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论魏源经世致用及师夷制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源是启蒙思想家,倡兴"经世致用",主张"师夷制夷",对中国近代化大业的启动、推进,做出了不朽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19世纪40年代,当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难之时,先进的中国人救国图存的第一声呐喊,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它的提出者,是一批从清朝统冶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封建官僚和开明士大夫,即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最初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这是一股既区别于旧式农民阶级,又不同于早期资产阶级,也有异于当权的封建顽固派的社会力量。他们反对外国侵略但不盲  相似文献   

3.
“师夷”与“制夷”──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谢本书中世纪后期,酉欧曾发生了延续三百年之久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对后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佛罗伦萨诗人但丁(1265——1321)是中古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所...  相似文献   

4.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 ,“师夷”主要集中于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科技 ,但并不限于“战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还包括先进工业科技的引入、近代工业的建设、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师夷”要求对传统教育内容、科举词章取士制度加以变通 ,并进而延伸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 ,并影响到此后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域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然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 ,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 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使“古老的中国遇着极大的危险”①。风雨飘摇的清朝政府“内忧外患,一时并至”。面对“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②,胜败存亡,何去何从?清廷统治阶级及其各个派别都在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着抉择。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思想文化界的风气转向经世致用之学,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它是强国御侮的呼声,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突破了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较早地认清了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与趋势,并把学习西方技术与御敌图强结合起来,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最高水平,对后期的洋务运动及近代文化的转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时代命题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所揭示的基本内涵尚不全面、深刻,只停留在表面器物层次,未能真正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深层内核。  相似文献   

7.
耆英是中国外交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近代转变时期的封建官员,其夷务思想,带有明显的愚昧成分;其制夷方法,带有封建官僚的智术狡黠;其办理夷务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此期间的耆英,对西方国家的某些认识是较为清醒的,也曾提出过一些可贵的制夷思想。耆英虽算不上开明、进步的外交家,但却是一位力图重新认识夷人、探求制夷之策的"夷务"大员;虽然未必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主战者,但亦决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位可耻的卖国者、投降派。  相似文献   

8.
9.
论魏源的经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步社会思想急剧变化过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探讨其经世思想的内涵及文化背景 ,对于我们研究这位“破立并举、与时俱进”的先哲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两汉之际 ,经世思想已发展成儒学传统 ,成为历代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佐君教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 ,清统治者出于维护其极端专制与防范汉民族反抗的需要 ,对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 ,迫使知识分子走上一条埋头古籍的考据与整理的沉闷之路。对此 ,魏源在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当口 ,与龚自珍、林则徐、徐继畲、包世臣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将视野从故纸堆转…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人自我反思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人现代化意识开始产生的一付促化剂。传统的观念视中国为“天朝上国”、西方各国是“蛮夷小邦”,但鸦片战争的客观事实却是“蛮夷”击败了“天朝”。而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商品和传教士而来的,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传播。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士大夫中大多数人仍然浑浑噩噩,或醉生梦死,或顽固地谨守“夷夏之辨”、“用夏变夷”的信条。但一部分代表着近代文化新趋向的有识之士,已从原来对域外事物一无所知的封闭殿堂中步履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注视西方的文化,并试图将某些东西纳入自己古老的文化体系里,加以吸收和改造。  相似文献   

11.
魏源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经济改革思想和“师夷长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思想中的进步倾向,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魏源经济思想所代表的阶级倾向,一般论者几乎都认为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倾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拟就魏源经济思想是否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时代”,魏源是个界碑式的人物.他既是传统考据学风的终结者,又是近代经世思潮的先驱。其经世思想前承早期经世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后后学习西方的维新思潮,因此既重传统经世的修齐治平、兴利除弊、整顿内政,亦重与时俱进的师夷长技、对外开放。以《皇朝经世文编》和《海国图志》为标志,魏源的经世思想经历了由尚虑到务实、由湖古到求今、由内求到外究、由师古到师夷的重大变向.成为近代思想“创摔碎芽、前驱开路”的第一人。但其潜在的“分必本天古”及”药方又败古时丹”的价值取向又给近代学习西方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其经世思想既有开创性.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魏源的河工改革思想是其经世实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对河工现实的具体考察,找出导致问题的根本所在;主张治河不以防为主,而应顺河之性,以导为主,并且作了具体计划。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改革者。他的有关言论、思想不仅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政治现实密切相关,而且对后世也能给予一定的启迪。本文着重探讨魏源的社会控制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的“度制”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等著作之中。董仲舒的“度制”包括二层特定含义:一是指制定规章制度时,规定的限度,制裁的力度要恰当,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枉;二是指按照“度”制定制度。具体指制定贫富的“调均”制度。即贫富的悬殊要有度。既不能过富,也不能过贫。他主张通过“调均”措施,使贫富有差、有度,以达到汉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董仲舒的“度制”(调均)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因此,本文拟对董仲舒“度制”(调均)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思…  相似文献   

16.
一、从“中国”说起中国古代亦有“国家”之词,其意义与今相去甚远。先秦社会,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是国的“硬核”,国是一个大的宗法血缘集团。所以帝王是最高的大父家长,代表最大的血亲社团,常称作“国家”,如《晋书·陶侃传》谓成帝“国家年小,不出胸怀”;同时,“国家”又是这个大血亲社会的统称。文字学上,“国”即“國”,从戈,从口,为武装守卫的院子或栅栏或城池。所以古代“国  相似文献   

17.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8.
魏源是开启近代打破封闭状态、奖励对外观念 ,因而支配国民心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杰出思想家。推进对魏源的研究 ,应当把他的改革主张与其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思想 ,与当时哲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联系起来 ,并且发掘其前期改革思想中的近代意识 ,探讨他由前期向后期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考察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点 ,还可从中得出对于当前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 魏源的经学思想是清代经今文学派的理论重镇,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很大影响,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魏源的经学著作十分宏富,主要有《诗古微》、《书古微》、《董子春秋发微》、《公羊春秋论上下》、《孝经集传》、《礼记别录考》、《易象微》、《大戴礼记微》、《论语类编》、《孟子类编》、《禹贡说》、《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等等。魏源于嘉庆十三年(1808)入泮,十五岁“始究心阳明之学”。进京后,从胡承珙  相似文献   

20.
简论魏源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首倡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许多革新内政、富国强兵的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矛盾学说是魏源提出一系列改革思想的主要哲学依据,探讨这一学说,对于我们反思昨天的历史,搞好今天的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