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社会的发展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特别是到60~70年代,不断出现人类发展困境的警告,人类开始探讨走出困境的途经和办法,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现已被世人接受。80年代初,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在1987年被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作为关键性概念使用,将“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观与教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表达了人们对自身长期以来行为反思后的全新的价值定位与全新的伦理理念。这些伦理理念扩散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教育从狭隘走向宽广、从应试走向注重素质、从关注教师和书本走向同时也关注学生,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中大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与时间和空间有着一体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具有自己不同于传统社会发展观的独特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和阐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海洋环境资源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要构建与完善海洋环境资源法,应当改变过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保护相分离的立法思路,改变粗放式的管理立法,树立整体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此指导下建立健全统一的海洋环境资源法体系,并设立确保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充满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标志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新的重大调整。这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综合的、立体的、多维的辩证统一整体。要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要的是按照这一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影响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其毕生的教育实践中,孜孜探索的重心是职业教育,而贯穿这一实践始终的灵魂则是他的教育发展观.黄炎培在深刻批判近代教育有悖于个体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提出教育不仅要根据实际分层分类促进个体的天性、智能、情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要使人人通过受教育懂得并能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同心协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黄炎培的教育发展观是立足于现实的发展,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个体、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最基础问题的发展.其发展观对于解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中等教育多元化问题、人才培养浪费问题等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与自然关系良性互动的过程,它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具有平等和持续性、整体最佳性、人本性等特征。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扬弃"发展的异化",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加强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实现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可持续交通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探讨了当前中国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紧迫性,充分借鉴国际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选择的建议:分阶段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提倡节约型和环保型交通,使交通与自然和谐统一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为基础 ,通过对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和资源生态环境现状的深入分析 ,指出中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系统的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实践的观点和思路。针对中国农业教育及其农业科技实际 ,探讨了中国农业教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农业教育改革的总体取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西方文化的竞争性与侵略性,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至今处于世界科技、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先地位;但这种丛林法则,也带来了对社会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此相反,东方文化如儒学思想等,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优秀的文化基础。当然,东方文化也有尚待完善之处,本着文化创新的原则,介绍了后东方文化的概念。在新世纪之初,通过文化创新,教育大众,提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持,使后东方文化能为人类的进步和和平共处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校现行考试模式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以沈阳建筑大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考试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探索了紧随时代脉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孩子们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孔见 《中华魂》2012,(1):6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全世界都在议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如果归结为一句话,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把不变与变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既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性(这就是保守),同时又不断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这就是变革),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哲学上讲,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前进的。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出现矛盾而又不断解  相似文献   

15.
正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也就是说教材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充分激活而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这个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摒弃教教材的思路,确立起自己作为教材开发的主体意识,学会用教材教。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努力成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教学目标的解读,对教材的深入了解,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材,改编教材,甚至是开发教材,让教材在教学的生命体中活起来。与《品德与社会》亲密接触后,我对于教材的利用和处理也有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恒光 《东方论坛》2007,(1):128-128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此书的问世使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全球《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正从不同的方面对人类经济、社会生产各种各样影响.可持续发展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又一次自我超越.现代科技变革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表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又必须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进.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服务转型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基于知识创新的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构建面向创新发展的社会化知识信息服务平台.从客观上看,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创新价值链和创新需求导向决定了信息服务的组织战略.文章从面向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定位出发,在分析基于创新价值链的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服务转型思路和社会化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人们逐步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以知识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形成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要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段超教授等合著的<民族工作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0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以我国东西发展不均衡、西部内部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体制的结构性障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等为背景,以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较全面地探讨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民族地区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