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年6月,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创立了党组织之后,陈独秀在给北京党组织的信中,曾提出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问题。1921年1月,魏金斯基回国向共产国际汇报,路经北京,与北京支部成员座谈时,也表示希望从速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但没有提出具体意见。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出的新任代表马林和尼可尔斯基到达上海。马林向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代理书记  相似文献   

2.
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播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种子,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陈独秀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策略,主持起草了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西湖会议后,陈独秀服从共产国际纪律,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受其影响,中共三大留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痕迹.由于国民党反对被改造、部分党内同志以及一些国际代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评,加上陈独秀内心深处不接受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策略,1925年五卅运动后,陈独秀部分地抵制了“二次革命论”.共产国际导致“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受到共产国际代表、反对派以及陈独秀本人的批评;斯大林、布哈林以及部分中国同志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了辩护;在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时,回避了其错误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3.
陈恭明 《江汉论坛》2001,9(7):21-24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极力扶持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其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主张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直接导致陈独秀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其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导致陈独秀忽视对国民革命军的争取,忽视发展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4.
1924—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是与共产国际息息相关的。这场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具体领导、共产国际直接指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失败了。就其原因来说,是极为复杂的。然而,有两个重要因素却可以肯定。一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犯了错误,二是共产国际的指导错误。我党所犯错误,主要表现在执行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共产国际的错误,则表现在大革命后期对中国革命主要给予了脱离实际的指导。那么,共产国际的错误对于我党所犯的错误起着什么作用呢?我们只有认真弄清这一问题,才能正确的、科学的和客观的认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更作为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其直按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大革命期间,我党还十分幼小,很不成  相似文献   

5.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完全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把他去印尼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的结果。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孙中山之所以能接受马林的意见,是有他的思想基础的,这除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他和美州洪门致公堂的合作与对其改造的自身经验中所得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大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国共统一战线是由共产国际策划的,并在共产国际代表与陈独秀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在国共合作的整个过程中,受共产国际的影响,陈独秀首先从思想上统一全党认识,继而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并在共产国际的监督下艰难地维护着国共合作。陈独秀为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 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在共产国际代表和苏联顾问的具体帮助下开展革命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和共产国际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如果撇开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孤立地研究当时中国的土地革命,就如同面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弄不清其来龙去脉。笔者仅对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土地革命的指导概况作以下粗浅的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教正。  相似文献   

8.
一、国共“党内合作”形成的不可选择性国共“党内合作”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要客观地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断定它的形成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找到孙中山商谈有关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孙中山表示,中国革命只能有一面旗帜,革命力量应集中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只能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反对党外联盟与平等合作的背景下,马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的此项主…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0.
论1927年以后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徐光寿1924—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共产国际由服从逐步转变为怀疑、抵制甚至对抗。他先是拒绝赴苏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并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提出“中国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  相似文献   

11.
窦春芳 《船山学刊》2008,(2):214-216
出席中共“一大”的人员中有一位是俄国人,多年来,这位俄国人始终困惑不少国内外的中共党史专家,他是作为哪个组织的代表被派来出席“一大”的?他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俄共(布)及其在华代表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提供了舆论支持和组织准备,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至关重要的外部因素。其间他们也出现了许多失误。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指导的错误,大多学者认为“东方战略”是主要原因。其实,共产国际在整个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共同导致了其错误的形成。决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对中国的情况把握不准,没有能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思考中国的问题,决策者不能够吸收各方面的正确意见。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共产国际代表将决策环节的争论延续到执行环节,增加了中国共产党执行的难度,甚至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有两次合作,每次合作对中国革命均有推动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上,共产国际起了促进作用,而直接促成合作的是亲身参与中国革命指导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因为“我们所见到的,在中国1921—1973年期间,斯内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者,这已成为历史的定论.但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是否也有责任?这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原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坚持认为: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始终是正确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与共产国际毫不相关.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下面仅就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对国民党错误估计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一般认为,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原因是由于他在“八七”会议后继续坚持机会主义错误,并组织反党小集团。本文则不同意这种传统说法,而认为其原因在于陈独秀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看法,对共产国际的看法以及对中国革命性质的看法与当时党中央及共产国际存在根本分歧,而且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陈独秀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性质等问题的错误看法,导致他最终走上了反国际、反斯大林、拥护托洛茨基的错误道路,这就构成了他被开除党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房栋 《阴山学刊》2001,14(4):51-54
在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逐渐地倒向了托洛茨基派.究其原因,既有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失败问题上的推卸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年幼等客观原因,也有陈独秀本人个性倔强、转为马克思主义者后的不彻底性等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访晤了孙中山,得出了应该实行国共合作的结论。他去北京向苏俄第一个驻中国使团团长巴意凯斯汇报工作后,便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对此完全赞成。  相似文献   

19.
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会后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并不看好这个后来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历史方向,创造空前业绩的新生的党。理由是,在他看来,参与组建党的,是一些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从来不曾同工人阶级有过密切的联系。①  相似文献   

20.
<正>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和团结抗日的旗帜,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在全国人民支持、配合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作了极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就是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到抗日战争胜利,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