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寺院旅游收入分配问题突出.通过对西藏寺院的调研,发现寺院旅游收入分配中存在居民利益未得到重视;寺院旅游收入差距大,僧人生活补贴相差明显;生活补贴偏高,公益和教育支出偏低;寺院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寺院是宗教活动场所,寺院旅游应适度;僧尼参与寺院旅游获得的是生活补贴,不是薪酬;社区是寺院旅游的基础,利益应得到保障;僧人的补贴不宜过多,差距不宜过大;寺院应进一步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公益投入;作为经济实体,寺院财务管理应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做好西藏寺院管理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进一步加强寺院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使寺院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寺院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培养力度,造就一支合格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发展佛教教法,在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建立了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并聘请印度和藏族僧侣13人为教师,招收学僧25人,学习藏文及佛教教法,这就是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寺院教育。此后,随着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了全民信教的程度,随之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罗棋布,遍立整个藏族地区。据乾隆二年(1737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申报理藩院的数字:达赖所属寺院3150座,僧侣302560人;班禅所属寺院327座,僧侣13670人。①如果把格鲁派以外的各教派所属寺院和僧侣…  相似文献   

4.
塔尔寺概述     
塔尔寺是青海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札什仑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其中以噶丹寺和塔尔寺最为著称。前者是宗喀巴创造的格鲁派第一个寺院;后者是宗喀巴诞生之地。因此,塔尔寺的创建、发展以及格鲁派在青海广泛传播,都与宗喀巴有直接关系。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角的莲花山中,距西宁古城二十五公里,是国务院一  相似文献   

5.
寺院的社会化管理是融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新模式,其本质在于强化政府对寺院社区的公共服务力度;推行的情况功过参半,僧众评说不一;据理论之,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6.
冯智 《西藏研究》2007,(1):75-80
文章依据对西藏寺院文物调查的基本材料,结合藏学研究经验,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寺院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渠道,提出了走法制化和发挥学术与科技手段保护寺院文物之路等独特观点。并从西藏寺院文物及其研究价值、西藏寺院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藏学研究为寺院文物保护工作服务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藏学研究与寺院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在寺院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应有的特殊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上五大宗教的财产制度大致可分为四类:藏传佛教寺院(包括苯教等各类寺院);汉传佛教寺院(包括道教寺院);基督教教堂(包括天主教);伊斯兰教寺院(包括拱北)。各宗教组织的财产权状况虽各有其特点,但总地看来分两种情形,即僧侣个人私有财产权和寺院公有财产权并存,以寺院公有财产权为主。寺院不仅拥有大量动产,同时拥有大量不动产,成为封建社会财产所有权的重要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8.
与吐蕃政权在其本土对作为寺院财产的寺院属民不再进行管理不同,在敦煌地区,吐蕃建立了专门的寺院属民户册而加强对其管理。即便如此,敦煌寺院属民并未被编入官府户籍而仍然依附于寺院或佛教教团,故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都司代表吐蕃政权行使对寺院属民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经济结构与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从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的经济现状出发,分析尼僧寺院的所有制情况以及收入支出状况,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尼僧寺院的经济结构与模式,对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经济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安多藏区寺院林立,现存藏传佛教寺院以清代寺院为主,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觉囊派等.寺院类型也较为复杂,有一般性寺院,也有形成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寺院.形成过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信众通常结成牢固的供施关系,在“供”与“施”的交换模式中将社会生活编制在一张无形的权力文化网络中,对所在地区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寺院与古代藏族文学有着血肉关系。藏族文学史上享有地位的作家,几乎无不出于寺院。本文从藏族寺院的组织、经济和教育,寺院与藏族文学作者的关系等方面,对于寺院在藏族文学发展中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藏族地区的寺院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宗教实体,社区则是寺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统一体。因此,探讨藏区寺院与所在社区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寺院与社区的整合机制是什么?寺院在社区中有何功能?社区是怎样支撑寺院的?寺院或社区在双向变化中是怎样互相影响的?等等,都是极需要研究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尚  相似文献   

