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参加越战是由于1950-1960年代期间与印尼关系恶化。澳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从追随方式上看,为了把美国锁定在东南亚地区、保证其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去。从追随的收益与代价看,澳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战争中,对外政策逐步僵化,丧失灵活性。美军在越南战争的失败也使澳大利亚进一步反思和调整本国的对美政策。  相似文献   

2.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朝鲜战争为例,澳大利亚采取追随美国政策的意图主要为保障安全,其追随方式是主动的,其主要收益是《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签订。但由于澳美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澳大利亚反而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一环,其外交、国防安全等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依据美方政策的调整而做出,在安全保障上对美国的依赖也使其不得不在国际事务中对美国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参与伊拉克战争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参加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卷入有涉美国利益的历次战争或冲突一样,是澳美同盟关系平稳发展的体现。对澳大利亚来说,它是一场履行同盟义务和着眼于国家未来安全的保险战争;是一场密切澳美同盟关系借以实现其经济利益以及提升其在地区乃至国际性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战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澳大利亚参战体现了西方世界对外战略的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回顾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国内对中美经济—安全利益分离的二元困境的反思,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澳大利亚对外政策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中澳关系为何频频出现紧张局面。首先,尽管经历了三波对中美关系的"反思主义"讨论,澳大利亚最终还是回到了"与强国结盟"的传统。其原因在于,澳大利亚无法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加剧了盟友之间的利益分歧,另一方面又迫使盟友做出更多的努力与保证来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其次,尽管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是这种经济影响力并没有成功转化为政治影响力。最后,尽管澳大利亚对澳美同盟的依赖性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不再特殊,澳大利亚开始加强国防领域的独立性。澳大利亚要想获得真正的外交政策独立性,应该避免从意识形态或历史情感的角度来制定对外政策,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和战略依附,在全面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与美国拉开距离。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外交档案文献由官方档案和私人档案文献组成.官方档案文献主要集中在堪培拉的国家档案馆,而私人档案文献则被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收藏.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档案文献,都是该国外交历程的记栽,其中有关澳美关系、澳日关系、澳中关系、澳印(尼)关系的档案文献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战后初期,澳大利亚主张对日实施惩罚性措施,使其军国主义不至于死灰复燃,即所谓的硬和平。然而,美国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上的近乎垄断作用、亚洲冷战局面的加剧以及澳大利亚渴望与美国缔结安全防务条约,使得澳方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对日软和平条约。澳大利亚对日战略的这一转变标志着现实主义逐步取代理想主义,成为其外交和防务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美欧对安全威胁的共同认知和安全利益的一致性是大西洋联盟赖以建立并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而美国作为盟主,其全球战略重心的定位与转移则是影响联盟稳定及美欧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冷战期间美欧有着共同的威胁认知和一致的安全利益,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亦奉行"欧洲优先"战略,由此确保了大西洋联盟和美欧关系的稳定。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欧洲向中东、亚太地区转移,这给原本以维护欧洲安全为主要使命的大西洋联盟造成强烈冲击。特朗普执政后进一步收缩全球战略,加速推进以遏制中国为主要目标的战略重心东移,导致美欧安全利益分离加大以及双方对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美国优先"主导下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大西洋联盟具有离心力和稀释作用,促使其日趋松散化,甚至有滑向某种松散的交易联盟的风险。未来大西洋联盟或仍将持续,但由于存在内部缺陷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在蜕变中走向衰落的长期趋势将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是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转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对恐怖主义的认知,改变了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以及对南亚地区的政策,也改变了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政策走向和美巴关系。面对美国要把巴基斯坦炸回到旧石器时代的威胁,穆沙拉夫政府权衡利弊,根据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调整了美巴关系,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  相似文献   

9.
澳美两国曾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盟国,但在解决战后日本问题上,双方在诸如对日受降仪式、盟军对日实施军事占领与管制以及对日和会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很多,其中,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战胜国所具有的抱负及其地区安全战略,与美国的大国地位和全球称霸战略形成一定的冲突,这是双方在对日政策方面难以取得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澳美同盟、美韩同盟是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谋求良好、稳定的周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澳美、美韩同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澳美、美韩同盟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故而美国对二者的联盟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程度的权力强制造成澳韩两国在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的地位差异;制度约束及权威引导不同则造成了二者功能上的差异;利益协调方式的不同导致二者的战略目标及冷战色彩不同。澳美、美韩同盟不仅面临“被抛弃”和“受牵连”的传统联盟困境,还陷入了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联盟新困境。对此,中国应充分运用澳韩间的联盟差异和澳韩面临的联盟困境,遵循“两双”总思路,区分海陆侧重点,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坚持“一带一路”大方向,关注南北支线新发展,重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加强与澳韩两国间的经济与安全合作,从而影响其联盟内的“牵连”与“抛弃”认知,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实现其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想,维持战时盟国之间的合作,确立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于1944年6月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解国共矛盾与中苏关系。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对二战后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 ,英语如今已不是英国一国的语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从世界范围来划分 ,英语分为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它们在拼写、词汇、语法及常用口语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国民政府和中共对"迪克西使团"来访的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迪克西使团"援助中共的合理建议虽然未被美国决策者采纳,但"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中共而言,它架起了中共与美国政府联系的桥梁,积累了初步的外交经验;对国民政府来说,它成为制约国民党当局在抗战结束前不敢发动内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做了调整 ,保卫美国成为首要任务。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随着美国势力进入中亚 ,“战略包围中俄”的态势基本形成 ,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美国和以色列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给美国带来一些收益,但是也带来一些危及国家利益的麻烦。以色列是美国的冷战助手和反恐助手,曾被认为是美国和以色列建立长期密切双边关系的基本因素,但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视角进行分析,这样的理由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事实上,在美国的以色列政策形成过程中,美国犹太游说集团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以色列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纵观现行美以关系,它不仅让美国国家利益受损,也不利于以色列的长远发展。以色列的国家安全观和华盛顿的以色列政策都需要改变,两国需要尽快塑造正常的国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了解文化差异,更要了解文化空缺现象背后认知模式的差异及其根源。中美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这也是双方认知模式迥异的根源。在对文化空缺进行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中美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由此带来的中美认知模式差异。在文化空缺的基础上对中美认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中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谢伟思作为美国职业外交官,著名的“中国通”,由于他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和与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亲密接触,使他对中共的成长历程、国共关系及中共对美苏的态度等问题都有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得到民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中共必将取代国民党而成为执政党,所以美国政府应该采取正视现实的对华政策,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冷战兴起,美国政府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终不仅导致了它与中共关系恶化,而且使谢伟思等人因延安经历而背负“反叛”罪名,遭受迫害。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处于长期对立的重要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关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表明战时中关“特殊关系”已在事实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北约的实体媒介,德美的合作基础向来比较稳固.德国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害怕反恐扩大化将激起伊斯兰世界的激烈反弹,进而引发一场真正意义的文明冲突.在今后的德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德美之间还会有矛盾,但不是实质的矛盾,充其量就是德国为使美国对其充分重视适时提出的一些抗议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