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后朦胧诗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中国大陆上的后朦胧诗是继朦胧诗之后引人注目的新潮诗。如果说朦胧诗曾经引起过争议,逐渐为诗歌理论界认同,那么后朦胧诗则是流派杂陈,众说纷纭,诗歌理论界至今仍莫衷一是。对后朦胧诗的态度,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侧目而视,或者是盲目肯定,或者是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2.
论"朦胧诗"后的诗歌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朦胧诗"后至今近二十年中国诗歌总体上呈现衰微的趋势.本文拟从社会历史层面以及诗歌本体上的失误诸方面对诗歌式微的内外因加以探求,为重建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正常秩序提供一些值得注意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毕大群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2,19(2):110-111
我们论及朦胧诗的民族情结 ,首先做的仍是为朦胧诗正名的问题。就是说朦胧诗中广泛存在着对国家、人民的深厚的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 ,这即是民族情结 ,并不像某些论者所说朦胧诗仅仅囿于个人感情的狭隘圈子之中。其实这方面的工作以前的论者早已涉及 ,今天我们再论及则是为了更明确。朦胧诗产生于特定的年代 ,是反思的产物 ,是一代青年诗人主体意识思维观念的觉醒。十年浩劫给文化界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怀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的年轻诗人对畸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沉的思索 ,进行了锐利的解剖和理性的批判 ,将其真实的感受抒发出来凝成… 相似文献
4.
后朦胧诗人几乎普遍是持“语言中心论”的。无论是“口语化”等策略的提出 ,还是“前文化语言”等观念的实施 ,都视语言为诗歌的根本问题和归宿。但这种对语言的偏执和过度强调已经导致了对诗歌更本质方面的忽略和遗忘 ,使许多诗歌文本成为浅薄的语言游戏和“语感”训练。诗学领域的价值失范问题已被提出且日趋严峻 ,一种理论上的话语清理越来越必要、迫切。我们只有及时总结、纠正这些偏颇的观念、倾向 ,才有可能建构一门更科学、更完善的当代形态的新诗学 ,使中国诗歌在 2 1世纪重现辉煌 相似文献
5.
6.
当现代语言学家与现代哲学家同时意识到语言与世界的同构性之后,一个语言即世界或世界即语言的基本事实也就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了。这个事实显然意味着这么一种新的思想:世界的改变归根结底乃是语言的改变。变换一种语言方式将意味着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能说当今的中国人已经获得了一个新世界,但他们的语言却正在发生着悄悄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罗振亚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03-110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历史充满反叛性,它的反叛破坏大于建设,疏离多于超越;它对意象与象征艺术的解构、日常性叙述的重视、多元技巧的综合调试,刷新了新诗的本质内涵;它的民刊策略和边缘立场,在保证先锋性同时,表明自身还存在着典型的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后革命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史诗、反思、传奇、谍战等不同叙事类型,创作呈现出注重人物心理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注重展现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拓展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着某些缺憾:文体上多了影视剧的色彩,少了小说的意味;情节上关注通俗化的表达,少了经典化的叙述;整体上注重日常化的表述,缺少精神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革命风雷激荡,各文体中与旧文学决裂得最彻底的,恐怕要算新诗了.它不但砸碎了旧诗专讲声调格律的僵化形式,而且在内容上扩展了包容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叛逆和反抗精神.中国新诗的中流砥柱是郭沫若,他在诗中竟然惊世骇俗地把自己比作“天狗”,宣称“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当时的守旧派把他称为“诗匪”,他干脆写了一首《匪徒颂》,大呼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万岁!万岁!万岁!”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最重要的诗歌现象;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取向,第三代诗则以鲜明的世俗关怀指向坚持平民立场与平民叙写;朦胧诗常常将个人化的“小”我附着在具有着政治、历史、文化内容,象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大”我之中,而第三代诗则重在表现个体人的生命体验;朦胧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构建了充满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世界,第三代诗则将口语的运用推向了极致;朦胧诗奠定了新时期之初中国文学的基调,第三代诗则彻底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资本主义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测度环境变化的性质以及寻求积极的战略,这是西方左派理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德里克认为资本主义凭借"弹性生产"重组了全球关系从而形成了全球资本主义,对于左派来说,这是一种"后革命氛围".在这种形势下,左派(激进主义)必须"重新发明革命". 相似文献
12.
