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科教学改革始终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重点之一,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鲜有从学生参与度的角度出发探究教学改革之路的案例。本研究以营销定量模型课程为教学背景,通过建立对照组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式,探究学生参与度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提高学生参与度,能够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不仅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学生成绩有显著效果,对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学生参与度是案例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能够认真阅读案例,但是在加入到讨论小组、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和与同学辩论这三个步骤中参与程度都偏低;SPS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因素可分为五类:课堂气氛、学生自身因素、案例的难度因素、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和沟通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前,焦虑心理是在校本科生群体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方式,通过编码分析发现学业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就业因素和认知因素是本科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思路,以期进一步促进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采用偏最小二乘(PIs)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高校的647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学生有效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学校环境感知、学生发展以及学生满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参与度、学校环境感知及学生发展是多维度的,学生参与度通过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及思维意识三方面来测量,学校环境感知体现在课程构建、教师引导、硬件条件及服务支持四个方面,而学生发展包括认知发展、通识发展和自我发展;且有效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对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学校环境感知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中介效应对学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而学生发展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2世界价值观调查"和"201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美两国公民参与民间环境组织数据的比较研究,展现了中美两国公众参与环境组织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并解读了不同环境意识对中美两国公众环境组织参与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环境组织参与者大多为青年人,而美国则表现为全民参与;中国环境组织参与者的环境意识是建立在环境污染驱动之下的,而美国民众表现出了一种常态下的环境意识;较之美国民众,中国公民的环保组织参与行为有较高的政治倾向.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环境组织的发展方向处在一个模式选择的路口,一个方向是合作主义,一个是被动环境维权.  相似文献   

6.
7.
新兴技术赋能环境治理成为未来应对环境问题的趋势.环境公民科学作为技术赋能环境治理的途径之一,指公众以新兴技术为载体广泛参与环境治理.美国环境公民科学制度较为成熟,通过在线平台和专门立法保障环境公民科学项目实施,实现了环境公众参与理念与技术赋能环境治理实践的协调.以此为鉴,为提高我国未来技术赋能环境治理效能,应提高技术赋能的参与度,拓宽参与路径;意识到技术赋能的局限性,防范技术赋能引发的风险;完善技术赋能法律制度,借助法律武器为技术赋能环境治理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协商治理是现代社会环境治理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环境协商治理表明了公众同政府力量间就环境问题达成合意的可能,实现环境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加大协商合作力度,保持环境利益导向性、过程商议性、权力制衡性和平等参与性。环境协商治理的实现需要以问题导向为基础推动治理结构转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增进治理过程的公共性,以契约为工具提高治理机制的实效性,以营造环境市民社会为契机汇聚协商理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1.
大学期间对于人们形成环境意识非常重要,而我国的环境教育相对滞后,不利于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中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正是基于此而开设的,通过了解古文明的兴衰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现代主要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使非环境专业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逐渐培养其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的课程理论为指导 ,构建环境化学基础理论内容、实验内容、实践内容三统一的内容体系 ,进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环境美学经历了应用领域专家发出环境美学呼声的萌芽阶段和美学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理论、立足中西美学、现实探讨环境美学的建构阶段.既有学者融中西马美学为一体建构环境美学体系,也有学者以环境美学的视野重新思考中国美学,还有学者比较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而以中国古典美学为资源建构具有普世性的环境美学,并以之反思美学,则是中国环境美学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4.
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课程观的转向,课程实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新的理论视角下,课程实施过程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一个对话的过程和一个知识与意义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写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其主旨在于改善空气和水资源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效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环境支撑。采用线性函数转换方法,把环境污染物当成有害的产出加入到常规DEA模型中,计算出河北省11地市2001—2014年的环境效率值,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得出如下结论:(1)当前的环境质量无法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尤以保定、邢台和邯郸3市环境效率较低,资源投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率利用。(2)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环境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人口密度对环境效率具有负向作用。(3)京津冀治理区域性环境污染,需要三地共同努力,关键在于调整河北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和“偏煤”的能源结构,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其在培养、训练法律人才,促进法学研究,发展法学理论,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法学课程之改革是法治国家发展和法学教育之内在要求,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之关键在于对法理学课程实施改革.在我国对法理学课程实施改革必须论证一些基本问题:课程改革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改革目标和路径以及改革之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旨在引领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习解决和避免环境问题的方法,来提高生活质量.环境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许多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和价值观,理解持续保护地球资源的义务和保持环境质量的责任.研究团队通过辽宁省鞍山市二一九小学开发和设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开发系列环境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形成独立的学习主题,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学习.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电子商务环境,构建了顾客感知(包括产品感知、服务感知、物流感知和店铺感知)、顾客满意与顾客公民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基于网购顾客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顾客感知对顾客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顾客感知、顾客满意对顾客公民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顾客满意在顾客感知对顾客公民行为影响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顾客个人特征中,只有年龄特征对顾客公民行为发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环境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客观社会条件中去探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而环境建构主义趋向于集中考察环境问题的议题化过程,强调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如何使客观环境状况转化为社会议题。本研究基于一个典型环境案例,在建构主义视角关照下剖析环境问题呈现的社会机制之一:面对同一环境状况,持差异性认知和相互竞争主张的不同环境利益相关者,如何推动客观环境状况被判定为有危险的、不可接受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