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旗地是清代八旗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清中叶,由于流民出关,旗地买卖盛行,旗地逐渐向民地转化。而清廷为保护旗人的生计,采取一系列旗地的补救措施。本文试就乾嘉时期东北旗地的补救措施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研究当中,边疆历史研究属于薄弱环节,而边疆地区的土地制度研究更属于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环节。其中,东北地区的史地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有关东北旗地研究的著作尚属少见。最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刁书仁同志的力作《东北旗地研究》,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东北旗地研究》是第一部对东北旗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清朝确立的八旗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土地制度,其形成与八旗牛录制和当时女真的村落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发展又与清朝统治不断巩固密不可分,其瓦解还与清朝统治衰微相联系,因此,八旗…  相似文献   

3.
清朝旗人的田地渐渐进入流通领域,使得国有变为私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演变路径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通过直接圈占的方式,拥有了大量国有土地。这些土地被分给旗人,作为他们生计的保障。清政府认为和希望这样一来,所有的满族人和他们的后代就可以永远无衣食之忧,永远安居乐业。这些分给旗人的土地被称为旗田或旗地。旗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旗田的业主只有  相似文献   

4.
清初辽宁地区官庄旗地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官庄旗地,是对所有权属于八旗土地的通称。它构成了清代满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时的辽宁地区,有清统治者的兴京老城(辽宁新宾县内)和陪都沈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政府为了保护和开发这块“龙兴之地”,在这里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即以旗地为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这对清王朝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北旗地是清代八旗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旗地是缘八旗驻防之派置而设立的。东北旗地中,奉天旗地最为典型,带有普遍性。旗地兵丁担负生产和防卫双重任务,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人身依附关系经历了由主渐次、由严禁逐步宽松的过程。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满族社会逐步由初期的封建制向发达的封建制的转化。它说明满族已逐步克服了自身落后的东西,使旗地所有制关系和关内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关系趋于一致,它展示了文明的浸透力量。  相似文献   

6.
旗地是清朝的一种特殊土地形态,是满清王公贵族的重要经济来源,主要分布在今河北、东北地区。辛亥革命后,为了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历届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对河北旗地进行整理丈放。本文结合相关档案和文献资料,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北旗地的管理作了详细考述,并对其积极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及土地产权等概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与土地有关的关系,在一定的土地关系中产生对土地的产权要求,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这种产权要求制度化后就形成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确立也就相应地界定了土地产权并借以影响人们的土地行为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增量土地及存量土地由于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土地制度中的又一创新——土地储备制度,通过统一收购土地、统一储备土地、统一适量地供应土地的运作模式,正对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时间尚短,理论体系不完善,导致它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方法措施,使其在城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旧中国土地占有制度极端不合理:百分之五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广大贫农雇农无地或占有少量的土地。在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下,广大农民受着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苛捐杂税及其他超经济的残酷剥削,长年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关后,清政府对旗人采取了"恩养"政策,然而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加与旗丁的奢侈腐化,八旗生计问题便日渐成为朝廷的负担和社会的累赘。为此,清政府自康熙朝始,历雍正到乾隆朝耗费巨多帑项,采取汉军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为民、设立井田、赏赐银两、赎回民典旗地、设立养育兵制度等诸多措施,以求解决、维系这种制度,均收效甚微。乾隆初年,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了移驻京旗闲散回至东北屯田的思想,并在随后付诸实施,直至清末。虽然这一政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统治者的最初目的,但确有相当部分的京旗子弟留在了回屯地。  相似文献   

11.
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因移旗屯田 ,从而体现其解决八旗生计的意图 ,由于移旗屯田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风多告失败。严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为以后朝鲜半岛人民的大量越垦和俄国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2.
子弟书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北京八旗子弟创造的一种说唱文学,其内容有78%来自明清时期流行的戏曲和小说,22%为八旗子弟的原创作品。这一结果与清代八旗子弟对汉文小说、戏曲的痴迷有重要的关系,他们对故事艺术效果的重视,也提高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孙守朋博士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从八旗研究来讲,选题恰当,见解独到,特殊论断,资料翔实,是一部难得的开拓作品。此书对于整体的八旗汉军来说,是阶段性的成果,如欲较全面地完成一部有分量的八旗汉军研究著作,尚需从内容扩充、理论深度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东海女真是满洲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本学者对满洲八旗中东海女真佐领的研究多有遗误。实际上,在满洲八旗的"国初"佐领中,实有64个东海女真佐领。  相似文献   

15.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八旗军队的驻防城因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不同,其特点独具。通过对史书、方志等文献和实地调研 资料的整理,初步探讨了清代八旗驻防的布局。在对实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旗城作为军事要地和商业中心 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传统风水理论、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满清定都北京以后,八旗军民合一的体制被打破,清政府为维护政权的稳固,分派八旗军在全国多处驻防。广州八旗在 驻防初期,有钱粮制度作保障,且旗民人口较少,因此,旗民生活较为宽裕,但随着清政府财政的枯竭,广州八旗旗民人口的增 长,广州驻防八旗旗民面临着严峻的生计问题,虽然广州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来解决旗民的生计问题,但这些措施对于多数生 计维艰的八旗旗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最终广州八旗旗民突破了八旗驻防制度的种种束缚,开始自谋生路  相似文献   

18.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综合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 ,如包括红夷大炮在内的火器的制造和大规模的使用有关。而清统治者的军事政策却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9.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事满族妇女史研究,首先要重视收集研读原始文献,尤其要注重对满文史料的运用;其次,关注并了解相关的社会制度,在清代,特别要注重对八旗制度的把握;第三,关注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满族妇女,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熟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满族妇女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