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分项收入与总消费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考虑恩格尔定律可能对消费结构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分项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非食品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消费促进作用;经营性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食品消费促进效应;财产性收入由于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与消费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且不显著;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促进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8,(9):76-83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方法,我国居民收入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本文利用1998—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面板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实证研究不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相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财产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拉动效应,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还未显现。因此,应当根据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收入优先增长中的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实施收入优先增长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既要从总量增长角度进行考虑,还要从结构优化方面进行分析,即中国的收入优先增长主要是应该通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来实现,还是应该通过提高财产性收入或经营性收入来实现。考察典型的高收入国家美国的居民收入结构,其长期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应能对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从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自身特征和运行规律来看,在中国实施收入优先增长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在短期是应该的,但难以作为长期举措。财产性收入增加是收入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放任财产性收入过度膨胀,而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应该成为中国收入优先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本文从收入来源结构视角对江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发展一种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测度了总收入与不同来源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通过构建基尼系数的结构分解方法,计算了不同来源收入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效应,研究发现:不同来源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边际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及动态变化特征。本文研究的政策涵义为:促进江苏城镇居民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需要关注收入增长中不同来源收入不平等的调节,特别是对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配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山东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性质对其消费的影响。山东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性质对各类消费支出具有不同的影响:基础型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发展享受型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及收入的永久性。促进山东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举措是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提高其收入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心理账户的视角,考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为正的"乘数效应";财产性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经营净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7.
张翼 《兰州学刊》2014,(2):156-161
文章利用基尼系数的来源分解方法对我国省际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城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原因。研究发现,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都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直起到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一直起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城镇,一直在起缩小收入差距作用的则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收入来源视角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乡居民收入是由多项收入来源构成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通常是各项收入来源变动的综合反映。本文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2000-201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小及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作为农村居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同时保持家庭经营收入的优势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收入来源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采用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该命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工资性收入决定着衣着、医疗卫生、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居住以及其他项消费支出;转移性收入则对家庭用品、文教娱乐、居住和其他项消费支出产生显著性影响;财产性收入主要影响食品、家庭用品和其他项消费支出;而经营性收入仅成为食品消费支出的显著性因素。第二,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广泛而显著,表明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或就地进乡镇企业工作获得的收入对其消费结构改善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第三,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结构作用有限,说明当前农村居民自己出资从事三次产业经营活动还较少,是未来政府部门农村工作的一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从收入与食品消费的总量关系而言,恩格尔定律是其关系特征的充分体现,文献梳理显示,已有的从结构角度对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研究忽视了这一特征。基于恩格尔定律的影响研究收入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食品消费促进作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具有较强的边际非食品消费促进效应;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促进了食品消费,但对于促进非食品消费效果不显著。对居民消费水平不能简单地归为受到消费能力的影响,还应同时关注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的相关关系。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不同类型收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性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2-2008年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纯收入泰尔指数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不平等程度不仅存在区域间扩大的趋势,也存在着"俱乐部发散"的现象.利用基尼系数分解发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建议中央政府继续增加专项资金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居民增加生产性现金投入.各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规划上对农村地区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可以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两种不同收入类型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应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以下努力: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劳动者收入预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的转移性收入;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市场,创新金融工具,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要达到最低适度标准需要20多年,要达到最高适度标准则需要50年以上.近期以消除城乡工作机会不平等、远期以提高乡村居民的非农就业能力为主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中国城乡工资性差异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受区位要素、农村社会政策、社会经济转型和信息化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农地流转、机会不公平、社会资本量与社会资本收入效应差异等因素也带来了农民收入不均等问题。江浙两地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在江浙农村居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差距是江浙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1.27个百分点,而江苏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高于浙江,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两地差距。两地不同的政策响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模式、粮食安全战略的角色定位以及不同的发展理念与地域文化等因素均对收入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配、金融制度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财产性收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两条路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是通过分配制度,扩大普通居民的财产基数;二是通过金融制度,实现人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效率,继而提高广大居民消费后剩余资财投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增殖.双管齐下,方可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当前苏南地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苏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相对较高,特别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高引致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低。苏南集体经济的发展、"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协作提高了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苏南共同富裕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苏南依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等客观事实,应该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经营环境、优化转移支出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性收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财产权利决定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源于生产环节劳动的创造,实现于流通环节产权的交易。财产性收入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财产性收入是产权主体提供可转化为生产要素的财产的使用权的合理回报,这是财产性收入具有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财产性收入以财产占有的不平等和对劳动者剩余劳动占有为条件,这是财产性收入具有的消极因素。我们既要发挥财产性收入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也要对财产性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同时亦要不断完善国民收入结构,特别要处理好按劳分配与财产性收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唐雪梅 《兰州学刊》2014,(4):127-132
要合理调控居民收入差距,那么日益扩大的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必须纳入到收入调控的范畴,为此有必要系统的研究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差距的来源途径。文章从财产基数、财产投资收益率和环境影响三个角度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及每一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为政府系统调控财产性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一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杜鑫 《学术界》2023,(2):160-173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高企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积极的改善趋势,绝对收入差距增长速度大为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开始下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后者目前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将近80%,而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异与非农就业率差异是导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使得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断增长,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接近20%。21世纪以来,政府同时扩大了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大约为15%。经营性收入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其贡献度却逐年下降,目前仅有-10%左右。预测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中国有望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各个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此,需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农村转移支付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和消费类型发生明显改变时,对二者的结构性变化的分析表明:在收入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面,基本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明显大于非基本收入来源。在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方面,工资性收入对衣着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影响了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等生活消费的支出;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具有较强影响;而转移性收入则主要影响了家庭设备及其服务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