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1898年6月至9月的戊戌新政、1901年至1905年的清末新政(本文称之谓“辛丑新政”)和1905年至1911年的预备立宪(本文称之谓“光宜新政”),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十余年间中国国内发生的三次改革。史学界对这三次改革分别有专文论述,但未见把三次改革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论,本文拟对清末三次改革作比较研究,以期客观、历史、公正地评价这三次改革。不妥之处,祈请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2.
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末新政时期的停废科举 ,从戊戌的变科举发展演变而来 ,由维新派主导转为疆吏与朝臣唱主角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其决策过程 ,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 ,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 ,即疆臣互相串联沟通 ,自下而上地提出议案 ,并以各种手段权谋 ,设法联络及鼓动枢要。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 ,成为新政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然而 ,清末新政却失败了 ,清王朝也在改革中寿终正寝。本文从腐败的角度出发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是如何导致新政失败的。一、清廷一味坚持君主专制和皇族集权延误了新政破旧布新的时机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削弱了中央政权的领导力 ;三、新政推行以来的贪污腐败制约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与实践大抵滥觞于洋务时期、开始于清末民初之际而成型于民国时期。从器物之变、制度之变直到观念之变,这种过程源于对“西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管理思想近代化的嬗变是持续“回应”西方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洋务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和民国初创时期三个阶段入手,对中国近代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主体结构与功能的转型以及管理主体理念的进化做一种历史性的考察,以回溯并反思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对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影响及其本土化走向。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 宋代尤其是北宋,经历了宋初、庆历、熙丰三次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这三次调整和改革,除宋初外,其它两次都失败了.改革的失败,自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但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加速了改革的失败.本文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探讨这些失误及失误产生的原因. 求治太急急于求治,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是我国历史上改革的通病.皇帝及改革者们,总以为号令一出,举国上下便会闻风而动,天下便面目一新.从宋代的庆历新政,到近代的戊戌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的变革与中国现代化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末年的变革与中国现代化之思考田晓红自19世纪后期以来,近代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变革运动。本文试图就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它在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它对中国现代化改革可能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清季科举制度的改革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甲午战争之前,改革科举的呼声与议论主要由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通过个人著述与往来信函等形式表达出来;戊戌时期的改革舆论,由维新派发起与主导,部分清廷官员推波助澜,野议与朝论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清末新政时期的舆论群体主要是以张之洞、袁世凯等为代表的封疆大吏,通过“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的模式,在朝廷上下掀起变废科举的舆论攻势,最终导致科举制度的罢废。  相似文献   

9.
刘春华 《学术论坛》2006,(10):189-193
晚清教育改革经历了洋务时期、维新时期和新政时期三个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现代化活动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从局部调整到全面改革,逐步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重重束缚,实现了废科举、兴学校的大变革,从而确立了近代化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0.
鸦片税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财政基础 ,清末鸦片禁政导致鸦片税收日渐式微 ,新政的财源也日趋减少。朝野人士在鸦片禁政的高潮时期 ,对新政事业的各种举措颇有微词 ,官界非议和知识界的责难交互影响 ,对新政的评价愈来愈趋向低调 ;下层民众因新政筹款和禁烟财政抵补 ,群起反对兴学、警政、户口调查等新政举措 ,酿成风起云涌的民变风潮。晚清人士对新政的认知和评价趋于低调 ,根由均与清末财政困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作为一个改革整体,对新政的经济政策起了三方面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导致清末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三次思想分化与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出现的三次思想分化,是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在不同阶 段和不同层面的展开:第一次思想分化时逢洋务运动,其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现代 化”;第二次思想分化正值戊戌变法,其实质是“走怎样的现代化道路”;第三次思想分 化恰当清末新政,其焦点是究竟采用哪一种“政治现代化D模式”。三次思想分化的依 次推进,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从萌始到成熟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3.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对中国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从改革背景及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与方式选择、改革措施与策略选择、改革成本与利益选择四个方面探讨清末新政的历史经验,可以从中抽象出某些原理或原则,掌握这些原理或原则将有助于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战略的选择和改革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晚清三次变革与中国现代化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三次变革与中国现代化的产生陈向阳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清代晚期。晚清先后发生了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时间先后相继,范围逐步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在三次变革的推动下,中国的现代化从初步产生到逐步扩大和深化以至全面铺开。一...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是晚清三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思想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经历了形成、成熟和衰落诸时明,与晚清的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本新政相对应。可以说,中体两用是晚清三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从中可以窥视出晚清社会思想的演变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也可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启示和借鉴。1、中体西用是同光新政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虽然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但对其作全面的最初表述却是在同光新政开始时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的失败,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惊.朝野上下作出了不同的反映。1842年鸦片战争刚一结束,魏源就在《海国图志》一…  相似文献   

17.
王国平 《社会科学》2007,(7):151-165
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是拉力,是中国改革的榜样与取向。内力是推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因与动力。就中国现代化问题而言,有内力而无外力,变革有动力而无现代化取向,跳不出传统变法的窠臼。有外力而无内力,变革有榜样而无动因与动力,不会启动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晚清时期,外力与内力,或者说,推力与拉力的第一个结合点是太平天国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由此发轫;第二个结合点是维新运动与甲午战争,导致戊戌年的维新新政;第三个结合点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之役,造成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其中,在第一个结合点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动。在此后的一系列结合点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步步前行。江苏现代化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邵勇  叶小青 《兰州学刊》2005,(6):246-248
清末新政效西法旨在革弊振衰,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是,主持新政的官僚集团并不具备厉行改革的主观素质,他们被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浸染腐蚀,对新政采取敷衍塞责、阳奉阴违、迁延观望的态度,结果新政失败,清朝灭亡.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难以由封建官僚集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百日维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其中三个问题,即“百日维新”出现的原因、光绪皇帝充当的角色及戊戌政变的性质,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不可忽视的偶然因素无论从新政的规模、改革的声势,还是从社会的震动来说,“百日维新”都堪称是1895—1898年间变法的高潮.它的出现,显然是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的历史条件的,如甲午战败后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与外患同时并存的国家贫弱、社会动荡的状况,帝  相似文献   

20.
袁澍 《西域研究》2001,(3):35-43
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兴衰直接受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近代新疆在清末"新政",20世纪20年代末期"靖边安民"、盛世才实行"六大政策"的推动下,先后掀起三次教育发展高潮,此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衰落.近代新疆教育事业的三次盛衰,虽然时间和作用不同,但是却留下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