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日母归泥     
在上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上古音里具有舌面鼻音声母n-的字,由于鼻音消失,又经过卷舌化,逐渐变成了现在读r-声母的字,如“日”、“人”、“如”等;同时止摄日母三等字由于失去了声母,在现代普通话里念成零声母的er,如“二”、“尔”、“儿”等  相似文献   

2.
全国许多方言区对普通话声母中的翘舌音(zh ch sh)与平舌音(z c s)分不清,鼻音(n)与边音(1)分不清,或者说一些方言区没有翘舌音声母和鼻音声母。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zh ch sh”和“n”的发音比较容易,然而对那众多的平、翘舌音字和鼻音、边音字,如何使学生熟练地分辨记清,却  相似文献   

3.
汉字中娄、律、轹、(黑枼)是来母字,擞、数、核、铄、揲分别是心、生、邪、书、禅母字。对这样的谐声关系,高本汉、董同和、李方桂等都为之拟个共同声母sl-。除了谐声字,在闽西北还有一大片地方把一部分来母字念成S-(白读)。如建瓯:  相似文献   

4.
合江音系中存在的鼻辅音有“m、n、(ηo)、(η)”四种,其中可以作为声母的有“m、n、(ηo)、(η)”,可作为韵尾的有“n、(η)”。文章通过与中古音的对比,对合江音系中的鼻音声母和鼻音韵尾进行分析,探求鼻辅音在合江方言中的分布 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徐闻(下洋)位于雷州半岛的南端,其境内流通的黎话属闽南方言.徐闻黎话共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穿、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母,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相似文献   

6.
摇铃乡(即原石板公社)是川北剑阁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山高坡陡,至今才通汽车,人口三千多。摇铃话不仅与剑阁县城的话差别较大,而且与白龙、广坪、迎水、高池、龙源等邻近乡镇的话也有差别,这种差别本地人都有明显感觉。现将摇铃话的语音情况做个概略介绍,供研究四川方言时参考。 1.声母24个: p p‘ m f v t t‘ n ts ts‘ s 摇铃话有一套鼻音声母m、n、其中n包括鼻音n和边音l,实际发音时,多发边音而少发鼻音。在“奶、来、拿、男、能,农、弄、挪”这些字中,边音和鼻音不构成对  相似文献   

7.
釋■     
长沙仰天湖出土战国楚竹簡遣策有■字,凡二見,一稱“■君之(纟足)衣”,一稱“皆■(藏)於一■之■”。此字又见(木仒)江陵望山二號墓出土战国楚竹简遣策,称“二■之■(乂丁),一■高之(乂丁)”;又可增一畫作(?),見(木仒)長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闽南方言里,有一部中古属于鼻音声母的字,在其白读的时候,鼻音声母竟变为喉擦音声母。在其它汉语方言里,这是颇为少见的现象,我认为有提出讨论的必要。在这课题里我们将讨论到的有: a.由明(微)母变为匣母; b.由泥(日)母变为匣母; c.由疑母变为匣母。  相似文献   

9.
<正> j q x同z c s不分,是合肥方言的一个主要特点。但是,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合肥方言中没有j q x呢?我们说完全不是。一、合肥方言把普通话以j q x为声母的字读成z c s声母,一般只限于j q x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 1、普通话j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tsl]。如: 基、几、机、叽、鸡、济、剂、挤、纪、记、寂、荠、计、技、妓、寄、伎、季、祭、系、既、忌、嫉、际、继等等。 2、普通话q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ts‘l]。如: 期、欺、妻、凄、齐、祁、其、旗、棋、岐、企、崎、骑、启、乞、起、泣、弃、契、砌、器、气等等。 3、普通话x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sl]。如: 喜、西、牺、溪,希、稀、洗、铣、系、戏、细等等。另外,普通话声母d t和韵母i相拼的一部分字也读作z C声母。如: di读作[ts‘l]的有:  相似文献   

10.
《番汉合时掌中珠》(以下简称《掌中珠》)所反映的西夏语音系的全浊声母应该是一种什么音貌 ?是普通意义上的浊声母 ,还是带有鼻音因素 ,即习惯上称之为“鼻冠音”的浊声母 ?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起源于《掌中珠》中有一批用“尼×”等汉文复字注音的西夏字。例如 :(行业 ) ,汉文注音为“尼责” ;(夏 ) ,汉文注音为“尼顷” ;(主 ) ,汉文注音为“尼足”。有人认为汉文复字为反切音 ;有人认为是为了方便汉人准确地发出西夏语的全浊音而特意加了“尼”音首 ;有人认为“尼”加在音首 ,表明西夏语中有鼻冠音。我们不妨先通检一下所有用“尼×”注…  相似文献   

