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体上尚处于制度探索的初期阶段,顶层制度设计和具体制度规范都还不完善,存在较为突出的制度堕距现象,表现为现有制度设计相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滞后性和现有制度文本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之间的非耦合性。解决制度堕距问题,确保中央统筹的基础上调动地方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合理有效有序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促进中央与地方的协同治理,探索统筹有效、分权有序的国家文化公园央地关系,是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保障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鹏 《社会科学》2022,(2):50-59
印尼历史就是现代国家建构史。首先,中央对地方从压制到分权,导致权力的此消彼长,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消弭了地方分离倾向,保证了国家统一;其次,由区分我者和他者族群到承认族群平等的多元统一,虽然一些原始部族和华人仍受隐性歧视,但却保证了国家认同;再次,前期对伊斯兰教国运动和政治伊斯兰的压制,逐步演变为宗教激进势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化,但印尼整体上保持了世俗化方向与温和穆斯林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了现代国家形态。对央地关系、族群与宗教三位一体关系的调适,也展现出印尼建构现代国家的政策弹性与韧性。  相似文献   

3.
4.
在西方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中,"统治"向"治理"的转型不仅包含着权力层面的观念变化,还表现为空间与区划上的思路及制度变迁。外部拥有线性边界,内部得到数理测绘的领土既是主权的"统治"对象,也是国家事务的"治理"范畴。近代早期的绝对主义国家在空间安排上试图摆脱中世纪的异质、杂糅与交错状态,朝着一种数据、统计、图绘基础之上的开放、流通与普遍匀质的空间来发展。在此过程中,旧制度的领土国家奠定了"空间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央地关系模式。大革命的空间改造一度致力于与传统政治的决裂,打破旧制度的区划结构,但在划分领土与央地整合的实践中又延续了中央集权的治理理念,进而促成了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巩固。这既构成了后续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又催生了基于领土的政治认同与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5.
贫困治理需要"央-地"间的协作。然而,由于中央拥有决策权,而地方政府却分享执行权,因而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常常出现中央宏观决策与地方自由裁量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有可能会影响"央-地"间的协作,进而降低贫困治理成效。鉴于此,在贫困治理领域,需要建立以管理权和审批权等权力共享为内容的"央-地"协作机制,通过决策的一致性与执行的在地性的相互嵌入来调动中央和地方各自的积极性,以提高贫困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芦恒  胡真一 《北方论丛》2023,(1):109-124
韩国自1962年颁布《农村振兴法》以来,依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法条进行多次修订。但总体而言,该法始终为乡村建设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稳定的政策助力。中央政府始终是韩国乡村振兴事业推行的核心力量。进入21世纪后,伴随央地间关系的变化,中央政府逐步由“前台”转向“幕后”。央地协作和地方自治型振兴模式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该模式也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弛 《学术界》2006,1(5):244-252
本文以永佃制的发展为例,运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习惯、司法和立法之间互动,揭示了从习惯法到国家法的演化和变迁过程,对现行的法律实践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息资本”这一“最耀眼”的资本形态是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本性的绝佳反射棱镜。从生息资本的时间嬗变逻辑来看,生息资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金融资本等形态,“资本直接结果实”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生息资本逐渐获得了合法地位。从生息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来看,现代银行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为生息资本的空间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社会载体,全球的经济运行都被金融体系所架构,全部的资本形态都被金融资本所支配。作为金融资本的生息资本遵循脱离了生产过程的资本增殖的逻辑(G—G’),成为现代社会资本的主导形态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马克思将其称为“资本的摩洛赫”。生息资本或金融资本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征了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构成洞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本性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为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之路提供了理论契机和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王鸿铭 《社会科学》2022,(5):108-117
“文件政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描绘“文件政治”的治理形式及其治理内容,观察“文件政治”的治理形式如何生成形式主义,有助于在归纳“文件政治”形式主义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理形式与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必要的治理形式建立于层级组织,但多重层级组织同时作用于单一治理内容,就会造成伴随多重层级组织出现的表面治理形式明显偏离于实际治理内容,在治理形式与治理内容的偏离过程中,治理形式就会逐渐异化层级组织的治理行为,从而最终生成了层级组织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1.
