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抗战时期重庆文学艺术的概貌进行了描述,全面涉及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散文、话剧、戏曲、曲艺、电影及音乐、舞蹈、美术等门类,通过作家、作品和文学艺术活动等全面反映了抗战时期重庆文学艺术的繁荣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教育进行了描述,其中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以及民众教育的概况。对抗战时期重庆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都作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木刻副刊是抗战时期木刻运动与新闻联手的产物.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短小精湛的宣传方式,不拘一格的反映抗战木刻运动的发展,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把握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区木刻与报纸的发展,对抗战时期报纸上的木刻副刊梳理、整理,为研究抗战木刻与报刊奠定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军事的胜负,同时对于社会变革也产生重大影响。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妇女界为反对“妇女回家”的论调,争取自身的职业权利,展开广泛的职业运动。妇女界通过诉诸媒体,设置妇女职业问题议程;召开妇女职业问题座谈会;采取“去性别化”的话语策略,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提案至国民参政会,寻求政府的支持等诸多措施,取得职业运动的胜利。这可谓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描述。着重描述了报刊、广播及出版事业的概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几个领域在那一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伟明 《源流》2011,(21):93-95
中国近代木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鲁迅先生引进和推介西方的版画艺术。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版画创作风靡全国。1938年到延安后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部主任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木刻运动,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抗日救国的木刻成为最广泛的抗战宣传武器.期间,重庆发行美术期刊种类繁多,1940年和1942年出版发行的《现实版画》《胜利版画》是迄今仅有的可查木刻期刊,它们为重庆木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且广泛普及,把重庆话剧运动推向了巅峰。重庆话剧的兴盛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重庆特殊的陪都地位、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复杂的斗争形势等。  相似文献   

10.
重庆抗战时期的金融建筑显然带有强烈的"折衷主义"且多样化的审美特征,而非以本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见长,但在此基础上,根植于东方传统思想中的含蓄内敛且刚健光辉的美学特性,仍然能够为这一时期的重庆金融建筑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审美思维启示。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兵工内迁重庆,造就了中国抗战大后方重庆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推动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转型;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人文开发,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国家战略性质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与经济发展基础,也初步改变了中国现代工业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我国东部地区的图书馆机构迁渝,推动了重庆的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战时得到强化。然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重庆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重庆图书馆事业面临着危机。出于共同反对日军侵略的目标,国内外各方力量为应对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危机而发挥各自的作用,既有重庆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或经费支持,又有国内图书馆界的不懈努力、社会人士的无私奉献,以及国际社会的"友情"援助。最终,重庆图书馆事业逐渐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时代的需要,使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日益凸显并走向成熟。当时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主要表现在评论主题和内容的大众化,以及评论形式和艺术上的大众化。它满足了民众了解抗战形势的要求,为构筑战时精神长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日战争局势持续恶化、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持久抗战理念形成的大背景下,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的统一规划、整体部署下,中国兵工内迁由决策酝酿开始走向执行实施,原先分布在中东部的兵工单位,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陆续搬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抗日战争局势持续恶化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可谓是中华民族坚持全民持久抗战的“战略创举”。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日本不仅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为维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以及开展群众性反走私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重庆的婚姻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与家庭问题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变动时期更易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与家庭在观念、态度、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种变动的原因、现象与社会影响,以勾勒战时重庆婚姻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的民主政治是进步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民主与集权相互依赖,相互发展,不是集权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集权专政是有着相当的社会原因,这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战争环境下的社会发展.抗战时期的民主政治有很多的借鉴价值,"三三制"原则,精兵简政,参政议政,扩大群众基础,都是我们今天应该高度重视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八年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主政权,开始了局部的执政实践。在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执政的观点,如:掌握根据地建设领导权、必须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发展经济、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等等,这些观点对我们现在执政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战争改变了国统区的食盐运输的现状,国民政府不得不因时变革,举办官运。国民政府的官运开始于沿海存盐的抢运。随着商运的日趋衰微,官运规模日益扩大。国民政府食盐官运政策对于调剂军民食需、增加财政收入、维持战时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实行盐专卖制度的基础。但国民政府明显地缺乏足够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国民政府以“寓救济于生产”为目的,于1938年至1939年,先后颁布《难民垦殖实施办法大纲》、《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和《非常时期难民移垦条例》,制定了难民移垦政策,力图通过建立垦区、垦社,将难民移送到后方开垦荒地的方式来实现救济,增加生产。总体看来,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移垦政策是国民政府救济制度的一大改进,体现了社会救济主体的转变和国民政府救难重心的转移,也为战时西部地区的生产建设作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