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王洪瑞 《殷都学刊》2008,29(3):55-61
中学教育是近代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清末河南的中学教育于相对急促中草草创立。在此过程中,省内各府州中学堂的设置规模不等,早晚不一,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对各中学堂的存续年数、教职员数、开设科目数、年支经费数、培养学生数等指标的赋值加权分析,各府州中学教育的发展差异可基本划定:南阳、开封等府为发展良好区,卫辉、河南等府为相对一般区,许州、汝州等地为较为落后区。  相似文献   

2.
吾粤众多书院中,能与省垣书院媲美、并列之府、州、县地方书院,当推肇庆府之端溪书院,《续会典事例》所载中国各省大书院谓“广东曰端溪,曰粵秀”可证此言不虚,所以,考察这样一所位于地方治所却有着较高地位的书院,对认识广东书院及书院教育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笔者在南阳府古镇的考察中,经常听到这句从清代流传下来的俗语。它表明赊旗店和北舞渡是清代南阳府著名的物资集散地,商业十分繁华。这两个镇是地区经济的集中点,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既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地区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因此,对两镇的兴起、经济形态、经济性质的探讨,是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分。它不仅揭示了清代河南市镇发展的某些特点,而且对现实河南乡镇经济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东移民四川的迁出地范围分布在粤北和粤东北的山区丘陵地带.以嘉应、南雄、韶州、惠州和潮州等府州所属的客家住县为主.粤民入川后的迁入地主要分布于成都、重庆、宁远、保宁、邛州、资州、叙永、太平等23个直隶府州厅以及其下辖的102个州县厅中,分别占当时四川直隶府州厅和县级单位行政区总数的88%和80%以上.这表明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远远超出罗香林先生所言的13个县.  相似文献   

5.
刘莉 《北方论丛》2015,(4):78-83
清代慈善事业承袭明制,总体较为繁盛。地处中原腹地的陈州府,慈善事业在清代亦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慈善组织数量较为可观、功能较为齐全,参与主体亦相当广泛。其机构设置涉及养老、济贫、赈灾、助丧、慈幼、助学等各个方面;其创办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官办、官督民办和民办;其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官方资助、个人捐赠和商业化运作收入等三种筹资渠道。陈州府慈善事业的兴办是官方倡设,官绅、官民互动的结果,其运作发展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是较为发达的。  相似文献   

