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抗战大后方歌谣是战时后方民众革命心声和思想情感的概括和反映,也是后方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记载和写照,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对民族观念、国家意志的认同、内化与自觉践行的心路历程与实践轨迹;正是承载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歌谣,又进一步促进了大后方乃至全中国民众的民族觉醒与抗战意志,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民间叙事诗闪烁着特别耀眼的光辉,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彝族民间叙事诗,是在彝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民间歌谣的抒情和民间故事的叙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脉络清楚,诗意盎然.它以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为正义、真理和美好生活所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它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民俗、宗教等学科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期兴起的"歌谣运动"号召文人到民间乡野采集歌谣,称歌谣是"原始社会的诗""民众的艺术",掀起了"眼光向下的革命"。在东方民俗学研究以歌谣运动为先声,在西方口头诗学理论对困扰着无数古典学者的荷马问题做出了当代回答,在地球的两端几乎同一时间掀起了重视非精英文化、非主流文化的人文思潮。随着全球化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口头诗学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数字化转向""多媒体转向""非遗转向"三个转向,这三个方向将引领和推动口头传统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在1917-1927年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胡适的经验主义的诗歌思想及其创作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思想及其创作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胡适的诗歌思想和创作更具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现代性.胡适企图在艺术上整合人类生活中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梁实秋和闻一多从新与旧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中摆脱出来,但依然没有摆脱理智与情感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李金发的创作不存在新与旧、理智与情感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但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人类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中西方诗歌艺术,这一艰巨任务只有经过30年代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摸索,由40年代的冯至和九叶派诗人来完成了.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47-251
女性在具有鲜明地域和族群特色之客家歌谣的创作、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客家歌谣呈现出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交相辉映的状态。客家歌谣中的女性书写与客家传统社会的地理状况、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因素直接相关。它集中展现了传统社会客家女性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多样风貌。同时,客家歌谣中的女性书写为族群与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样本,对深化客家学研究、开拓当代女性研究视野、促进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具有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1 艺术的存在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物质现实,但艺术的实质却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精神活动现象。这种现象的存活,是主体对世界进行的艺术的思考、表现和整合,是对客观世界和艺术实体的一种统一和超越,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再现说”,还是“表现说”,都明显地存在着不足。因为艺术既非简单地复现外在世界,也非简单地复写内心世界;它既不是生活的复印机,也非情感的贮存器。艺术是一个自主性的存在。我既不赞成社会——历史主义的还原,也不赞成情感——心理主义的还原。因为艺术不是一个漏斗或通道,让生活或情感在这样的容器中来复运动。如果那样的话,艺术便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艺术活动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射的因果链。艺术的存在不只与构成艺术的物质性实体有关,还和主体心理活动的方式有关,同时更依赖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融汇、升华、创造。艺术不仅仅复现生活和情感,它是经过符号转化之后的产物,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歌谣是我国平民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民间歌谣,更具有形式活泼、内涵丰富和感染力深厚的特点,其以独特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当代民谣是社会转型时期平民百姓对世风人心的变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民间评价与政治表达。与传统民歌民谣相比,当代民谣所蕴含的审美的诗体形式、通俗鲜活的大众话语、干预现实的政治期待都显得比较成熟、完美,值得当代人文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9.
潮汕方言歌谣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笔难得的人类文化遗产.以前此歌谣集和资料本存在着收集数量偏少,对象界定模糊,体式界定不清,用字不究、少有注释,版本不同、面目有异等问题.而明确歌谣结构形式,界定体式;采用合理方式选取歌谣,取舍有据;遵循用字原则,通过比较辨析,统一歌谣用字;运用方言学研究成果进行歌谣的注释以及按照歌谣主题,兼顾表达形式进行分类,这五方面是在对上千首歌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原则和方法.总之,从语言与文化、民俗结合的角度对歌谣进行收集整理,将还原失真了的材料,使歌谣文本更接近原生态、更具研究价值,更有利于传承.  相似文献   

10.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但情感并不独立出现,它必须借助于特殊的物质手段(光线,色彩,形体,声音等)具体化为一定的形式.才可能被我们直接感觉和接受。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在艺术中我们是生活在纯粹的形式王国,而不是生活在对感性对象的分析解剖或对它们的效果进行研究的王国中。”①对艺术而言,内容是溶化在形式中的,如果离开了表现这种内容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它也就无法被我们掌握。因此.在艺术情感与文字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结构,即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它通过发挥文字的直觉情感和想象功能建…  相似文献   

11.
董山民 《北方论丛》2010,(4):110-114
在普特南看来,西方文化史上的启蒙历经了分别表现为对神和习俗的超越、对理性和民治的推崇以及对民主探究方式的追求三个阶段,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生活不断地走向成熟.普特南、罗蒂以实用主义方法评判了三次启蒙,细致地检讨了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这对我们重建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资源整合、社会系统运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等多角度看,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管理创新受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的驱使,要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公正作为人类社会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范围内对各种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理念、规则和状态。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要想实现真正的公正,制度具有根本性、持久性保障的意义。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内容、制度运作的程序和制度运作的结果是否公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来自吉登斯的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古典时期社会学家的一个主要论题,但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检讨与审视西方的现代性学说还是相当有必要的.现代西方现代性理论中以吉登斯的观点最有代表性,本文从现代性的特征、后果,以及现代性与全球化、传统、后现代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英雄主义被不约而同地着以男性特征而固定下来,这是军旅小说长期以来的成就,亦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英雄是否有性别归属?这是文学的命题,亦是文化的命题.以性别文化的立场来睇窥深蕴于当代军旅小说"女性缺席"、"女性无主"表象问的文化本质,并从军旅小说中女性形象由沉默的他者到英雄主体的转变,探寻文学深层的人性的完美形式,是文学的一次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的生存事实古已有之。主体间性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状态,直到近现代才逐渐成为现实。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把主体间性作为思维反思的“先验结构”与理论出发点,并由此来展望思维的终极边界、窥探人类价值与意义的终极根源;当代哲学的共同潮流是交往和对话,也强有力地昭示着主体间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国银 《兰州学刊》2007,1(2):23-25
人类的伦理关系大体经历了三种类型:整体性伦理关系、单子式伦理关系和共生性伦理关系.先秦儒家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中道德性论都是以关系为本位,即是在人伦关系和城邦关系的场域中展开论述的.他们通过人伦关系、城邦关系确证和建构了中庸、中道德性的价值合理性.儒家将个人作为一个"依存者"、亚里士多德将个人作为城邦的一部分,这都是一种整体性伦理关系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其中,广大农村社会的分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农民的分化,而农民分化又主要表现为与经济收入紧密相连的职业分化。在中国农村业已发生较深层次的社会分化的前提下,谋求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必须得完成若干社会整合过程。从社会学视角看,必须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递进逻辑中把握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仇小敏 《学术论坛》2006,1(12):27-29
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经典阐释。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的逻辑必然,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对其的统领。本文从为什么维护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一论点出发,探讨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方面如何体现社会公正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