13.
西域藏传佛教传播的真实情景,随着国内外学人的努力正在逐渐呈现.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在伊犁地区曾一度兴盛.17~18世纪中叶,该地建有藏传佛教寺院17座;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建有13座.  相似文献   

14.
拉卡寺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只有一个密宗学院。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研采访,对拉卡寺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并就藏传佛教小型寺院、寺院教育、寺院管理、寺院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周智生  张云培 《民族学刊》2018,9(1):25-31, 107-109
清末民初的云南藏区社会,存在着多个民族或阶层共同构成的藏区社会体系,其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藏区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功能于一身的寺院,既是宗教机构,也是权力中枢,对藏文化圈内的乡村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寺院与藏区各方势力联合起来,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手段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为藏区社会的变革以及近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宗教体制下,寺院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对乡村社会提供宗教、政治、经济等服务。而乡村社会一方面乐于接受这种配套式的援助,并对寺院进行反哺,如对寺院提供宗教和经济的供养,担负寺院正常运转的职责,这种互惠的关系维系着藏区寺院和乡村社会之间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在寺院过于强势的控制下,每当与寺院发生矛盾纠纷时,乡村社会就会通过特殊的途径表达不满,如向当地政府对寺院进行控诉,或发起武装反抗,但乡村社会始终不放弃宗教上的虔诚和割裂对寺院的供养联系。寺院与乡村社会的互惠聚生关系,将宗教“福荫”下的宗教和民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藏区社会的发展变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郑堆 《中国藏学》2002,(3):3-17
本文以西藏萨迦寺为例,就政教合一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所包含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入寺管理、学经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两种制度下的萨迦寺寺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总结出了"萨迦模式"的寺院管理特点,为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过清末赵尔丰改土归流,川边土司政治影响力逐渐式微,在民国时期逐渐向地方乡绅转变.此间,川边土司一方面依然依靠传统的藏传佛教力量维护其在地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与藏传佛教寺院因各种利益关系产生矛盾.民国时期川边土司与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冲突体现在“大白事件”和“朱倭土司与灵寿寺械斗”事件,调节这一时期川边土司和辖区外相互没有政教隶属关系的藏传佛教寺院的矛盾,倚重于国民政府以政治调处结合军事威慑的调处机制化解双方矛盾.国民政府对双方矛盾调处的掌控力不断加强,成为民国时期土司与藏传佛教寺院矛盾调处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的各寺院,凡是有活佛掌握寺院的活佛圆寂之后,据其规矩仍可转世为活佛,世世接替,永垂无疆。如今之班禅额尔德尼即为第十辈转世活佛;甘肃的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则是第六世转生活佛。这种转生的陈规,并不同于历史上的封建世袭,或铁  相似文献   

19.
<正>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有一座寺庙具有浓郁的中原风格,尤其是其精美的早期壁画遗存吸引了无数学者和游人驻足。它就是夏鲁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1世纪初,吐蕃贵族后裔介尊·喜饶迥乃创建了夏鲁寺。当时,他为了学习佛法,便拜求法回来的洛顿·多吉旺秋为师,并帮其修建了西藏佛教后弘期日喀则地区第一座寺院坚贡寺。寺院落成后,介尊还想拥有一座被称作是“我自己修建”的寺院,于是呈给老师洛顿一支填满黄金的箭,希望在老师一箭射程处修建一座自己的寺院。洛顿允诺,箭发,  相似文献   

20.
寺院教育与藏族文化及藏区现代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寺院教育作为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不仅在藏族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也将对藏族现代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文章简略论述了寺院教育在藏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并就寺院教育对藏族现代教育的影响问题作了探讨。旨在批判地吸收寺院教育中的合理成份 ,为发展藏族现代教育 ,促进藏区社会的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