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观历经数次转换 ,其深层意识推动力就是不同时期的人类哲学理念 ;当代社会发展观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性转变 ,这种转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与深厚的哲学底蕴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2.
发展作为内含有某种价值预设的事物的活动过程和人类追求的目标,为所有的人所关注。对它的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当今条件下,以生态学世界观、生存论世界观、新人道主义世界观为哲学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最能保证人类根本利益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清晰认识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生态伦理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次大的觉醒。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发展伦理学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伦理学和新型伦理发展观,是发展伦理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发展观的演进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历史分析等方法,从三维角度分析了现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即单纯经济增长论一社会发展论--环境保护论(包括"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和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包括可持续发展观、新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四个阶段.指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同时又借鉴了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战略是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点是实施环境教育.而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有着诸多问题.针对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实施环境教育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使环境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当代发展观经历单纯经济增长观、经济社会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体现出人们对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观阶段;社会发展观阶段;可持续发展观阶段;人类发展观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到关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我国国情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育发展观是支配和主导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迄今为止的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已显现出或内隐了多种不同的大学教育发展观,甚至出现了大学教育发展观的畸变,如片面跨越式发展观、以物为本发展观、机械适应性发展观、主观"虚妄"的超越性发展观等等;应在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的基础上给予批评与矫正;同时大学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适应性发展与超越性发展的统一观。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主体的新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夸大人的主体地位,“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则取消人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可取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坚持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与处理目的与手段、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伦理建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面对发展困境反思的必然结果,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需要人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使发展的可持续成为人类自觉自择的行为。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建构应遵循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统一、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公正性等原则,应坚持整合不同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观念与规范、进行国家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等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具有鲜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的发展观。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涵义。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本质的不同,从传统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是一次社会文化的根本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三大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其实现则依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观的两种历史形态 ,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的 ,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一个经济过程 ,从而混淆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造成了发展中内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矛盾。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一种综合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既表现出在发展的内涵及其方式、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衡量指标、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 ,也呈现出在共时态上的依托性、在历时态上的相继性和重视经济发展的共同性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观与教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表达了人们对自身长期以来行为反思后的全新的价值定位与全新的伦理理念。这些伦理理念扩散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教育从狭隘走向宽广、从应试走向注重素质、从关注教师和书本走向同时也关注学生,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中大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新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与时间和空间有着一体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具有自己不同于传统社会发展观的独特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和阐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的环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战略,作为环境法目的理念,不仅是因人类生存的选择,而且因其本质属性决定.可持续发展观入宪,创新环境立法,健全救济制度,是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发展观的价值研究中正义性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主要体现为代际间的发展正义观。可持续发展观正义性已受到挑战与得到重新审视。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时空耦合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理想状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理想,自由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发展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古代中国的圣哲们创立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成为中国发展观的源头.在西学东渐的近代社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被西方充满科学力量的进化论所折服,他们曾致力于用进化发展观来论证变法图强的合理性.而到了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相继提出了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移,不仅是发展理念与方式的转移,更是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对发展进行全新的文化价值设定,建构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