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祈炜 《民族学刊》2012,3(6):89-93,102
毒品流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使得当地吸毒人群上升,造成了当地社会的不安定,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例如由吸毒造成身体条件恶化、家庭破裂、社会犯罪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彝族同胞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吸毒对凉山彝族地区带来的危害,并且提出解决吸毒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
明亮  王苹 《民族学刊》2019,10(6):23-31, 116-119
因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原因,凉山彝族地区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治理是我国反贫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扶贫起点比全国整体意义上的扶贫开发要早,其发展进程得益于我国扶贫政策、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的不断完善。在脱贫攻坚和精准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已成为国家贫困治理的主战场,相关经验对于全国和全世界反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前,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尊重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地性,处理好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前学对宗教经验的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凉山具体案例,从宗教经验产生的基础、获得途径、特征三方面对凉山彝族宗教经验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凉山彝族的宗教经验以当地彝族宗教观为基础,以参加宗教仪式为主要获得途径,具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53年前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凉山,又再次经历着一个快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通过两次社会大变革,凉山彝族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凉山彝族人的主  相似文献   

6.
蔡华  何长英 《民族学刊》2022,13(3):67-74, 145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持续走高,特别近10年来,婚嫁彩礼已经变异为“高额彩礼”。课题组自2018年至2022年,以凉山彝族“高额彩礼”为研究对象,探究“高额彩礼”的性质、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 “高额彩礼”阻碍凉山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凉山急需进行一场彻底的移风易俗洗礼,使彩礼不再“高额”,让彝族青年走出“婚嫁漩涡”,形成崇尚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的社会风气,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7.
1951年1月,凉山地区就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1952年10月,正式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1954年改称自治州),完成了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为方便充分行使自治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冯琳  袁同凯 《民族研究》2022,(3):81-94+141
基于凉山布拖彝族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女性的主位视角对多元医疗的女性实践进行了深入揭示:凉山彝族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疾病认知与分类;在治病实践中,凉山彝族女性发展出了一套与主观疾病分类动态契合的“择病而治”的治病策略,并据此形成了以家为中心、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治病逻辑;当地彝族女性的多元医疗实践,是一个囊括了不同疾病分类、多样医疗方式、灵活治病策略及多重治病诉求的整体关联过程。多元医疗的性别维度,为多元医疗后续研究提供了可供对话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自现代化的宏伟叙事拉开帷幕以来,凉山彝人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彝族传统婚姻制度重要组成的婚姻聘礼亦呈现异化之态,高价聘礼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在“高价聘礼”背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的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凉山彝族诞生礼中求子礼、孕期禁忌、出生礼等仪式进行描述和解读,管窥凉山彝族诞生礼所承载的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神灵崇拜为核心的文化观及所反映的凉山彝族驱邪除秽,禳灾除害,祈福人丁兴旺,家族强盛的思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一枝奇葩.在以往全国各大舞蹈赛事中,凉山彝族舞蹈作品屡获佳绩便是一个客观说明.研究彝族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不但对彝族舞蹈自身大有裨益,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1,2(2):55-62,86-87
综观近代中西文化互动与交流过程,西方文化往往表现更为主动、活跃与深入。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堪称中西文化互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事实上不仅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医疗、教育等理念,还使中国边地族群的许多文化事项和文物古籍也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保存,并在今天已以各种方式不断“返回本土”供后人分享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浸信宣道会曾在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极度封闭的中国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教活动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本文以美国浸信宣道会在华传教事业兴衰更迭为背景,记述美国传教士柯饶富等人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新教传教活动,试图由此细节观察近代西方基督教浸礼宗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浪潮。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作为彝区群众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调解主体、调解方式及调解程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其存在着违法调解,通过调解宣扬等级观念以及阻碍国家法执行等消极因素,但也具有快速解决纠纷、防止事态升级以及调解成功率和执行率高等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凉山彝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旅游产品具备了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而彝族刺绣直接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各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不断创新与发展凉山彝族刺绣是保存彝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想使文化长久存活,必须要加强文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此,凉山彝族刺绣继承人应明确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保存传统刺绣文化的同时,开发有创意的新产品,以此推动凉山彝族刺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吕荔 《民族学刊》2011,2(5):68-72,95
凉山彝族漆器对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各种酒具、餐具到祭祀用具等,可以说无器不饰纹样。凉山彝族漆器上的这些纹样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可谓之"动态的历史"、"有形的史书"。它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同时还有着广阔的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一个特殊的乡村彝语母语剧团。剧团只排练演出过一部剧,而这部剧一演就是两年200多场。这部剧,就是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乡村艺术团的彝族母语宣传教育剧《噩梦初醒的山寨》。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人际关系中广泛存在着亲属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在涉及第三方时可形成三角结构,以防止纠纷或达成纠纷的调解。对立关系是调解人调解的资源,也是凉山彝族社会"少讼"的机构性因素,但对立关系容易使纠纷解决过程沦为关系之争。  相似文献   

19.
当代凉山彝族家支聚会及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凉山彝族同一家支的男性成员经常举行聚会,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在彝族聚居的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尤为突出.农村和城镇彝人大多热衷于本家支的聚会活动.家支聚会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是彝族人民在集体所有制解体后的一种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家支聚会既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华 《民族研究》2006,(6):45-52
彝族嫫尼是生活在彝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一些已婚女性组成,她们用自己的巫术为人驱鬼治病,禳解灾难,占卜未来。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凉山彝族嫫尼成巫的原因和条件,她们从事的法事活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嫫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