6.
张秀丽 《中州学刊》2012,(2):156-160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教育方面实行改革,令全国府级书院改为中学堂。河南省遵从清政府令,将全省府级书院改办为中学堂。由旧时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相应对师资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时期,各级各类新式学堂都属初创,而中学堂教员又需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才符合定章。就河南而言,所需师资数量与实际培养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迫使河南的教育行政官员不拘一格开辟培养师资的渠道、吸纳各方面人才,以解决河南中学堂教员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清代山西书院空间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山西书院空间分布的若干特点:清代山西书院呈"人字型"的分布格局;分布广而不均衡,书院分布密度区域差异明显,北疏南密;书院数量随海拔递增呈先增后降的倒"V"字型变化;书院数量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个别自治地方除外),与全国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拉大,这是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实际情况.怎样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振兴繁荣的步伐,缓解与全国及发达地区之间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逐步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注重研究并致力解决的主题.笔者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横向比较看之所以举步艰难,关键是存在着十大级差和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级差和矛盾,就要为这些地区提供必要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综合我国十几个省,数十个府、州、厅、县地方志对参加童试的考生数的零星记载,清代童试总体录取率大约为1%弱,总体低于乡会试录取率,也低于明代童试录取率。清代考中秀才的难度在各级科举考试中为最难。具体来说,文教发达的江浙地区参加童试的考生最多,录取额也相对较多。中部地区因为考生人数亦颇多,但是录取额却不如江浙地区多,所以中部地区童试录取率在全国为最低。中东部一些文教落后地区、西南地区、边疆地区,因为参加童试考生人数较少,而名额受到国家照顾,童试录取率反倒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0.
吴志远 《中州学刊》2015,(4):120-123
清代河南手工业种类有所扩大,农民向手工业者转化的比例提高,传统农业结构有了重大变化,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但家庭手工业的比例仍然很大,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专业生产。清代中期随着赋役制度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人地关系矛盾凸显,雇佣关系逐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发展起来,打破了城乡旧有的经济结构。与江南地区相比,河南地区的棉纺业、丝织业的发达程度不够。与邻省山西地区相比,铁器等重金属加工生产的水平较低,非常依赖山西泽、潞地区的铁器输入。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河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并且地处中原,人口密集,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开封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其中不乏徽商。他们在经营方式上有坐贾也有行商,主要经营盐业、棉布和典当业。微商对促进开封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付琼 《兰州学刊》2009,(7):168-171
在明清所刊苏文选本的119种版本之中,明刊102种,清刊17种。明刊本高密度生成于嘉靖以后,清刊本则呈低密度平均分布状态。由此可以认为:苏文选本在明代的流行程度大大超过清代;苏文选本在清代的流行始终处于缓滞状态,从来没有出现过晚明那样的兴奋局面。以此而论,所谓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就显得不尽稳妥。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东北管理体制是东北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探讨中,产生了旗、民分治、合治,以及军府建置等众多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莫衷一是,实际上,并不存在200多年不变的制度.笔者认为,清代东北三将军辖区的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并不能一言以蔽之.简单地说,黑龙江将军辖区,以军府体制从始至终;在吉林将军辖区,雍正及乾隆初年,旗、民分治的体制乍现即逝,亦演变为军府体制;盛京将军辖区以旗、民分治为管理的根本原则.但即使是在盛京地区,也不排除旗、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4.
《读杜心解》在清初杜诗学研究中的学理秉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间际于实证主义与文本批评之间;取舍于众家之注而归于"心解"。《读杜心解》既有学术的严谨内容,又有文学批评的灵性成分,可谓重学术而不废性情。探讨《读杜心解》的杜诗学研究状况有益于反观学术思想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杜诗学的接受与清初文化思想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5.
天朝中心论与跪拜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玺 《河北学刊》2001,21(1):117-120
清廷的天朝大国思想意识,是由中国自身政治制度、统治阶层政治意识、社会历史、普遍的民众意识等层面及中国周边某些国家认可、西方国家自身行为的影响等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凝结。跪拜礼则是由古人的坐姿演化而来。要求外国使臣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并不符合近代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向。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认识、反思,而不是外交的强迫,更不是武力的战争。  相似文献   

16.
李文海 《河北学刊》2012,32(1):34-40
今年是清王朝覆亡一百周年,对于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这样一个大事件,应当放到一个较长历史时段中去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联和长远影响,即放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全过程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为什么清朝统治者的自救努力终究未有能挽救灭亡命运?主要是其中存在着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表不治本”;二是“缓不济急”;三是“势不可为”.清王朝的覆亡是一个朝代的终结,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中国社会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除了表现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外,最主要的标志是宣告了旧轨的结束和新路的开启.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晚清官员集体出洋,可以看到他们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从在洋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重点考察外国政治;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遗忘,到推动立宪国策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登上世界外交舞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政局动荡,各种分离倾向日益严重,以汉族官僚的任用为由,满族皇室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清皇室内部分裂的迹象逐渐明显。对自我经济利益的极为看重,使得清皇室不能团结起来,抵御南方民军的武力威胁,在后期的谈判中先机丧失殆尽。袁世凯利用皇室内部的分裂,成为操纵清室命运的官僚,最终诱致了退位诏书的出台。与前期谈判内容相比,最终形成的退位条款对皇室利益大打折扣,从皇室的角度来说,清帝退位诏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保护清朝皇帝物质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河朔诗派是明清鼎革之际崛起于燕赵大地的诗歌流派。燕赵大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多彩的自然景观所构成的统一的文化环境,孕育了河朔诗派的诗歌情怀,确立了河朔诗派的诗歌生命基调,熔铸了该诗派愤激而和平的诗学特征,使其以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清初北方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代显学的清代考据学曾影响一代学风,并渗透进文学之中。考据家涉足戏剧理论批评,以考据法治戏与传统戏剧批评显然不同,是注重考证戏剧本事;在戏剧创作中,则是"以史为剧"。这对提高戏剧地位不无意义,但又容易带来拘泥本事而创新不足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