11.
三、陕北话声韵调与古音的比较我们这里所说的古音,是借以《广韵》为代表的古音系统。与古音相比,陕北话声韵调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规律比较整齐。如古全浊声母全部消失,按古声调平仄的不同,分别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声母和送气的清声母;古阳声韵深摄(收-m尾)、臻摄(收-n尾)字无一例外地并入曾摄(收-(?)尾)、梗摄(收-(?)尾)、通摄(收-(?)尾)。再如古平声按古声母的清浊分为阴平阳平;古全浊声母上声并入去声等等。从与古音的比较中,可以找到陕北话声韵调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2.
“比”字句生成过程中的条件与制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字句是“比”字结构“比y”充当状语的句子,表层结构一般采取“x比yz”的格式,如: (1)我比他大。 (2)这篇文章比那篇文章短。 在这个格式里,除了“比”作为比较范畴的标志是定项(或常项)以外,x、y和z都是变项,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固定的值,可以代  相似文献   

13.
是n次实系数多项式,q~*(x)=(x~2-u~*x-v~*)=(x-α~*)(x-β~*)是f(x)的m≥1重因子:f(x)=[q~*(x)]~mg(X).当m=1且g(α~*)g(β~*)≠0时,从(u~*,v~*)的适当近似出发,用熟知的Bairstow方法求(u~*,v~*)时,具有二阶收敛.当m≥2时,Bairstow方法的收敛速度很慢.用Newton方法求f(x)的m≥1重因子(x-α)~m时,也有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利簋》释文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关于《利簋》,张政烺、于省吾,商承祚三先生皆有释文,各有所得,惟皆有未能犁然当心之处。谨陈管见,以就正于诸同志。张政烺先生释为: “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方亶)公宝尊彝。”商承祚先生则以“朝岁”连读,以“鼎克”两字为句,“昏夙有商”四字为句。于省吾先生则以“岁鼎克闻”为一句。余与张先生同。谨按:首两句当如张、于两先生读。商先生以“岁”训“时”,并以与“朝”字连文,今按“朝岁”连文,古时似无此语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谓“古反切”是指以《广韵》反切为代表的切韵音系的反切;所谓“今读”,是指普通话读音(有时指整个音节,有时单指声母或韵母)。 一 从《广韵》反切下字韵母今读和被切字韵母今读的参差说起 古反切的一般原理并不复杂,同拼音差不多。如“昌终切充”,便是拿反切上字“昌”的声母“ch”同反切下字“终”的韵母“ong”,象拼音那样拼拢,按照反切下字“终”的声调念出来,就是“充”字的读音。列成式子,就是:  相似文献   

16.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正线性算子 Gauss-Weierstrass 算子的逼近阶,往往采用线性组合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 Gauss-Weierstrass 算子线性组合的同时逼近问题,在一致逼近的意义下,给出了逼近的正定理、逆定理及特征刻划.即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设 f∈C_(-∞,+∞),f~(m)(x)存在,W_(n,r)(f;x)表示 Gauss-Weierstrass 算子的一种线性组合,则当 a<2r 时,有(i)‖W_(n,r)~(m)(f;x)-f~(m)‖≤M[ω_(2r)(fn~(-1/2))+n~(-r)];(ii) k_(2r)(f~(m);n~(-r))≤‖W_(k,r)~(m)(f;x)-f_(x)~(m)‖+M(k/n)~rk_(2r)(f~(m);k~(-r));(iii)‖W_(n,r)~(m)(f;x)-f~(m)‖=O(n~(-(a/2))ω_(2r)(f~(m);h)=O(h~a).  相似文献   

18.
壹、前言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切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反切单称“反”或“切”,也称“翻”,意思都一样。 反切的原则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反切上字和被切的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和被切的字韵母相同。也就是,“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兼定声调)”。例如: (1)中 陟弓切 Zhong——Zh(i)+(g)ong (2)帝 都计切 di—d(u)+(j)i例(1)反切上字“陟”和被切的字“中”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弓”和被切的字“中”的韵母相同(声调也相同),所以“陟弓”能够拼切出“中”字的读音来。例(2)的情况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9.
《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许进先生《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以下简称《疑》)把关于“何以……为?”句尾的“为”的词性的意见归纳为三种:1.语气词,此说见于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力《古代汉语》(1962年版)等等;2.介词(介字)、语气词(作为“哉”字  相似文献   

20.
帮组声母在粤方言中的演变规律,有和北方方言等大多数汉语方言相同的地方,也有特殊之处。和北方方言等其它汉语方言比较,帮组声母在粤方言中的发展变化有如下特点:(1)一些声母仍保留着上古读音,如明母合口三等字其声母粤方言念m(普通话念零声母);(2)演化出唇齿浊声母v和喉擦音h。v的出现是唇音声母互相转化的结果。而粤方言的这个h,来源有两个:开平县赤坎话的h是从双唇送气音ph演变来的,中山石歧话的h则是从唇齿擦音f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