闫闯 《兰州学刊》2015,(2):149-153
通过借鉴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成果,文章分析了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逻辑困境及其行为偏差,认为由补习教育机构所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分别派生的经营型逻辑和服务型逻辑同时构成对机构的合法性约束,在回应两种不同约束的过程中,补习教育机构出现了行为市场化和机构冗余化的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补习教育行业及补习教育机构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政治中重文轻武的观念以及军队从属国家的制度建构,在近代逐渐为尚武精神和军阀的私人武装取代。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民心厌战,文治主义呼声高涨,南方以文治政府的政治包装和"党军"的军队建制乃至"国军"的未来期许,最终赢得了对北方的战争。其间致变因素错综复杂,但基本的发展逻辑,却与黑格尔哲学"三段式"即事物呈"正-反-合"的变化轨迹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情境分析法梳理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文本脉络,可发现他把知识视为预设引导下的问答统一体。追溯思想史,他把历史当作无穷的连续问答,问答是心灵自身认识自己的途径与存在方式。这种认识必然导致柯林武德投身到生活实践中,问答逻辑的历史情境分析最终证明它是行动的表征,历史就是问答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韩国长期扮演权力受者,让其误认为不安全的最大根源是自身力量相对周边大国薄弱。冷战后,韩国不仅内化了中等强国身份,而且借助周边大国的力量,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积累权力资源、发挥影响力。中等强国身份要求韩国预测外部压力并加以适应。尹锡悦政府将“全球枢纽国家”“全球战略同盟关系”作为韩国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和优先目标,是预测外部压力加以适应的体现。在关系理论视角下,韩美之间已经建立起权力交换的“人情”机制,“回报”规范要求韩国满足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需求。通过权力交换机制,韩国不仅从个体、结构、关系三个层面获得权力资源,而且加入美国建立的“小多边”也为其提供了发挥影响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机制和村庄的抓包机制等,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和结果。项目制作为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对既得利益补偿的一个重要机制,为分级治理逻辑的汇合搭建了一个制度平台;强调只有通过公共品的供给,增加村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村庄公共治理,项目制才能真正增进公益进而达成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事村办”公共服务模式始创于广西百色市,其注重服务端口的下移和服务内容的村社化,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体现了后税费时代国家对村庄社区化治理及基础性权力再建设的努力.但公共服务下乡并不仅仅是运行机制问题,亦是资源分配问题,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下乡,应加大资源下乡力度,并调动村社集体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制度环境包含不同行动者的行为逻辑,制度变迁的机理则可视为既有制度在社会历史语境变迁中形成多重制度逻辑交织的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体系的缩影,也是理解国家治理如何不断现代化的切口。本研究吸收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为例,分析国家进程中若干阶段历史语境变换下的制度功能和结构变换,以呈现这一具体领域下制度与人的互动逻辑。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历史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制度情境概念应用于我国国家制度变革分析时,可以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者互动作为制度情境的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18.
19.
“气”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从先秦诸子的论述,经由汉代董仲舒、王充等人的发展,直至北宋张载,逐渐建立了气的“本体化”向度。程、朱通过理气关系的讨论,构建了气的“理本化”向度。方以智援西学入气,而后严复又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重构,“气”逐渐嬗变为一细微、有质量、有广延性的物质粒子,发展了气的“科学化”向度。古今以来,对气的不同理解,是其内在演进的动力之源,“气”之“整体关联”是其自在性的根源,“体用不二”是气内在的固有属性,“对立和谐”是气生生不息之过程。气之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气”的认知与实践“气”的“性”“理”上,也体现在“气”范式的“生生”转型发生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