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毅 《学术交流》2005,(10):131-135
“舆情”为研究突发性群体事件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这对研究突发性群体事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舆情汇集工作,不仅要明确获取舆情的基本渠道,还要密切关注在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舆情可能表现出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加工,以辅助相关决策工作。  相似文献   

2.
纪廷许 《日本学刊》2003,(3):90-104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大众意识的内向化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及泡沫经济崩溃的背景下产生 ,而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对日本大众意识造成巨大冲击 ,说明当代日本的社会结构疲劳已深刻到不得不进行重大改革的程度。针对“国民”的现代西方市民意识的蔓延 ,构成了日本大众意识中十分突出的对现有政党的抵触心理 ,以及对传统官僚体制为主的政治结构、经济关系及利益分配体系的“市民性”反感。“亚文化”现象及搞笑型“民主”又凸显出大众政治意识的流动化与情绪化特征。日本进入了政治文化及大众意识上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一种典型形态,“知乎治校”现象是指高校师生等群体以知乎为载体,借助与高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吸引公众关注、制造社会舆论,从而影响高校治理决策的网络舆情现象。相较于一般的高校网络舆情,“知乎治校”现象在传播内容的叙事方式、参与主体的交互形式以及舆情现象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样态。从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序来看,“知乎治校”现象的动态演化大致要经历开端、发酵、嬗变、冷却等过程。其中任一过程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都会产生新的形态,进而影响整个网络舆情的演化进程。对“知乎治校”现象的有力应对,需要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微观层面的网络舆情处置、中观层面的青年思想引领以及宏观层面的大学治理三方面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4.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1,26(6):28-30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对执政党是个新的考验。可喜的是,近年来,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形成和发展规律,并积累了一些有益和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面对群众质疑,政府学会倾听;及时公布真相,成为舆论的"意见领袖";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维护政府公信力;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热点等。目前,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5.
日本"活力门丑闻"的发生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日本“活力门丑闻”真相的描述,分析了其发生的机制,总结出了“活力门丑闻”三部曲,即并购目标企业、分割公司股票和发布虚假信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日本在股票分割、合伙制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和金融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该事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度伪造”技术的超拟真、反鉴别、快更迭等特点使其伪造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远远超越了一般人的识别能力,不仅冲击着传统“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的大众认知模型,也对法官的司法认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官决策的过程需要对诉讼参与人的身份、行为事实和法律规范加以认知,“深度伪造”技术不仅会弱化法官认证在线诉讼参与人身份的能力,而且也会降低法官基于直觉和逻辑认定行为事实的能力。为此,司法机关需要重塑在线诉讼身份认证规则,通过司法直觉的理性融入以及似真推理的融贯性来积极回应“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吴茜 《创新》2019,13(3):57-65
后真相时代的认同主要发生于网络空间,是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冲突表征。个体脱离整体性社会,如陌生人、异乡客般游荡在互联网空间中,表面上个体通过网络事件以情绪宣泄对结构性权力宰制的不满,实则是为个体身份的存在、个体的主体性意义寻找合理的空间。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认同生产机制主要以观点、事件的象征叙事与符号表征传递情感,并通过在场网络空间与缺场网络空间中集体组织的权力制度、互动规则、惩罚机制等内化认同。后真相时代的认同往往以抵抗性认同为主,以情感性而非制度性群体组织为认同的主要内化路径。由于身份的多元性,个体认同具有流动性、情绪性、多元性等特点,解构了现实社会的制度性认同,使得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疏离且不信任,从而引起认同的异化。面对后真相时代社会认同的异化,需要社会整合与社会规制的双重路径,为个体寻找多元认同的制度出口及精神的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9.
毕宏音 《社科纵横》2006,21(7):138-139
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保证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畅顺要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六点特性:首先,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原则性;其次,重视实践性;第三,强调科学性;第四,掌握理论性;第五,力求创新性;第六,注意保密性。  相似文献   

10.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需要不断拓宽舆情报送渠道,丰富舆情传输载体。社区民间组织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而举办的,它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反映不同群体的观点意见。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民间组织的舆情汇集和传输功能逐渐显现,成为舆情传输的基层载体,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6):73-76
在利益格局调整的转型期中国,客观矛盾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客观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网络舆情的空前活跃。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方面能起到监督公权力、下情上达等作用,然而舆情的民粹主义偏向也使社会治理面临更加棘手的舆论压力。如何借助法理公正来纠正舆情偏向,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需要不断拓宽舆情报送渠道,丰富舆情传输载体。社区民间组织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而举办的,它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反映不同群体的观点意见。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民间组织的舆情汇集和传输功能逐渐显现,成为舆情传输的基层载体,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林竹 《社科纵横》2005,20(4):147-149
中国的“舆情”说法产生于唐朝,古代舆情思想的核心是顺民心,让民众的情绪和意愿得以表达和实现,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情、通达民声、尊重民意。舆情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与西方古典民主思想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一、1月舆情综述 1月涉及社会组织相关舆情整体保持稳定,偶有热点舆情事件发生,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一是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成果显著.民政部召开2022年全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对全国281家先进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广大社会组织积极传达会议精神,并将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树为榜样进行宣传,引发...  相似文献   

15.
一、2月舆情综述 2月,社会组织相关舆情前期基本保持稳定,后期呈波动态势,偶有热点舆情事件发生,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一是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效果显著,民政部公布2022年第一批8家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关停2022年第一批13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引发媒体转载和讨论;二是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内...  相似文献   

16.
王妍  齐卫颖 《学术交流》2012,(8):218-221
网络社会意象是指大众在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社会化网络中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的社会舆论与思潮,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自身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主观"映射"。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社会意象的形成与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变动不居。网络社会意象可视化的合理设计,不仅便于洞悉舆情的发生、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舆情的实时监控与疏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在蓟县火灾发生后的十数天里,传言四起,质疑不断,探究谣言的发生机制和传播机理,不难发现,官方的沉默、媒体的失语、民间的禁言,从而导致真相缺席,谣言滋生。虽然最终迟到的真相可以消解谣言,但是地方政府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因处置不当而导致的公信力受损,却较长时间内难以弥补。因而,各级政府要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  相似文献   

18.
舆情的主客体关系与突发性群体事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近年来对突发性群众事件的许多研究证明 ,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群体事件存在、发展、变化的主线。根据舆情研究理论 ,从舆情的主客体关系及其本质认识突发性群体事件 ,重视舆情 ,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并建立有效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郭小为 《东西南北》2014,(13):16-18
在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是推手,让越来越多的阴谋论患者找到同好,让一切事件都有了幕后黑手和处心积虑。真相只有一个。阴谋论患者负责推演出无数版本,公众负责选择相信哪一个。马航事件信息焦虑和地缘政治几乎每一场大型空难鄙会引发与之相关的阴谋论,马航失联事件更是成了各式阴谋论的集合地。搜救刚开始时,阴谋论多指向美国,认为美国是借此“探明中国在南悔的军事实力”,而后,印度又成了阴谋论的主角,认为美印合谍把飞机藏在安达曼群岛的某个军事基地,以此来要挟中国,而到了后来,美国不再是“敌人”,马来西亚政府成了某个阴谋的幕后黑手。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与舆情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秋萍 《探求》2007,(5):16-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做好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引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缺少舆情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舆情既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