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大疫情发生会造成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日常工作生活逻辑所无法解释/解决的极端状况,这些极端状况对社会生活的支柱道德原则和法治原则提出了根本性挑战,这种挑战处置失当会使人们对道德与法治的信心受挫,一旦如此,在疫情发生时和结束后的极端状况下的行为就有了脱离道德原则和法治原则的对行为自身之合理化的说辞,社会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约束。唯有通过以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元价值为核心的基础价值评价体系,才能统合起这种因价值评价体系争论和多元解释造成的行为评价混乱和行为无内在基本价值约束的局面,在应对疫情的事中和事后,守住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逻辑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和法治原则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西方自然法传统源远流长,她从来就不是一个被单独创造的理论,自然法理论的种种创造都是在或大或小的困境前对自然法理念的阐发和运用.正因为如此,她不停地转换着自己的表现形态.但是,在这纷繁的表象背后,自然法有其产生的根源,有着被众多追寻者认同的基本特征.本文以历史上曾被创造出来的那些从大的理论框架体系中抽取出来的自然法理论为研究对象,以法律伦理学为视角,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出发,对他们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唯一的吗?人民是人还是民?人民是谁?对人民的审视,关联着现代国家的行政合法性与正当性,也构成了公共性的价值根基.基于学术史的梳理,重新将"人民"引入行政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在理论和实践取向上,"人民"总是在形式和口号上成为行政目标的代名词,其价值蕴涵经历了数次内部的分化与流变,最终实现了行政公共性等同于人民权力与价值的理论确认."人民至上"作为一种行政价值,在实践和价值的双重维度上引领了我国公共生活与行政变革的良序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显示出正当性与确证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学说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典范。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的人民性在理论逻辑中具体展开为三个维度:一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依据,突出强调了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将人民健康视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价值旨归,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坚持系统观念、运用底线思维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生态伦理演化的大体历程 ,提出应当超越“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论争 ,树立“天人和谐”的价值观 ,并分析了目前生态伦理学说的缺陷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6.
7.
8.
9.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其思想特质蕴含于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的统一之中。人民至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在当代的集中呈现,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的坚守人民立场、弘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其实现路径必须遵守唯物史观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重大疫情危难救助制度,体现了传统的人本思想.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应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针对防控重大疫情中的短板、弱项,完善疫情隔离措施,做好重大疫情消息的通报发布,采取有效的重大疫情救济手段,从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疫情危难救助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基本价值观还是程序方法论——论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畅、甘绍平和廖申白的相关论文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应用伦理学是基本价值观还是程序方法论?这确实是一个有关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核心问题。在当代社会的条件下,就确立一种比较合理的应用伦理学观念而言,我们既要看到其"程序方法"和"分析工具"性质的突出,同时又要坚持它的基本价值观性质,实现这两种基本特性的良性互动:在一种共鸣性、共同性的基本价值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应用伦理学的"程序方法"、"分析工具"等特性;在其"程序方法"、"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合理地形成共鸣性、共同性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不是世界存在的中心,而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它是人对其与自然界关系及其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经验之一,生动诠释了党执政治国的民生底气、政治根基和发展力量,有力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和鲜明品格。人民至上不仅是党的初心诉求,也是使命指向。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价值与实践现实,需要从逻辑原点、价值支点以及实践落点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唯此才能更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斗争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本质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是疫情防控的运行保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党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谁”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疫情防控的价值旨归,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人民性与公平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的问题。人民主体地位是疫情防控的实现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旨归与实践动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靠谁”的问题。以疫情防控如何运转、为何坚持、如何实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表述里还是在民粹主义者的口中,都是相当高频的词,但相同词的背后却存在着实质性差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强调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民粹主义人民观却侧重抽象的、整体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物质资料生产与经济基础等角度来把握人民的现实性,而民粹主义人民观则强调人民的精神纯洁和道德完美。只有清晰区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与西方民粹主义人民观的差异,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环境伦理学所设定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分析了环境伦理学以生命中心主义为前提、离开与人的关系孤立地考察非人类生命体的内在价值所导致的种种谬误,不同意其反人类中心主义、反人道主义的性质。作者认定人不仅和其他生命体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能动的,在改造环境中适应环境,必然对自然系统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因此当今人类为实现自身价值,在对环境自觉改造的同时要给这种“破坏”以有意识的补偿,人类就是在这种改造与补偿的双重过程中存在与发展,不断求得真善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存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18.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践行和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始终,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人民至上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乡村共同体主要依靠村庄内生力量建构和维持。以公共危机的社会化应对为视角,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乡村共同体自发性缔造现象,发现自发性缔造的乡村共同体是公共危机社会化应对的重要形式。该行为遵循“冲击—应对”的发生逻辑:当不可预期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村民生命财产带来冲击时,村民在共同利益引导、主流价值认同与合作机制支撑的基础上自发地缔造乡村共同体。乡村共同体虽然能够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侵蚀村庄,但也面临着专业性不足、情感性缺失和可持续性较弱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加强村民与政府等主体合作、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践行集体意识、弘扬共同体文化等措施,促进自发性缔造的乡村共同体提质增效,打造公共危机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它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人民内涵和人民利益的理解上都有所创新.今天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