后朦胧诗歌的“个体主体性”涉及到生命领域的各个层次:理性与感性,文化与本能,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诸种精神指向在现实生存图景和形而上学方面呈现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分裂又相互包容的特征,这种看似不可解析的个人话语策略扩大了人的解放效果,打开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化”的潜在可能性。后朦胧诗歌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要面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双重标准和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出现及成功又使得它成为了评判之后诗歌的新参照系。大约10年前,一些当年力挺朦胧诗的批评家对朦胧诗后诗歌作了严厉的批判,把诗歌在当代的处境简单地归结于诗人和诗歌本身,却忽略了对批评本身的反思。因此,批评应突破自己的盲区,进入到诗歌文本本身中去,以走出困境,真正对诗歌进行理论建构和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七十年代末,在社会转折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由意识形态写作开始转向艺术性写作,文学从为政治服务的公然的规定下解放出来而恢复其审美功能.在这一文学向自身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作为它的理论后盾的新潮诗歌批评则及时地对巨变作出了解释并加速了一时代文学观念的更新,从而推动了新时期的文学复兴运动.“朦胧诗”最初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谓,它是创新的诗歌现象在因长期的非文学运动而导致艺术思维退化的诗歌欣赏主体那里引起的痛苦反应.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按报纸的宣传去思维,去看问题,去自我感觉,至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只要跟报纸上的抽象概念不相符合,那么这种生活就是不可信、不能理解,是值得怀疑,是不应该作为讨论问题的根据的.因此,一旦文学、诗歌不再按照报纸社论的调子去演绎,而是服从心灵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切感应,那么这样的诗歌就是怪异的了,是令人忧惧的,是难以理解的,也就是说,是读不懂的了.浩劫过后,从地下流传到公开传播的巡礼了文化大革命中“迷惘的一代”的觉醒的心灵,以先驱者的声音在刚刚解冻的诗苑初露锋芒的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诗作,就这样引起了那些习惯于从诗歌中寻找跟报刊社论的提法相一致的思想观点的读者的不习惯和困惑.1980 相似文献
17.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以不断革命論和革命发展阶段論为基本出发点,透彻地解决了人民公社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的根本政策問題,为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发展,規定了坚实而健全的康庄大道,并为我国建設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因此,无論在实踐上,无論在理諭上,都具有极其偉大、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什么是不断革命諭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它对于无产阶級的革命事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們在建設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 相似文献
18.
不断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阶段論的統一,是馬克思列宁主义理論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无产阶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核,是共产党制定革命路綫,确定革命任务的理論基础。因此,学習和研究这一重要原理。对于深入地学習馬克思列宁主义理論,正确地領会和貫徹执行党的方針、政策,具有極其巨大的理論意义和实踐意义什么是不断革命論呢?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論告訴我們,无产阶級領导的革命是一个接着一个,不停頓地进行着;而且一个接着一个的革命是互相銜接、互相渗透的完整过程。前一个革命是后一个革命的必經步驟,为后一个革命准备条件,扫清道路;后一个革命又是前一个革命的必然繼續。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根据这个规律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都发展了这个思想,创造了光辉的革命范例.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后,紧接着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经常以不断革命的思想教育人民,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还需不需要不断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给予肯定的回 相似文献
20.
罗振亚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无论诗坛怎样派别林立,新星迭涌,无论诗坛怎样众声鼎沸,热闹暄腾;缪斯与读者日渐滑向双向疏离状态却恐怕是不可否认的痛苦现实.群星闪烁的背后是没有太阳,多元并举的同义语是失却规范,经过“盛唐”状态的风流,第三代诗正一步步堕入繁而不荣的疲软低谷.它虚弱的呐喊与潇洒的宣言非但没结出丰满绚烂的果实,相反倒使诗坛陷入了平庸混乱的尴尬困境或境地;第三代已远难与翘楚文坛的新潮小说比肩,甚至连与曾一向寂寞的散文热潮也无法抗衡.如今,丰饶阔达的诗歌原野上大手笔的拳头诗人与力透纸背的拳头诗作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几年前为构建新生代抒情群落摇旗呐喊的才子才女们已云散星消,不再关心派的名份,渐成散兵涌勇的沉寂.尤为严重的是失却了接受层面——读者群,人们不再读诗、谈诗,写诗的人也不再关心自身以外的诗,若干年前人们拥挤着争购《双桅船》、为《将军,不要这样做》、《小草在歌唱》频频撼动的动人场景,作为一段荣光已幻化成隔日黄花,永久地定凝在遥远的历史梦幻中了.一句话,第三代已走向了迷踪后的沉寂,昔日的灵光与魅力在迅疾地隐退,平淡业已成为最基本的特征,第三代精灵们的鸣唱再也获得不了太多的青睐和掌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