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吐鲁番东,往哈密去的路上,有一古城,《北史·高昌传》作“白棘”。《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唐和传》又作“白力”。《梁书·高昌传》作“白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作“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王式至交趾“树(艹刀)木为栅”句,胡注:“昔尝见一书从艸从力者,读与棘同。棘,羊矢枣也,此木可以支久。”今吐鲁番出土文书,自十六国到唐代,皆书作“(艹力)”。究竟“棘、力、(艹力)、刀、(艹刀)”诸字的关系如何?如果命名诸字,毫无关系,可否怀疑为异城异名?如果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形体的文字之间的语言内部联系,说明了命名诸  相似文献   

2.
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都与中原内地具有一体性,她并非化外的异域,而是华夏之邦,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 棉花原产于印度,分南北二道传入我国。北道约于南北朝时由印度经过中亚传至新疆吐鲁番盆地。《南史·高昌传》记载:“高昌……其地高燥,……多草木,有草实如茧,茧中丝细如(纟卢),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南道又分为二路:一路从越南经海道和陆路传入闽广地区;一路则由缅甸传入云南。但何时从南道传入,则史无明文。因此考证棉花从南道传入我国的时间和地区,是解决棉花何时传入我国,最早在什么地方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尚书,汉承秦置;中书,武帝时初置。两官并见于汉史。这两者在西汉职官系统中是怎样的关系,古来治史者作过一番考证。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汉书》、《后汉书》记载互异所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尚书”,“又有中书谒者”诸令丞。《后汉书·百官志》却不列中书谒者,  相似文献   

5.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6.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7.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9.
俞平伯先生解<河岳英灵集》的“英灵”二字为“已逝的作家”(见《文学研究集刊>第5册有关《蜀道难》一文),是错误的. 照六朝以来的习惯用法,“英灵”也就是“英才”的意思.《礼记·礼运》有“三代之英”句,旧注“千人曰英”,即指才华超过千人而言.<尚书·泰誓》有“人惟万物之灵”句,是说人类在万物中要算最有智慧的,不能解释为灵魂。因之,“英灵”二字连用,亦即‘’英才”的意思,不能解为“已逝的作家”。 再看《北史·柳遗传》记载谢举称赞柳遣说。“江汉英灵,见于此矣。”《隋书·李德林传》记载汀油执脸龙羊什省‘1肾何拥十常S伙”抓具价跌灿们早“益十”不备Hlth们尽“q浙的作方”  相似文献   

10.
一、殷之起源与溵水殷,金文作?《尔雅·释言》云:“殷,中也,正也”。《书·禹贡》称:“九江孔殷”。《正羲》云:“言其得地势之中也”。《书·尧典》“以殷仲春”。《传》:“殷正也,以正春秋之气节”。还有盛、众、大、富、深……等等含义。原始氏族部落,是逐水草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辈”一般有三种用法:一种是置于代词之后,类似语尾,如“我辈”、“汝辈”、“君辈”等。一种是位于数词之后,用作量词,表示“批”的意思,如“使者十辈”(《史记·列敬传》),“善田者五辈”(同书《王翦传》)。一种是放在名词之后,有“类属”的意思。如“此蛇辈约以十数”,(《三国志·魏·华佗传》)“鼠辈敢尔!”(《世说新语·简傲》)。以上用法,都与“辈”的本义“军车百辆”有关(参见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338页)。但在唐宋文献中,“辈”还有一种稍见特别的用法,试看下例: ①即于别殿宴乐,更无诸  相似文献   

12.
“夭夭”一词在《诗经》中出现过两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毛传》:“夭夭,盛貌”;《郑笺》;“夭夭,以喻七子少长.”按照传统的解释,“夭夭,是“少壮、茂盛”义.可是,闻一多先生否定了这种一千多年来的传统说法,认为“夭夭”当是“屈曲”义.他考证说:《说文·夭部》:“夭,屈也.”《凯风》篇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谓棘受风吹而屈曲也.乐府古辞《长歌行》:“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语意全本诗风,“夭夭枝叶倾”者,正以枝叶倾申夭夭之义,倾与屈义相成也.《桃夭》  相似文献   

13.
一 “诗史”两个字合用,最早出现在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称曹植诸人的诗作“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意即说他们的诗作都是直抒胸臆而来,并非依傍前人诗作或史事而作。这里的“诗史”,指的是诗歌与历史。  相似文献   

14.
“粟特”一名,首见于《后汉书》,称为“栗弋”。 “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粟特”正式见于《北史》: “粟栗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沙邪。属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北史》的“栗特国”,即《后汉书》的栗弋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叫“(宀卒)利”,是指一特定地区而言。这是由粟弋音译转化来的,其根据是《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  相似文献   

15.
一《墓门》新义 墓门 《传》“墓道之门。……幽间希行,用生此棘薪。”《楚辞·天问》“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注:“[晋大夫]解居父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鹗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鹗,汝独不愧也。”《列女传·陈辩女传》略同。按墓门幽闭之地,故解居父过墓门见妇人,欲入与之行淫。《天问》又云“何环穿社,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了王国维《水经注校》,“置此一书,便齐备了明清以来近十种的主要版本,”①诚有功于学林。美中不足的是该书标点疏漏甚夥,笔者已撰文讨论过。②兹更择其有代表性者六十余事,分类辩正如下。一、不识专名致误例1.按《史记·年表》煮枣靖侯,亦索隐曰:汉表作革,朱革音棘,棘姓也,棘子成之后。262)③按:《索隐》前有“亦”,显误。“朱革音棘”,亦不可解。“亦”,《史记》作“赤”,乃“煮枣靖侯”之名。“亦”字当属上。《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十二年六月,靖侯赤。”《索隐》:“煮枣端侯棘朱。《汉·表》作‘端侯革朱’,革音棘。……棘,姓,盖子成之后也。”(974)可据以订正。2.《左传》云:延陵季子去郑适卫,说蘧伯  相似文献   

17.
0.1 双宾语句指述语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其靠近述语的为近宾语,远离述语的为远宾语。如果用V表示述语,O_1表示近宾语,O_2表示远宾语,其句式可归纳为“V+O_1+O_2”。如: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廉蔺传》)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年》)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年》)  相似文献   

18.
一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北单于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为汉将耿夔击败后,逃往何处,汉人最初并不清楚,因此才说“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下引《后汉书》只标传名)。后来得到了北单于西逃乌孙的消息。于是在《袁安传》中记道:“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南匈奴传》也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但对于北单于“遁走乌孙”后的确切方位已经搞不清了。  相似文献   

19.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三,何长瑜(?—444?) 何长瑜,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 《宋书·刘义庆传》谓“东海何长瑜”,又《谢灵运传》云“长瑜尝於江陵寄书与宗人何勖”。按何勖,何无忌子,见《宋书·徐湛之传》。无忌,东海郯人,见《晋书》本传。长瑜为勖宗人,则亦东海郯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