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71-71
《20万满汉全席展3天全倒掉》这篇新闻是新华社通稿,文章前有“新华社沈阳8月13日电”字样。该文刊登在《金陵晚报》2005年8月14日“中国新闻·民生”A10版上。其中一段为:“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中叶,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载的一份满汉全席食单上说,满汉全席分为六宴,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共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文中所说《扬州书舫录》应为《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1817),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上舍生,博学多才,诗文、戏曲、音律、数学均有很高造诣。… 相似文献
2.
洛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4-44
《金陵晚报》2005年6月7日C14食在金陵·大晋传媒版发表了徐浩的文章《晶品龙虾登陆中山路》。其中说:“在下关乃至城北地区,提到晶品龙虾馆,已是无人不晓,妇孀皆知,总店(金川门外5-6号铁路北街,南京财经大学前)的火爆场面让同行都羡慕不已。” 相似文献
3.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曲经典民歌《茉莉花》,以她的独特神韵让世界倾听六合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71岁的赵大爷独自居住,他常常酒后拨打“110”。经统计,一年来他竟然拨打了1483次“110”。调查分析,老人不堪寂寞,就想把民警找来,好有人说话。说明老人平时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寂寞。(《重庆商报》8月6日) 相似文献
5.
朱志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36-39
在马拉美《牧神的午后》表层的结构中,牧神象征了人类的原始欲望,“牧神精神”也同“酒神精神”具有同等的象征含义。诗歌一方面展示和肯定了人类原始欲望的狂欢,另一方面,牧神的梦境、自责和罪孽感象征了人类的理性对原欲的制约,诗歌暗示了人性和西方文化的两极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撞。 相似文献
6.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相似文献
7.
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梁实秋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18日,清晨6点,天空下着毛毛雨。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73岁的杨万俊像往常一样,打着手电筒,拎着两个暖壶,开始为同村的20多名老人一一送上热腾腾的自制豆浆。天天如此,一送已是6年。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9.
何亮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41-44
《山海经》中塑造的诸神形象特征、神话的内容及特点,展示了人性因受到外界蒙蔽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而开始逐渐复苏,人性中的理性精神越来越浓厚,虚妄的成分减少,更多的是真实。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我们窥探先民生活和远古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资料库,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主流意识形态召唤下的《闯关东》,在影像叙事过程中实现家园想象和英雄演绎的表达,使民族精神的彰显成为可能。"主旋律"和"开年大戏"是主流话语对《闯关东》深层叙事逻辑的内在召唤,而表层的影像叙事则是描绘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多元话语色彩。主流话语在建构自我主体形象——民族精神过程中,不断与民间话语进行博弈、阐释,最终将其归化。剧中人物从传统家园背离到新家园重建,完成了整个民族集体的"家园想象"。《闯关东》传达的是一种民族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鼓舞着受众,使受众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刘信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95-197
尼采《悲剧的诞生》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出发,不但探讨了艺术的起源问题,还试图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川端康成对《千只鹤》中众多人物的描述,是对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说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的很好回应。本文试图以尼采的两种精神说分析《千只鹤》的内在意蕴,并进一步观照作品中的众生。 相似文献
13.
宋君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6)
基于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研究表明,把大学之道解释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从而把三纲领和八条目系统化为这种原理的图式结构,这可以更好地探求《大学》文本的现代意义。此外,这种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的形而上概念基底,可以在《道德经》中解释出来的其本真内蕴着的道德及其精神那里得以确立。这种形而上的道德视域,可以很好地开启一种中国古典精神,以在目前紧迫的杂乱语境下,解蔽对我们有所属和有所瞩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并加强基于概念的研究范式,真正在复兴意义上激活传统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10月3日的《武汉晚报》报道:40岁的“千万富翁”曾少峰在武昌杨园电力新村社区,开起了四个社区食堂。南瓜面疙瘩汤、青菜糊、豆皮、土豆丝、爆猪肝……在重阳节这天,他还亲自下厨给老人们做可口饭菜,500多名老人在这里享用每天10元钱的早、中、晚餐,而就餐的老人们跟他熟了,都亲切地叫他“干儿子”“大头”。 相似文献
15.
张伟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78-80
臧克家的诗集《烙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存在。在内容上,它立足于平民中间,以贴近生活的现实精神、坚忍抗争的生命态度真实地写出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在艺术上,它以谨严和凝练的艺术特质,克服早期平民化诗歌的弊病,形成了一种坚实质朴的诗风。正是这些特质,使《烙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并最终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6.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4,(10):18-18
他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未来全球领袖。他是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17.
18.
刘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0-152
《诗经》开创了"诗言志"的文学传统,不仅抒发了先民的情感和抱负,也承担起了记录先民重要史实的重担。"诗圣"杜甫极大地发扬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精神,继承发展了《诗经》的诗学观,用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本文首先对"诗言志"的发展由来以及《诗经》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论述,通过论述引出了杜甫对《诗经》诗学观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继承主要体现在"兴"的运用和诗史同构的思维方式,以及致君尧舜的价值观。此外,杜诗发扬了现实主义创作诗风,把言志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最后论述了杜甫对《诗经》诗学精神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仁爱精神,忧国忧民,重道尚意,性僻耽佳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逄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作品《邱园记事》展现了英国皇家花园的独特美景,但也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自然风光之“静”的衬托下,以蜗牛行动为线索,四组人物的动态感得以呈现。伍尔夫采用不同叙事技巧,如: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对话等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即个人的精神压力沉重,漫无目的,畏于行动,注重物质“生存”而非富含思考的“生活”;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最亲密的人也形同陌路,无比冷漠。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人“异化”严重。然而,伍尔夫还是对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