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2008年,很难用一句话说尽,也很难用一种话说尽。回顾这一年的文化事件:1月,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月,预计投资300亿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正式立项规划建设:5月,汶川大地震引发诗歌写作的大跃进;6月,著名作家余秋雨和非著名作家王兆山分别抛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和“纵做鬼、也幸福”的言论,  相似文献   

2.
情系中华文化泽被士林学子──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记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商旅生涯中,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儒家的道德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相结合,以“城”、“...  相似文献   

3.
世界功夫之都、中华文化圣山、世界最大的武术训练基地、可容纳5万人的“中国嵩山少林武术城”、少林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武术影视拍摄基地、少林武术动漫城、一流的国际武术表演公司……诸种名号和远景都与一项工程有关,这就是“少林文化复兴工程”。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率先“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推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与进展,但中医药文化在“走出去”的理念、方式、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要提升文化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以术传道,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推进;规范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多渠道并举,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元化推进,拓宽“走出去”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文化”若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应厘清如下议题:1.中华文化缺乏跨文化能力的原因;2.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3.“一多不分”是“和文化”的特征:君子有“和”文化,小人有“同”文化;4.“一多二元”不是“和”文化;5.“和文化”是具有穿透力的文化;6.学习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阐释话语,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根本能力。  相似文献   

6.
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表象符号的图形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如出一辙,都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天圆地方”哲理的应用;从表象符号产生的时间看,前者出现在公元1540年,要比后者出现的1978年早438年;从表象符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内涵看,两者同出一理,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运用与体现。如此说来,商丘古城之于世界遗产标志,便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有鉴于此,我们把商丘古城称为“世界遗产标志”城。  相似文献   

7.
论中华文艺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艺复兴有其特定涵义 ,它的主要标志是 :中华民族成员普遍重视理性、理论思维 ,新中华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产生众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文化艺术成果和巨人 ;中华文化成为人类主流文化之一 ,中文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中国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等的话语权、决定权。开展和实现中华文艺复兴必须做到以“三个代表”思想作指导 ,紧贴中华民族脚步 ,真正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 ,既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 ,又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前沿。  相似文献   

8.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宋以来 ,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徽州文化在各个层面都贯穿着儒家思想。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 ,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 ,二者的关系是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区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 ;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区域文化 ,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曾长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即所谓“中原中心论”。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古文明遗迹被发现,于是有的学者开始对“中原中心论”持一定的存疑。那么,“中原中心论”是否真的过时了,中原文化能否继续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被加以表述?为此,我们约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推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提起北京的天桥,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天桥市场、“天桥八怪”。人们印象中的天桥是摆地摊的、耍中幡的、卖杂货的、卖小吃的,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很少有人把天桥与北京帝都文化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天桥文化就是北京的市井民俗文化。而实际上,天桥首先是一座桥,坐落在城市中轴线上,是皇帝祭天必经之桥,是北京城帝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才是天桥市场。天桥作为帝都文化的标志历经明清两朝,将近50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天桥东、西两侧形成热闹的大市场,是在清末到民国年间,距今有10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我们在研究或宣传天桥的时候,不能只讲天桥的市井民俗文化,还要讲天桥与古代北京城鲜明的帝都文化。这种帝都文化更有利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展示。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述岭南上古几何印纹陶的孕育萌芽、发展分期、文化特点、与南方印纹陶的“百越”族属联系以及传播与影响。从而证明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岭南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岭南印纹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和统一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打造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的关键是推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在打造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中有着多维的价值取向,即:中华文明发展史是同根文化的历史依据,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是同根文化的鲜明特征,“大一统”理念是同根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合”思想是同根文化的基本元素。针对当前文化认同的现状,海外统战在促进文化认同上,应从实现利益联接、增进政治互信、培养报本返始意识、彰显文化标志性元素、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在国家政策与制度的支持前提下,明确其“核心价值”、“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任务,并以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抵制文化殖民为重点,以网络化管理为路径,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姓名的文化印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姓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之一,是人们使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定标志.古往今来,人们的姓名已成为~个系统.通过姓名可使我们看到本民族文化的一些印记,甚至可以说人名是文化的一个缩影.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先生对此评论说:“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备的中华人名辞典,它反映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比什么都更切实具体。偶然拾起一张人名录,肯下功夫深沉玩索,其中告诉你的东西也许比一篇历史文物的报告还要丰富,,卜1一、“姓”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走在最前头的标志之一“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自一千多年…  相似文献   

16.
文萃与信息     
覃德清在《东南文化》1993年第1期著文论述中华民族从多元起源到一体结构的演进律则。文章说:“多元”、“一体”两方面的特征,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多元”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发源期的文化形貌,“一体”的特征则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以后的主要特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结构的总体构成特点。总之,“多元一体”是隐藏在中华民族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中的亘古不变的主要结构特征。纵观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多元一体”结构一直支配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尽管中华文化结构内部的运动形式、组织方式、结合形式总是不断地发生变  相似文献   

17.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十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国家保护中华文化安全,向世界精彩展示推介中华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对徽州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的重要历史机遇,事关大徽州未来发展全局;“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保护”理念的升华和深化。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又是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递交“国家名片”的重要环节。从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心理依据四个方面对文化自信的依据来源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辩证关系,以此为基础,坚持“本土化”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扩大民间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欧阳中石 《社区》2012,(29):14-14
以形状物。以物相因。根茎对应,化和成文。汉字之认知其理云盍如是耶。中华文化的标志是汉字。当然.中华文化的标志很多,各方面都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汉字是最简练、最直接的标志载体。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思想上的东西都有赖于汉字的记录,它在沟通人类思想上简便又易行。  相似文献   

20.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