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大学治理的运行机制是围绕政府、大学、市场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互动展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巴西大学经历了三种治理模式的时代变迁,分别是联邦集权下的双元治理模式、民主浪潮下的集体共决模式和新公共管理下的治理模式。在巴西大学治理模式的变迁过程中,政府与大学、行政与学术以及大学与市场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前巴西大学治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过度市场化对大学理念的侵蚀、极右政府对大学自治的损害以及财务模式单一对大学发展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李蓉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3-85
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对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形象塑造投入了自己最深厚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历程投射于女主人公的形象中。在达吉雅娜身上可以看出与普希金相似的精神状态,也可看出普希金把自己某些缺失的精神层次寄托于达吉雅娜的形象上。达吉雅娜不仅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人物,更是普希金潜意识中的女性一面,折射出普希金的生命追求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奥赛罗》在意象、人物、情节等层面上的原型,并深入探讨作品原型的超越性意义,既展示出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典文化相通的方面,又显示出鲜明的差异性,从而以一种较新的视角对《奥赛罗》等悲剧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杨金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27-29
仙女下凡的故事模式一直为历代文学家所运用,金庸在创作这三部小说时,就用象征的手法,把仙女下凡的模式原型演绎出来,虽然故事情节不同,但是是同一原型的不同的演绎版本。在他的《射雕》三部曲中,黄蓉与郭靖、小龙女与杨过、赵敏(小昭)与张无忌的爱情是仙女下凡的故事模式的翻版。仙女下凡的故事模式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社会大众的审美偏好,而且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某种反应机制,即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态。 相似文献
5.
李巧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3-95
《无事生非》的矛盾叙事主要表现在,人物话语的矛盾修辞凸显人性的反复无常;希罗的失语与贝特丽丝的能言善辩是对家长制、男权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而剧中不符合逻辑的重重骗局却透露出主人公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6.
何等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下对君王的失当言行进行规劝、告诫以期导正的一种行为,又称谏诤或谏议.从进谏形式上,可分为言谏和书谏两类,言谏注重以口奏的形式劝谏,书谏注重以文本的形式上书劝谏.先秦史传叙事文中言谏更受史家青睐,一方面参与历史叙事,为事件提供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又形成特殊的叙事模式,以《左传》为例,这些言谏谏例采用了交叉式暗叙、预叙、追叙和补叙等模式. 相似文献
7.
自约瑟夫.弗兰克等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后半叶提出叙事空间理论以来,空间批评日益成为有效解读文学经典的一种新视角、新范式。莎剧《麦克白》中精心设置的战场、荒原与城邦三大原型叙事空间,不仅有效地帮助读者跨越主体局限直接体验故事发生的动乱恐怖的历史语境,而且通过空间的再生和转换,深化了英雄麦克白如何因权力意志而弑杀君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名裂身亡的悲剧主题,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英国文艺复兴后期重建道德、信仰与人情的深切渴盼。 相似文献
8.
罗家湘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135-138
《逸周书》中有9篇记事体文章。从不同的叙事要素来分析,这9篇文章显示出不同的叙事模式:从语言要素看,有散体模式和韵文模式;从时间因素看,有单线推进模式和多线并进模式;从空间要素看,有扇形模式和同心圆模式;从推动情节的方式看,有以对话展开的模式和列举物类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91-95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通过爱情与死亡,缓慢而细致地展现出哥伦比亚的历史。学界多着眼于小说线性时间里的爱情。而笔者拟从空间的角度切入,通过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解读爱情的产生、发展及空间表征;用权力空间解释爱情在阶级、性别和年龄之间的流动;以身体空间阐述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各自游离之后的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肯定了爱情的力量对他的鼓舞,同时他以爱情的力量喻指一个希望——拉丁美洲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明天将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0.
黄春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
亚历山大·谢尔格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意识的伟大作家.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深沉的哲理意味,浓郁的乡土情结,灵魂的俄罗斯人和纯净而崭新的俄罗斯语言,充分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民族诗人的鲜明特性.正是这种民族特性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罗斯文学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女作家萧红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呈现出灵与肉的紧张对峙,往往以主人公对爱的彻底绝望而告终。但萧红在叙事中依然涵容着对人生的无限悲悯,弥漫着悲凉的人生感悟。作者深凝而诗意的目光已超越了情爱叙事本身的范畴,深入到人的生命意识深处,使读者往往忘记了叙述层面的情爱而感受到人生的荒凉。 相似文献
12.
郭小川50年代叙事诗中的革命与恋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3):55-61
郭小川50年代叙事诗在处理“革命”与“爱情”的关系时总体上服从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范。但由于对个体价值和情感的依恋和尊重,其文本在叙事逻辑、“独语”言说方式、女性视角及深邃的思想力方面有意无意地瓦解了“革命”对“爱情”的压制。 相似文献
13.
曹怀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7-33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潘红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55-5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环境。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杨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71-73
嫦娥原型所蕴涵的文化精神,表征了女性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有机和谐关系的渴望,昭示着未来女性的成长之路:当代文学女性不仅回归了女神的文化精神,生命力得到了张扬,主体性得到了确认,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将走向和谐共荣的文化生存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7.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18.
周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37-40
巴赫金的诗学研究广泛涉及社会学诗学、历史诗学和文化诗学各个领域,各领域之间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研究成果在20世纪诗学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对当今文论建设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荻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赖小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79-82
运用格雷玛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劳伦斯和张贤亮的代表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可以建构他们代表作中"创伤—拯救"这一叙事模式。以诗意化的性策略来对抗文明的压抑,是他们共同的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