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4年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样本,综合地理距离、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碳排放量等因素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密度值不是很高,整个长江经济带能源流通效率较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沪、苏、浙、皖四个地区在网络中发挥着积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沪、苏、浙、皖各地区的城市之间存在着碳排放的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各子群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能源资源流通现象,但流通范围较小.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对于自身甚至全国碳减排机制的推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整体上把握能源流通和碳排放的传导机制,统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落实低碳减排规划.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巨型经济带,探究其能源碳排放差异特征及原因对实现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采用2001-2014年中国能源消耗与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长江经济带(9省2市)历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增速等特征指标。结合运用LMDI与tapio指标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特征驱动因素。得出结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增速、单位GDP碳排放量明显放缓。各基本量在省际差异上呈现东多西少、东快西慢的趋势。(2)经济规模与技术水平分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最强正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品种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驱动不明显。(3)经济规模脱钩弹性指标为弱脱钩关系,技术水平弹性指标为弱负脱钩关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低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旅游业面板数据测算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借助SDM模型,探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明显降低,其中以云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最大;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时期向着较高碳排放强度区域集中在中游地区的趋势发展,呈现碳排放强度“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贸易依赖水平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促进效应,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显著促进本地及相邻地区的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而贸易依赖水平提升效果相反。最后,文章对所得结论提出建议,旨在为旅游业实现低碳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别测算旅游创新能力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旅游创新能力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创新能力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低效率省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2-2018年的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长江经济带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同.就长江上游地区而言,汇率变动仅对重庆和四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对安徽和江西的影响较为显著.汇率变动对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第二产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第二产业不同,汇率变动对区域第三产业影响的差异更为突出.在长江上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四川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产生了显著影响.在长三角地区,汇率变动对江苏的影响则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位数回归法,从碳减排角度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不同碳排放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降低效应,对中等碳排放水平地区(0.3至0.7分位数之间)的降低效应最大;产业间要素配置优化的效果越好,产业结构内高级化程度越高,对降低碳排放的作用越大,并且前者作用明显强于后者.同时,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水平不同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环境政策、人口规模、外商投资水平、地理区位等因素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据碳排放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健康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进而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利用2015年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推行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了上游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提升,并且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而增强。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升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基本上实现了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的政策目标。政府应更注重如何提高长江经济带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开源节流,以达到政策制定者和农户的预期收益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10—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将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PSM-DID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与11省市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战略对11省市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质量和复种指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7-2020年省际生猪碳排放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生猪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生猪碳排放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第二,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保持在45.1%以上时,规模化发展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碳减排;第三,小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是显著的单调递增关系,而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之间表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四,聚集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生猪碳排放的主要作用途径。建议合理规划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稳妥实现生猪产业碳减排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情况,基于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域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空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排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从静态角度来看,11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较大;从动态角度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而技术效率的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在空间上的农业生产效率前沿面逐渐由中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转移,总体呈现“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农民收入必将受到影响.文章利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 表明: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且影响效应具有稳定性.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上游和中游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下游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程度呈倒U型演变趋势.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调整有差异的产业结构转型政策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布局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呈现新态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呈波动上升,农业要素和水耗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长,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标准;农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需协同发展,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内陆开放港口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需要提高发展现代生态友好型农业,降低投入产出比,控制化肥、农药等污染。工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方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基于108个城市2004-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综合而言,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分化特征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等长江上游城市生态效率较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依次递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显著地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经济快速增长降低了城市生态效率,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而产业升级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产业升级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雾霾污染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雾霾污染的产生虽与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PM2.5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优化能显著抑制PM2.5,减少雾霾污染。异质性检验表明,省会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对PM2.5具有显著抑制效果,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其影响不显著;分地区来看,下游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PM2.5影响显著为负,而中游和上游地区存在产业结构优化对PM2.5正向影响的情况。此外,人均GDP、人口密度、外贸进出口和固体废物利用率等变量对PM2.5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针对雾霾污染既要跨区域联合治理,又要分地区差异化治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协同效应,从产业结构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和财政投入等方面为治理雾霾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以金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跨区域的资金投入效应、资源配置甄别效应、成长跨越效应和产业创新发展效应出发,探讨金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和机制。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内金融资源跨区域推动产业发展现状、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层级化发展现状以及金融跨区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后,提出以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构建了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EA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呈现出波动改善且空间不平衡的时空特征;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自愿型环境规制显著提升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而强制性环境规制和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并不显著;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积极影响,但财政分权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成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立足高铁的时空效应,重点考察劳动力流动引致的知识溢出等效应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以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以间接效应衡量空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考虑长江经济带高铁网络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高铁开通后引起的效应可能有所区别,分区域及细分行业研究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不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亦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产业集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作用高于中部城市,对西部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