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六五”期间仅城镇安置就业的劳动力就多达3500万,据推算,“七五”期间城镇有3000万,农村有7000万多。人口要进入劳动年龄,城镇现有企业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000万要求再就业,农业劳动力约有1亿多要向其他行业转移。我国第三次劳动就业问题尚未解决,可能出现第四次劳动就业问题。我们能否实现充分合理就业,能否避免出现第四期劳动就业问题,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果其他条件正常,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劳动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劳动就业指导,就成为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途径与办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也叫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种指标。一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是该国具有劳动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是这个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广大的城镇里,大量的劳动力没有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者为社会提供有益劳动。现有的企业中,总的说来,劳动力的数量超过了可供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存在着劳动力剩余的现象。最近几年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对一部分企业要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也会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要脱离生产劳动岗位。因此,我国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就成了当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劳动力平衡中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团结;关系到国民经济调整是否能顺利进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不能按比例、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劳动力平衡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寻找有效的途径加以认真解决,从而实现城镇劳动力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一种优势。下面谈谈我们对实现城镇劳动力平衡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与转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不容乐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据对未来10年内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我们仍将面临着1.5亿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1.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生育下降滞后的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有了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88年农村劳动适…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借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主要途径。如今我们虽对许多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无法直接照搬 ,但对其内在机理的剖析 ,仍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在改善劳动与就业环境方面 ,国际劳工组织的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如重视劳工人权、重视劳动保障、技能培训等对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的建设 ,既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意义 ,又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有关就业的各项政策,其中包括:维持劳动力城乡结构的相对稳定,通过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就地“消化”农业过剩劳动力;大力扶植和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创建各种类型的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造成“不就业便就学”或“边就业边就学”的局面。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及时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世界近代经济发展证明:世界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已成共同的趋势。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率成倍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和转移,部分农业人口与耕地的分离,是必然的,也是历史性的进步。除此,城市企业的改革,也必然造成劳动力的过剩,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如何使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本文就剩余劳动和劳动积累方面的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张彩江  马庆国 《学术研究》2004,71(11):33-40
本文研究了剩余劳动和劳动剩余概念的区别 ,建立了劳动力状态静态模型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方程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因素。在此基础上 ,评价性分析了Lewis模型和Ranis -Fei模型的不足 ;并进而详细研究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指出这种转移产生了“农业剩余深化”、“劳动剩余深化”和“工业剩余深化”的重要现象。这种研究为深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 ,寻求工业化新模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供给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属于总量过剩型,自然赋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本土吸收能力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动机来看,家庭收入与消费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不仅具有短期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长期的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一是源于总量上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二是源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适龄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三是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呈进一步增长的态势;四是源于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五是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存量的动荡,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资本替代劳动而使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趋于下降.本文用数量模型作为工具量化分析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浙江就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并提出了就业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相配套的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仍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至关重要。据预测到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上升至两亿。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不高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要实现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和城镇相配套的制度改革不可避免,这不仅要提高我…  相似文献   

13.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最好途径我国农村的劳动资源非常丰富,这么多的劳动力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呢?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工人党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时写道:“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上面那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一千七、八百万,也就是说,每年约有同等数目的青年成长起来,进入社会。这是一支强大的劳动后备军,如果安排得好,将促进四化建设;如果安排不好,就会浪费大量劳力,对青年及其家庭、对社会安定团结都不利。我国人口80%以上在农村,每年约增加一千多万农村青年参加劳动,但我国耕地少,平均每人约只有一亩半地,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我国农村约有三亿多劳力,平均每劳动力只负担耕地五亩左右(美国928亩;苏联135亩。解放前,在华北地区,雇农给地主扛活,每人负担三十亩以上)。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还有荒地约16亿亩,有草原42亿亩,有荒山荒坡11亿亩,还有大量的江河湖海水面,农林牧渔各业也都有大量的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这又说明,我国农村的自然资源是丰富的,发展生产大有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大量过剩农业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的调查,中国的劳动力80%在农村,农村约有5亿劳动者,而农业资源仅能容纳1.5亿,加上近几年的乡镇企业容纳1.2亿,外出打工经商0.5亿和从事多种经营0.2亿,农村尚存在1.6亿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目前 ,我国农村实际人口占总人口的近 70 % ,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 6亿多 ,而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 ,我国农业只需 1.5亿劳动力。除去外出打工的民工约 1亿以及乡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约 1.5亿外 ,实际剩余劳动力约 2 .1亿。认真分析和认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和现状 ,对于我们制定多管齐下的解决途径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 ,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一条新闻报道深圳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出现企业需要的中低层次技能型劳动力缺口数十万。而在农村仍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力无所事事,城市中也有一些闲散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升学难而滞留家中的年轻劳动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而在网吧中虚度青春年华。这种城乡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引入深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袁志刚胡书东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及转移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劳动力过剩,1994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民户均耕地面积只有6亩,土地经营规模是超小型的。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