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麂裘"何解?查<说文>:"麂,鹿子也.""裘,皮衣也."合起来"麂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麂,幼小的鹿.麂裘,以麂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  相似文献   

2.
当官最初是件苦差事,喜欢干的人并不多。据韩非子《五蠹》篇载:尧之王天下也,采椽不(?)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尧、禹是富有天下的“一把手”,过的什么日子?官当到这个境界,吃亏大大的,还有什么吸引力。固此,不少人视当官为畏途。一个叫善卷的,听说“舜以天下让之“,推辞不掉,“遂入深山,莫知其所终”;还有一位更绝,“负子携妻以入海,终身不返”。看来,那时当官并不舒服,凡事要率先垂范,耐得“臣虏之劳”,无什么特权可享,不过是“监门服善”,名副其实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人对当官漠然处之乃至断然拒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在这种“官念”即是为民的氛围下,如果此时讲什么淡化“官念”,反倒让人不可思议。再说,那时的“公仆意识”也强,爱民为民不含有做作虚伪的水份,“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已之溺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象这种人,“官念”强些实在是百姓、国家之幸。  相似文献   

3.
近年教历史文选课,采用赵淡元先生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下册)获益良多。该书凝集了全国近二十位学者的智慧。所选要籍脉络分明,选文注释详赡。兹就备课所得,列五事以为商榷,以期不断提高质量;笔者建议乃浅陋之见,仅供参考而已。一、校对失误者多处,应予订正。如:上册第60页《战国策·赵策》中“变右之教”之“右”当作“古”。上册第103页《史记·平准书》“天下若其劳”之“若”,应为“苦”。下册第54页《晋书·祖逖传》中有“父武,晋王椽,上谷太守”之“椽”当作“”。下册第94页《新唐书·魏…  相似文献   

4.
《诗·邶风·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争唱的优美情诗。诗虽三章、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先说第一章,“静女其姝”句,便诸说有异。“静”应是“竫”的假意。但《说文》又云:“静,采也。从青争声。”段注引《考工记》云:“言画绘之事”;“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又《说文》云:青,东方色也。”所以“静“在此专指姑娘的容色,而非指气度。至于“姝”,《说文》云:“姝,  相似文献   

5.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6.
《史记·淮阴候列传》叙述韩信为布衣时有这样一段话: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之文大体相同。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颜师古《汉书注》并引张晏说以解“蓐食”:“未起而床蓐中食。”后代诸如王力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7.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蒋方副教授在《文学遗产》1999年第 3期发表《“女”之角色及其意义探析》一文认为 ,在《离骚》中 ,女出现于长诗由现实的叙述向虚幻作寻求的转捩之处 ,是诗人以喷薄的感情结构诗篇的重要角色 ,故考察其身分不应脱离诗篇的结构。文章考察了战国至秦汉典籍中数量可观的以“女”为首字的人名 ,认为“女某”是楚地特有的一种称号 ,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始祖 ,也包括女神和女巫。《离骚》中的女 ,由于资料匮乏 ,已经不能确知其来历 ,但从名称看 ,她是楚人所尊奉的众多以“女”为首字的女性之一。与重华一样 ,这位具有神性…  相似文献   

8.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得既广且繁的一个词。《说文解字》云:“所,伐木声也,诗:伐木所所”。然而《诗经》今本皆作“伐木许许”。这是描摩伐木声音的象声词。今人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说:“所,金释所,象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户亦声。本为动词。”这是说“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是“所”的本义了;古书中又有“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这个“所”是表概数的数词;还有“爰得我所”(《诗经·硕鼠》),这个“所”是表示“处所”意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0.
“滥竽充数”为习用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不长,撮钞如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 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土逃.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注:“以,与巳同。廪食以数百人,谓吹竽之人由官廪供食者已数百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称:“以,作及解。这句说,吹竽的人由官廪供食的已达数百人。”既每“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其所廪食之乐队“已(及)数百人”自不言而喻,何须特为说明?此种解释表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根据《说文》认为:“武字本作(?),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说文》对“武”的形义分析是借用楚庄王的话:“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此说人云亦云,流弊深广.语言学界至今尚无专文研讨.现谨写短文,试探“武”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后引了《左传》上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于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课本将“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将“块”解作“泥块”是正确的。 《说文》“(土鬼)(块)”写作“”,说“”或作“(土鬼)”。那么“(土鬼)”与“”当为异体字。《说文》又以“”释“(土鬼)”,“(土鬼)”就是“土块”。《国语·吴语》:“(楚灵)王寐,畴枕王以而去之。”韦胎注:“,(土鬼)也。”《尔雅·释言》:“(土鬼),堛也。“段玉裁认为“堛”即“”之异文,可见“(土鬼)”,、堛三字都是“土块”的意思。晋杜预在注“野人与之块”这句话时,虽未对“堛”直接加以解释,却说:“得土有国之祥,故以为天赐。”可见杜预也是把“块”解作“土块”的,不然,何以有“得土”之说呢?  相似文献   

14.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说:“公元前二○二年(汉五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氾水之南”。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说:“汉五年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冬季,季羡林在《新民晚报》发表《漫谈皇帝》一文说:“生长于高墒宫院之内,养于宫女宦官之手,对外面的社会和老百姓的情况,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产生陈叔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相似文献   

16.
释“土剪”     
唐人柳宗元有《行路难》诗,第二首为: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遗余毫末不见保,躏轹磵壑何当存。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山孝)豁空岩峦。  相似文献   

17.
少益稍益《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触说赵太后)“少益”,少者稍也,无异议;于“益”字注家却颇有纷争,约有二说:①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注:“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中华书局1962年版117页)《古代散文选》释作:“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48页)或译为:“渐渐地越来越想吃一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②释“益”为动词“增加,增进”。冯其庸等编《历代文选》注:“少增食  相似文献   

18.
古六国考     
<正> 一、名称古六国名称的由来,是与该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说文、六部》:“六、易之数,会变于六,正于八,从入八。”按“六”不从“入”,当从“亠”,与甲骨、金文的“亢”、“京”、“高”、“毫”等字的“亠”同。丁山谓“借入为六”①,亦不确切,甲骨、金文均有“入”和“六”,不同字。林义光说:“《说文》云:‘夫,菌夫,地蕈,丛生田中,从(?)六声。’按《说文》夌下云:‘从刄从夫,夫高也。’夫义为高,当为陆之古文,古作(?),象陆,(象陆下有水形)(?)陆上草木,或作(?)。“又说《说文》”“六,从入八”之义不可晓。古陆字或  相似文献   

19.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妹。颜色类相似,手瓜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上面这首题为《上山采蘼芜》的短诗,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收录了它,并作注说:“这是写女子  相似文献   

20.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五花马,亦名五花(马总),唐诗常见。何谓“五花马”,历来有二说:一曰“马之毛色作五花文(纹)者”,二曰“剪马(鬃)为五瓣”。近几年唐诗选本,不少选入了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高都护(马总)马行》、岑参的《走马州行奉送出师西征》三诗。释“五花”一词时,有主前说者,有是后说者,有二说并存者;力排“剪”说者仅萧涤非先生一人。本文试申萧说,辨“剪”,之非,并对萧注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