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现代中国哲学,可以说就是中国固有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三种资源的会通与创新。"会通"是一种态势,"创新"是一个目标。在单数哲学观的范导下,实现了三种资源之间的外在会通。在复数哲学观的范导下,将实现三种资源之间的内在会通,并取得创新性的理论思维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交流和融会贯通,需要生活世界的基础。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为了我们自己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考察和选择既有的哲学理论资源,我们发现,批判传统哲学的虚假崇高,批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支配,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共同任务,是三者会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强调哲学的"国民性",主张在精通中西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求得中西会通,"融摄"西方哲学,结合中哲"归极证会"与西哲"精于思辨"的优点,构建现代中国哲学。《新唯识论》即是熊十力对这一主张身体力行的成果。虽然熊十力哲学中存在着随意附会与本质主义化约论两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哲学问题确如熊十力所言,多为普遍的,只是不同哲学家切近的方式不同,因此像"道"与"存在"这样的概念虽是特殊的,却可以被另一套哲学话语翻译。西方哲学的最大长处在于包容内在自我批判与外向时代批判的批判精神,熊十力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自觉批判意识的中国哲学家。虚心容纳西方哲学,首先应容纳哲学的批判精神,只有用共同的哲学话语与别人讨论人类共同的问题,中国哲学才可以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互用"的互动关系,要正确鉴别判断中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提供生长点,在哲学精神、哲学方法和哲学与世界的关系方面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哲学界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通过中西哲学的对话以及现代与传统中国思想之间的融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打开哲学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锦芳 《学术研究》2001,3(10):21-27
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和体系还在建构过程之中,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在队伍构成、研究视域和理论倾向等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组台而成的总体格局.对于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需要摈弃各种成见、偏见、门户之见,在融通、会合和创新方面下功夫,同时需要增强原创意识,面向实践,积极进行理论建构,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构.  相似文献   

6.
文章要谈的中西马会通是指中西马哲学的会通。我们所处时代可以说是后全球化时代,要求哲学的会通。中西马的会通要求我们承认差异,认识差异,经过差异之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新的意识,将差异融化在这种新的意识之中。这种融化并不是把差异消失掉,而是在更大的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产生新的力量。采用本体诠释学的方法论,中西马会通分别扮演着本、体、用的角色,中国哲学的发展是本,中西会通是体,中西马会通是本体的用。由于本体的用,行之使其一以贯之、形成周游循环的动态体系,中西马的会通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创发和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21世纪初以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哲学日益成为中国哲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理论自觉。我们看到,在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语境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不同的理论资源,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大大推进了当代中国哲学构建。那么,在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有何作为?这个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也事关当代中国哲学的构建。这里,笔者将围绕这一问题做一点思考,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必须正确和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这两种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来看 ,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 ,不能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努力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以提供启示和借鉴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引领、主导作用 ,充分认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要构建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而这一点正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弱点.国内哲学界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加强学术意义上的比较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关系密切.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乃至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都需要道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道家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生长点”,道家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易于同西方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哲学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中国哲学必须面对的现实 ,也是今后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伴随强势文明的向外输出 ,2 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在中国所形成的超级话语霸权对中国哲学来说几近于一次清洗 ,但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必然组成部分 ,未必是一件坏事 ,甚至还构成中国哲学再生的必须条件。西方哲学的理性分析气质、批判创新精神、宗教坚执态度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都应该成为重构未来中国哲学的可用资源。后现代主义的诞生为中西哲学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对话创造了理论契机。全球化时代的哲学对话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当哲学比较与互动走出认识论而进入存在论的时候 ,中西哲学之间的对话才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中西马哲学对话"的产生、学理基础与现实根据,以及对话的目的、方式、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指出,通过对话形成优秀理论成果,再与现实生活"对话",从而服务于现实,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与现实互动,使哲学获得不断新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兼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3,(10):79-87
“是论” (ontology)是西方所谓的纯粹哲学。由于中国没有这样的纯粹哲学 ,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便不能简单依傍西方哲学 ,势必要求我们探索哲学的新界定 ,并对中西哲学各自的形态作出描述。本文初步议论了由此引出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并且认为 ,这些问题的讨论将使中西哲学比较进入新一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方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以捍卫和补充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核心任务,强调以"微观基础"分析方法补充唯物史观,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和严密的论证。但他们对唯物史观的态度并非是一致的,既有持赞成、支持和为之辩护的立场,也有的持怀疑态度,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抨击,必须予以重视和回应。基于理论上的需求,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企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西方社会的难题和危机。他用解释学的方法理想地建构现代交往理性,因而是文化主义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与其自身的哲学思想发展状况有着内在的关联.20世纪40年代之前,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尚未成形,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笼罩在普世化哲学观的背景之下.通过对冯友兰20世纪40年代前相关思想的梳理,不仅可以深化对其思想成熟期前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状况的了解,而且亦有助于厘清冯氏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一友人方朝晖先生多年来潜心于古今中外经典之哲理 ,每发之为文辄匠心独运 ,多有创见 ,启人深思。最近 ,以其历年研究之心得汇为一书 ,题名《“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 ,力图为此百余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作出一份理论性的总结。历史上所谓“中学”与“西学”既有其可比性 ,又复有其不可比性 ;过去人们所谓的“中学”与“西学”与今天人们所谓的“中学”与“西学”其涵义有连贯性 ,又复有断裂性。简单说来 ,这一问题和某些其他类似的问题一样 ,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问题 ,而过去的研究者往往执一以求 ,但执其为一贯 ,不…  相似文献   

17.
中美文化的最大差异就在于精神不同。中国文化所传载的是儒教精神,美国文化传载的则是清教精神。本文通过对清教与儒教的对比与分析,继而再通过在这基础上对美、中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空间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西哲学本身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西哲学家都对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西形而上学的关注点、追求目标和终结(衰退)的原因还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西史学思想之比较--以西方历史哲学与儒学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思想的比较 ,必须置于文化传统中方能进行 ,而中西文化的传统 ,并不是单种和一线的 ,而是多元和开放的 ,无法将之“同质化”处理。中国传统中从儒学到理学的演变和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显出的不同特征 ,都是为人所熟详的例子。因此 ,我们在探讨史学思想不同的时候 ,不应用目的论的眼光 ,用现代史学的特征来概括以往的时代。但若从大处着眼 ,中西史学思想还是表现出三大不同。首先是宗教观念对史学思想的影响有所不同。与儒家思想相较 ,西方基督教和犹太教强调来世 ,于是有一种历史有目的进步的观念。其次 ,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西方史学比中国史学显得更为多元化和具有批判性 ,而中国史学与官僚体制的关系比较紧密。复次 ,西方史学在早期受到系统逻辑思维的影响而在现代则又强调理性思维 ,而中国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只是到了近代才有比较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姚顺良 《中州学刊》2008,2(1):157-160
戴维·埃伦费尔德的《人道主义的僭妄》,是西方生态主义由经验研究发展到从哲学世界观高度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反思的代表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同以埃伦费尔德为代表的西方生态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生态保护的哲学基础、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和实现生态平衡的实践对策三个方面.只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坚持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提升,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