥,以便延唤”(《吴门表隐》)。当时,苏州“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是丝织业的一个中心。并且“绫布二物,衣被天下”,丝织品已行销全国。苏州每年产绸有数十万匹,绫、罗、紬、纱、锦三十多种花色。这些美丽闪光的丝绸,是工人用血泪和汗水织成的。“双臀坐不安,二脚蹬不直,半身入地牢;间口尝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陈铎《机工谣》)。这就是织工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丝织业工人无穷尽的掠夺和残酷剥削,在苏州先后激起了手工业工人、市民的斗争,农民抗租抢米斗争和“奴变”。这场壮烈的斗争,震撼和动摇了明末封建统治的基础。兹将明末在苏州发生的几次重大斗争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麹氏高昌(公元531年——640年)和唐代墓葬中经常发现绢画伏羲女娲像(也有少数是画在麻布上的)。五十年前,黄文弼先生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搜集到一幅绢画伏羲女娲像,后来收录在他的专著《吐鲁番考古记》一书中。并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