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3.
曹禺、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们笔下创作的人物形象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中两个突出的女性人物形象“繁漪”、“曹七巧”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文章从两个经典女性人物的自我否定彻底性差异入手,就曹禺、张爱玲在塑造人物时,赋予人物主体痛苦承受的差异以及两人在生存背景差异下造成的女性认知差异两个方面,论述了“繁漪”、“曹七巧”自我否定彻底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蘩漪是《雷雨》中一个特殊的、不易为人理解的人物。也是在历来的演出和评论中争议最多的人物。在解放前的演出和评论中,有人把她处理成为一个由于生理苦闷而产生了变态心理的“情欲狂”,也有不少人认为她是一个阴鸷恶毒、神经质的女人。解放后,对蘩漪的评价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她的身价不断升高,一跃而成为一个“彻底的民主派”,“战斗的女性”。甚至有人写信给某剧团,要求脱掉蘩漪身上的黑絲绒旗袍,换上光鲜的大红衣服,以示烈火般的性格。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蘩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太太,一个“极  相似文献   

5.
蘩漪不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格自由的新女性 ,她只是一个陷入情欲之网不能自拔的女性形象。在《雷雨》中 ,曹禺借蘩漪的形象 ,探讨了人的悲剧与人的原始欲望的关系 ,显示出他对于宇宙间神秘力量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庄平 《南都学坛》2006,26(5):63-64
母爱是女性身上与生俱来的最伟大、最崇高的爱。然而在蘩漪的情感天平上,母爱的分量远远低于爱情的砝码。中国传统女人,纵然是生活在浓厚悲剧色彩的婚姻里,可一旦有了孩子,她就会忘记婚姻,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在母爱的世界里宣泄女性情感的激流。蘩漪的恨,是从踏入周家由青春少女变为少妇的那一天开始的,她沿着幽恨———愤恨———仇恨这一行程一路走下去。蘩漪双重的性格、复杂的身份、高贵的地位、变态的情爱,最终必然导致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蘩漪是<雷雨>所塑造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欲望的角度对蘩漪加以解读是文学研究新视角的体现.蘩漪与周萍之间难以扯断的关系更多的是由于蘩漪难以满足的生理欲望造成的.从欲望的角度揭示蘩漪行动的动因,并围绕欲望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蘩漪和<雷雨>加以重新解读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变中的蘩漪     
在作品<雷雨>中,蘩漪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独特的形象,她聪明美丽、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由于生活的禁锢,她渐渐地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而这个"活"的"变"的过程,不但包含有这个形象自身的因素,而且与其周围的环境,时代的因素密不可分.故挖掘造就蘩漪形象的内外因素,更深一层来理解蘩漪这个形象,从而可以看到一个"活"的蘩漪.  相似文献   

9.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达洛维夫人》中的达洛维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他们的经历与命运却惊人地相似。通过比较他们各自的婚姻、与周围人尤其是女性的关系、最后结局等,尝试对女性当时共同的、无法逃避的命运进行文化症候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与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分别塑造的女性形象玉米、曹七巧与三仙姑这3个女性形象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在视域侧重上对人类感性生命欲望的关注,并以在人类感性欲望的挖掘中寻求对人性认识的深刻为最终意旨。三者尽管在时代承载与审美感受上有差异,但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引起我们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也正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艺术品格及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一大杰出贡献,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曹顺庆教授主编的《中外文论史》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世界各国文论从滥觞到19世纪时期的发展概貌,其所凸显的总体性、世界性、差异性特色与创新,堪称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中外文论史》对世界性“总体文学理论”建构的尝试和“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突破,以及对异质文论比较“差异性”思维方式的强调,既符合当今世界文学理论比较研究全球化的要求和趋势,也为中外文论之间的对话、汇通及其文论新质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异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重庆完全可以跟北京、上海并称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但由于重庆的中心地位来自于政治的机缘,不是自身文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作为中心城市,有着与京沪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如果说京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那么重庆就只能算是"异乡"了。它的这一"异乡"身份赋予了现代文学新的特质,从而与京沪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伯莎和繁漪两个"疯女人"的婚姻、"楼上"的囚禁、复仇烈火的比较,探询了"疯女人"生命轨迹,分析得出了"疯女人"的发疯原因,认为伯莎和繁漪"发疯",其实就是对于所属阶级和父权制现存统治秩序的反抗与嘲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的成功是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农民和农村生活题材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并且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成绩 ,因此 ,对赵树理现象的探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